南市惟善里的回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初识南市


我在南开区万德庄随外祖母住了7年多后,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于是就回到南市的父母的住处,与父母和哥哥姐姐们一起生活了。南市是天津老城建成后较早时期形成的周边居住区。这里留有很多旧时的建筑,同时也留下旧时的故事、旧时的记忆。现在还叫得出的街道名字:荣安街、福安街、建物街、慎益街、广善街等等。另外,还有以地区为界的名字:南市、南头、芦庄子、高家大院、开明、东兴市场等等。


对于我来讲。最久远的记忆就是:父亲带我到开明的一个戏院看戏。戏的名字忘记了,但戏院里的长条凳和破旧的门窗至今还依稀记得。还记得,小时候一个人外出去玩,比较远的就是南市地区的范围。记忆中有说书场、曲艺场、杂技场、摔跤场等。


南市地区还有很多比较有名的饭馆。这些饭馆在当时很有名,如增兴德、永元德、燕春楼、全聚德、鸿起顺等等。现在还在继续经营的不多了。当然,也有其它不少商家曾经在这里红红火火了很多年。如:估衣店、皮货店、乐器店。这里还有不少茶馆、小吃店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东西失去了,没有了,但一些东西还是保存了一些时间。比如说建物街上的骨科诊所、开明地区的耿记修脚店和水铺、福安街上的修鞋铺等等。


几年前开始的旧南市改造,南市所有的房子,除了改成医院的慎益街上的玉清池外,其它地方都被夷为平地,在这上面建起了一座一座的高楼。过去的一切,只能留在记忆中,或是在文字和图片中。


下图:开明影院对过的玉生香糕点铺


下图:老增兴德饭庄


下图:位于开明把角的小酒馆


我住的惟善里,地点处在南市的边缘,属东兴市场管辖,在福安大街上。下面几张惟善里的照片是1994年拆迁前拍照。



下图:胡同进口处


下图:七号院进口




下图:我家的院子(76年地震后的样子)


惟善里胡同斜对面是一个俗称为“清酱房”的地方,有前后两座二层楼房的院子。据说过去是一家做酱油的买卖家。胡同口的右侧是一个有着高台阶、狮子门墩的大院,院子的南北方向分别是二层楼的建筑,据讲过去是“瓶子刘”的住所。左侧相邻的胡同是同善里。同善里右侧的平房与惟善里左侧的平房相连,不过中间用墙头隔为两部分,一半属惟善里,一半属同善里。同善里的左侧也是一个有二层楼建筑的院子,与右侧建筑有明显的区别,高台阶、青砖青瓦,肯定是有钱人住的地方,在当时是个小学。



距离惟善里不远的建物街上,有一座三层青砖楼房。与其它建筑不同的地方,就是高高、细细的窗户,还有不大的门。建筑的山墙没有窗户,但在山墙上却印有一个大大的繁体字的“當”。问问老人才知道,这座建筑过去是一个很有规模的当铺。


注:

惟善里,1916年惟善堂陆某建房成巷,以其堂号命名,两侧砖木结构平房。1995年9月拆除,建住宅楼。


同善里, 1917年房某建房成巷,名同善里,两侧砖木结构平房。1982年因重名改为共庆里,1995年9月拆除,建住宅楼。



详述惟善里



惟善里由九个院落组成,在这里居住着过去的房主刘家、孙家,还有后来陆陆续续搬进来的几十户人家。


下图:惟善里平面示意图(点击可放大观看)


一号院是胡同进口的右侧。在这个院子里住着一个老太太和他的盲人儿子。盲人会弹三弦,经常在晚饭后弹起三弦消遣。院子的另外一户从乡下来的,男人常住,女人和孩子到后来才搬来一起住。还有两户,没有记忆了。

这个院子后来被东兴市场派出所买下,变成派出所的接待室。乡下来的一户开始没有搬走,是隔了很多时间才搬离的。有一段时间,这个院子住着一个派出所的所长一家。所长姓曹,对所长夫人称呼为曹娘。所长待人和善,夫人也是很有人缘。

二号院里有安家、付家、戚家、林家等住户。

安家夫妇只有一个女儿。老两口为人和善,大家很是尊敬老两口子。女儿官称安姐,是个性格活泼、接人待物十分热情的人。安姐的丈夫也是个乐乐呵呵、快快乐乐的人。

付家女主人,大家称为三姑,是刘家嫁出来的人。,为此,。为了保护全家,孩子们不得不作出“打倒父亲,与父亲划清界限”的举动。

戚家夫妇有四个孩子,老大、,老三是我的同学,老四则比我小两岁。老三爱喝酒,酒一多,免不了闹事。

三号院住着老奶奶、刘家、苏家和张家。

老奶奶没儿没女,过继二号院戚家的老二作为干儿子一起生活。刘家有五个孩子,老幺刘树忠比我小一岁,是儿时的玩伴。苏家有一女三男。老大是姐姐,是我姐姐的同学,老二苏克勤是我四哥的同学,老三苏克明是我的同学。

四号院里居住着李娘一家、房家、安娘和“小嫂子”夫妇。

李娘,是街道代表,干街道工作几十年,应该是老街道革命者了。胡同里几十户人家,那家闹矛盾了,那家需要帮助了,都少不了李娘的出面调解和帮助。

房家夫妇,邻居称为大姨妈、大姨夫。大姨夫是厨师,多年在外地工作。大姨妈可是个“场面人”,见谁的面都主动招呼,骂街也很讲究。当我们这些孩子淘气的时候,大姨妈就骂道:“去你丈母娘的爪!”问道为什么骂丈母娘,答道,“你没有结婚,骂丈母娘没有人怪罪。”

小嫂子的丈夫姓王,在天拖工作。小叔子是天津话剧团的演员。提起小叔子,小嫂子可得意了。“小嫂子”的称呼,可能是个头巧小、性格招人喜欢的原因吧!小嫂子的女儿七妹很是出息,现在是一名很出色的妇科医生。

另外,还有一户叫“张喜邦”的住户。住了不长时间就搬走了,人的模样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五号院住着张家、刘家、任大爷夫妇。

张家的二哥是我二哥的同学。张大爷是正阳春的厨师。在58年考察天津时,到正阳春品尝烤鸭,张大爷很荣幸地和合了影。此事,一直是张家和邻里引以为豪的事情。

任大爷夫妇,膝下没有儿女,倒是侄子、侄女经常看望照料。任大爷在解放前当过警察,。好在任大爷没有干过坏事,为人也很和善,所以,。任娘是个有脾气的人,经常与任大爷怄气,大爷总是谦让着自己的老伴。

六号院里住着孙家、小义家、宗家、二肥家。

孙家老爷爷和老奶奶,当时已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了。按照旧时的做法,人到一定年龄,要准备好装裹和棺木。老人真是长寿,棺木在很长时间以后才用上。

孙伯伯和孙婶的年龄与我父母年龄差不多。二位在伺候老两口百年之后,开始颐养天年,享受晚年生活。孙家的三姐孙丽华是我二哥同学,。三姐是个泼辣但善于钻研的人,经过成人高考,取得了很高的学历。

宗家的奶奶和女儿、姑爷一起生活,孙辈有四人。孙辈中有一人在身体和智力上与常人相比稍有些差距,淘气的孩子们就时常欺负他,惹得奶奶常常破口卷街大骂。

七号院是个三进深的院子,是一个纯粹的大杂院。

第一个院子,迎面是个二楼的建筑,楼上住着李姓等三户人家,楼梯下的小间屋住着回民李婶一家。一楼是一家工厂的厂房和办公室。院子的左侧是工厂的大车间,右侧则住着过去的房主刘奶奶一家以及后来搬来的门家。

刘四奶奶,是刘家的上一辈,有众多儿女,住在同一胡同的有七伯、九姑、十姑姑、大老姑、小老姑。

第二个院子里住着我家、刘家、董家兄弟的两个家庭。连接三个院的通道的南房分别住着张家、孟家、王家、崔家。

刘家的五伯是刘氏家族的成员,因排行老五,故称五伯。五伯过去在日本时期与日本人共过事,会日语。据讲在解放前经常穿着日本军服、挎着大洋刀,留着卫生胡,很是威风。为此,,最后被遣送老家去了。五婶可是个好人,勤劳、贤惠、知情达理,一点也没有大家庭的矜持和娇气。

董家是任丘人,兄弟二人住在一排的房子。董二伯有六个子女,董老伯有三个子女。过去的时候,董家常有老家的亲戚来串门,很是显得热闹。

孟家男主人孟伯伯在孔孟家谱中是“祥”子辈儿,辈分不高。孟家有一女二男。女儿孟秋菊是我的同学。孟家老三早早做起了买卖,挣了不少钱。

崔家的孩子不少,有四子四女。大姐与我大哥同岁,四女儿崔秀敏是我的同学。二子崔武鹏是个厨艺很好的厨师。

最靠里面的院子里住有七伯家、另外一户崔家、另外一家孟家、刘氏家族的老大大爷和大妈一家。

七伯是刘四奶奶的长子,有六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幺刘强年是我的同学。七伯的长子溺水死了,这给刘家带来了很长时间的痛苦。孟婶家有三男一女四个孩子。二子孟繁刚是我的同学。很可惜,孟繁刚前几年因病去世了。

刘家大爷家过去家庭殷实,可解放以后家产被充公了。刘家怕自己房子也被充公,于是就卖掉了好房,留下不值钱的房子自己住。大爷家住的就是一处三面借房山的房子。

七号院里的工厂开始是朝阳墩布厂,后来是一家电镀厂,再后来是一家纺织厂的一个车间。这个工厂的厂址就是过去“瓶子刘”的厂址。

墩布厂的厂长姓刘,五十多岁的样子,很是泼辣。工人中有小丁和小王。因为两人搞对象,大家还起哄。工人中有一个苦大仇深的老工人,在一次批斗孙姓资本家时,声泪俱下。一个姓刘的老地主也时常被批斗。

工厂设在居民区,居民自然会得到一些实惠,比如借个电话、借个三轮等等,工厂也基本是有求必应。

八号院里有五户人居住。赵家、杨大爷家、程家,还有一户自己一个人居住的登三轮的、官称四舅的人家。

杨大爷在过去是个有钱的家庭,吃喝不愁。由于有钱,不在乎花钱吸食鸦片。到后来为戒烟瘾可没少受罪。杨大爷爱玩蛐蛐,也爱与自己年龄相差很多的人玩。当别人与他斗蛐蛐时,他就讽刺到:“你那个蛐蛐呀,还没有蚊子大了!”。

程家程奶奶是个很爱干净的人,每次梳头、修面都要指定的人。每天外出,头、面、衣服、鞋,一点也不含糊,干干净净,利利落落。孙子辈中的程娟萍也是我的同学。

最后是九号院。这个院子里有杨家、罗家、丁家和骆家五户居住。

杨家里的长子,爱好锻炼,练就一身好身板,因此得名“大块儿”。当时年轻人打架,开始时是“玩拳玩脚”,后来发展到“玩剪子玩刀”。一次与外人打架时被“刨印”刮伤好几处。

丁家夫妇生有三女二男,两个男孩子是双胞胎。胡同居住的邻里间,丁家的双胞胎是惟一的,所以大家都很新鲜,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丁婶是个为人热情、受人尊敬的人。父亲过世后的几年里,我总是沉浸在悲痛、迷茫中。几次躲在胡同偷偷哭泣时被丁婶发现,丁婶就安慰开导我,这让我很是感动,也很感激。

骆家奶奶与女儿、姑爷以及孩子们一起居住。老太太也是个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的人。家里整理的总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孙辈的几个孩子也是孝敬、听话,很是聪明、很有成就。

骆家的三女儿罗艳英是我小学的同校生,比我小一年级。学校毕业后,到劝业场工作,在手表、金首饰柜台干了二十几年,积累了很丰富的手表、金首饰的鉴别知识。骆伯伯的公子骆国庆虽然小我几岁,但我们很要好,彼此之间的友谊一直保持到现在。


细节往事


孩提时代,是个性充分放飞的时代。孩子们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中的时光中渡过,在玩玩闹闹、疯疯扯扯中快乐成长。

还记得孩提时代的玩乐游戏:“藏摸个”、“不挨墙打屁股”、“砸皇帝”、“打劈材”、“玩弹球”、“推铁环”、“玩尜尜牛”,“推小车”外,过年的时候,玩“兜闷葫芦”;冬天的时候,玩“滑雪板”。这些游戏一直陪伴我们到小学毕业。正是这些游戏十分原始的游戏,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淘气是孩子们的天性,很多淘气的事情现在说出来会感到难为情。但还是想说出来,好引起大家共同的回忆。

不走平路走房顶

七号院里的前院是一座二层老楼房,楼上的住户从外挂式木制楼梯上下。楼梯的第一个台阶与旁边的平房相接;二楼的尽头与厂房相连接。于是淘气的孩子们经常在台阶处上董家的平房,再通过董家的平房进入第二个院上方的小台阶,登上另外一处张家的尖脊房。还有,跨过二楼尽头的护栏可以上工厂的高平房。二蛋子、二换、我、德民等等都是不太老实的孩子。经常到房顶子上比赛胆量,看谁敢沿着墙边走。有时内急,干脆就在房顶子上方便。

惹婶子大娘生气

这样的事情,“大脖林”、二蛋子做的比较多。胡同四号院安娘的脾气不太好,于是就喊她的外号,惹得大娘好生不高兴。九号院直门的老舅妈爱管闲事,就经常用砖头砸她家的房顶子,气得老舅妈蹦脚骂街。一次,不知是谁,将老舅妈的玻璃砸坏了,差点把老舅妈气疯了,骂了一晚上的街。

,胡同里也免不了起波澜。一号院的戚家、付家,七号院的刘家兄弟、王家也被揪出批斗。有的家也被抄了,有的家人也被遣送到农村。董家老伯也被抄。但是,由于董家的据理力争,才没有被批斗。当时,人人自危,生怕自己被触及。父亲怕事,怕被指责藏“四旧”,把老式太师椅子的扶手和靠背锯掉,把整缸的热带鱼倒进了地沟。还有,把炕柜的四季木雕用革命口号给遮挡了起来。革命口号中有一句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被查抄的物品,一部分被当作“查抄物资”,被很便宜地卖给了其他人。我家好像也买了两件小物件。

下雨下雪

哪一年的事情忘记了。大雨下了一天一夜,街道马路上积满的雨水,有四、五十公分的样子。孩子们也不知道脏,在雨水里玩耍打闹。

记得小时候冬天雪很大。有时的雪没过脚脖子,甚至会大雪封门。赶上这时候,街道代表李娘就号召大家清理积雪。下雪,也是男孩儿们蹦脚高兴的事情。大家用高高堆起的雪掏成小洞,或是围成墙,用来做打雪仗的防护。

过节

赶上国庆节或是新年,胡同口都要搭上简易牌坊,在红布上面写上“欢度国庆”或是“欢度新年”的标语,拉上灯,还要挂上国旗。为防止“阶级敌人”破坏,还要在胡同口值班。每当这时,李奶奶都会领着我们几个孩子坐在胡同口,给我们讲故事。

地震

七六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地震波及到了天津。地震把我从梦中惊醒,慌乱中我像猴子一样,一下子从里屋的窗户跳到院子里。随后,家里人也跑到了院子里。地震使很多房子受到了破坏。董家的房子被倒塌的二楼将房顶子砸塌,董家老伯的女儿玉娟被埋在了砖头瓦块中,受了伤,被邻居救起送到第六医院。好在伤势不太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很快恢复了。为躲避可能再发生的地震,大家都搬出了房子,在马路边搭建了临时住处。邻居的一部分还在八里台附近的路旁搭建临时住所。在一起的有小嫂子、还有几家,是谁,忘记了。

离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胡同里搬走了不少人,也搬进了不少人,进进出出、热热闹闹。陆陆续续搬走的有:一号院的张家,二号院的付家、林家,三号院的刘家、张家和苏家、四号院的房家、五号院的刘家、六号院的小义家、二肥家,七号院的回民李家、张婶家、王家、里院的崔家、五婶家。


先后搬进来的有二号院大哥家,三号院的两对年轻夫妇,六号院的刘家,七号院的李家、万家、褚姐家等等。


在1996年前后,我搬到了营口道居住。三哥和四哥继续住在父母留下的房子里。就这样的搬进搬出,时光飞逝,到了2000年。市地区平房改造。大家陆陆续续搬走了。房屋改造后,在惟善里和同善里的原址及周边地区盖起了新的楼房。


临时搬走后又搬回来的有我家的三哥和四哥、小时玩伴国庆、丁婶、小嫂子、安姐、程婶、崔伯伯、我家隔壁大哥等。


虽说旧南市因为拆迁重建,原来的样子已经无处寻觅,但记忆是长久的,怀念是永远的。


过去的几十年,老邻居们的生活有艰苦和磨难,也有幸福和快乐。邻居之间有争执和隔阂,更有彼此照顾和关心。每每老邻居相见的时候,谈的更多的是往日的快乐时光。


几十年中,先是更老一辈的人走了:五号院孙家爷爷奶奶、八号院杨家爷爷奶奶和程家爷爷奶奶,九号院骆奶奶、七号院刘家奶奶等,都先后驾鹤西归。


再后来是二号院安家大爷大娘、四号院李奶奶、七号院孟家伯伯和婶婶、我的父母、崔婶,先后离开了熟悉的胡同、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


我们这些当年的淘气的、不淘气的孩子们,早已成人,现在已经步入中老年,有些还有了孙辈。大家继续自己的人生、继续享受家庭的幸福、朋友的友谊,当然也包括过去邻里之间的友谊和难忘的故事。


我们的时代,一般的家庭都有五、六个孩子,少一些也是三、四个孩子。如果哪个家庭只有两个孩子,那可能是知识分子家庭;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多有可能是抱养的。


孩子多了,家长没有时间手把手地教、全身心地培养和教育。或是年长几岁的照顾年幼几岁的,或是全凭孩子自己勤奋、刻苦,才能健康成长、长大成人。


下图:小时候的玩伴,在我当兵前才有机会合影。由左至右:国庆、三蛋子、二换、我。


下图:我、国庆、二换、小忠子和三蛋子


我这“一发儿”(年龄相近的人),有小强、二换、德民、谦民、二蛋子、国子、宗风山、小强、小忠子、小明等;同年龄的女孩子有小美子、荣娟、玉娟、小敏、小菊、小英、小娟等。


“上一发儿”的男孩有我家四哥老四、董家的才良、敦良、崔家老二、罗家老大、苏家老大等等。


对南市的记忆是永远不会抹去的,欢迎朋友邻居与我联系,微信号:1040992342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