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旅游致富故事 | 优秀作品选登(五)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微信号:scrbpx  联系我们0834-3866868

很想听你说:

曾经的家乡是多么的贫瘠

又是多么的用力

经历从荒凉到繁荣的逆袭之路


每一处风景都该被定格

每一次感动都该被传递

每一段故事都该被铭记

而每一个你,也都该是故事主角

这回,你来说,我们来分享!


2017“旅游兴州”精彩致富故事大讲述


村民林肯卖葡萄的变化


7月23日下午,西昌市兴胜乡花庄村10组村民林肯在自己家的葡萄园里采摘了大约200斤葡萄,装进自家去年花8万多元购买的一辆现代轿车的后备箱,准备到西昌城头去销售。


提起自己家生活的变化,今年62岁的林肯侃侃而谈,从过去自己家住的房屋不遮风不挡雨,全家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贫困,讲到了如今住洋房、穿新衣,顿顿有肉吃的富足。在他喜悦的话语中,讲得最多的还是卖葡萄的变化。说到激动处,这个脸膛黝黑的农家汉子,额头的青筋凸起,眉眼里全是笑意。


流泪的记者带来希望的葡萄


林肯卖葡萄的经历始于20年前的1992年开春。那一年开春,林肯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这个不请自来的客人是个中年男子,40多岁,中等身材,浓眉大眼,走起路来脚下虎虎生风。男子自称名叫周康林,是重庆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以前来花庄村采访过。这次是辞去了记者职务,到凉山等具有优势资源,并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来帮助乡亲们栽种葡萄等水果发财。


“老林,您们家生活太苦了,您看这屋里到处都是天上落下来的雨水,地上湿得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坐在林肯家四面透风,屋顶漏雨的土坯房里,周康林心酸不已。揭开锅盖,看到林肯家一天三顿就靠面粉,做成黑漆漆的窝窝头充饥时,周康林流泪了。他一边流泪,一边说:“改革开放10多年了,外面的农民群众早已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凉山地区的农民群众日子还依旧还那样苦,不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栽种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真的不行呀!”


随后,周康林开始动员林肯在承包地里改种葡萄。害怕林肯有顾虑,周康林还拿出5000元钱交到林肯手中作为押金,如果栽葡萄赔了,这5000元押金就算作损失,不用退还一分钱,如果栽种葡萄赚钱了,收益也全部归林肯所有,周康林不拿走一分钱。但林肯要带头在村民当中大讲特讲栽种葡萄比栽种小麦、水稻要赚钱得多的道理,引领乡亲们栽种葡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林肯回忆,在周康林负责买来葡萄苗、化肥、薄膜、农药之后,他最终打破了思想顾虑,试着在自己家的承包地里栽种了2亩葡萄。葡萄苗下地之后,周康林像着了魔一样,在村子中租了一间房子住下来,天天翻书看,什么时候剪枝,什么时候打农药,什么时候施肥,全部按照书上的做,拿捏得分毫不差,比伺候月母子伺候得还要精细。”


精心的管护保障了他家的葡萄长得顺风顺水,第三年就开始挂果了。


沉甸甸的架子车与风驰电擎的轿车


林肯告诉记者,葡萄挂果的当年亩产量就达到了2000多斤,到第四年、第五年进入丰产期,产量更是增加到了3000斤以上。


“这产量倒是上去了,运出去却成为了一道大难题。”林肯说,由于不通公路,没有外地客商进村来收购葡萄,葡萄成熟时他只好用架子车一车车运到兴胜乡街上去卖,卖不完的再通过客运班车转运到西昌城头去卖。


让林肯高兴的是,虽然用架子车拉运葡萄去卖的路走得特别艰辛,但钞票却哗哗啦的向他们流来。林肯算了一笔账,在90年代初期,尽管周康林免费提供给他家的葡萄品种和现在比起来还不算特别优良,但每亩的纯收益还是达到了800多元,而那时栽种一亩地水稻、小麦的纯收益还不到100元。


林肯回忆,随着周康林对葡萄种植技术研究的造诣越来越深,接触国内葡萄种植专家越来越频繁,掌握国内外经济效益越来越高的葡萄新品种越来越多,他家的葡萄种植也似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由原来的2亩滚到了现在的10亩。


“葡萄的纯收益现在1亩已经达到了一两万元,我家每年仅栽种葡萄就有十多二十万元的收入,有钱了,我家不仅修了小洋楼,天天有新衣服穿,顿顿有肉吃,去年还花8万多元钱买了一辆北京现代轿车来运送葡萄呢。现在公路也修到家门口了,用轿车运送葡萄去卖真是轻松又方便。”


一封封感谢信述不完一份份真情


林肯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周康林不仅花高价从日本等国内外引进果大、皮薄、肉厚、味甜、市场价格高的葡萄,以及优质的草莓品种免费提供给村民们栽种,还从沈阳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请来专家免费给他们传授种植技术。


为了打消村民们因葡萄、草莓等水果栽多了销不出去的顾虑,周康林还筹资300多万元组建了四川三龙绿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协助成立葡萄、草莓等到专业合作社,对村民们种植的水果以高于市场价格照单全部收购。


据兴胜乡党委书记杨正伟介绍,这些年来周康林仅在该乡就帮助村民发展了几千亩葡萄、草莓,村民依托栽种葡萄、草莓,有的农户一年可以挣20多万元,少的也有上万元的收入。


而来自四川三龙绿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内部的一份数据显示,这些年来,周康林和他的公司不仅在兴胜乡免费推广发展葡萄、草莓,还在礼州、安宁等20多个乡镇不遗余力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帮助村民栽种的葡萄、草莓超过了上万亩,每年带给村民的收益上千万元。


“一个外地人,放弃高薪收入、体面的记者不当,专门跑到凉山来,20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潜心研究葡萄、草莓等到种植技术,并不断推广更新市场价值高的品种,真心实意帮助我们发财,不收取我们一分钱服务费,太让我们感动了。”在林肯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这些年来和村民联合写给有关部门表扬周康林的感谢信的草稿。


面对这些赞誉,周康林谦逊地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乡亲们就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感觉有愧。我能做的是继续研发推广经济效益高,适合西昌栽种的葡萄、草莓等新品水果,同时组织精干营销团队,力争打开俄罗斯等东欧市场的销路,帮助乡亲们挣到更多的钱。”

| 作者 李春


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绝世美景


在省道S217上的凉山州甘洛县阿嘎乡境内,隐藏着两处震撼游人的山溪瀑布,一处叫达子电站瀑布,一处叫达子沟瀑布,水气蒙蒙,珠玑四溅,犹如一条条银带连绵不断、碧玉连环。

达子电站瀑布,属半人工瀑布,高差约10米,盆口大的一股水流破洞而出,在静谧的峡沟中婉转流畅,均匀地洒落丛林,形成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由于常年水量均匀、山泉清澈,水过之处青苔丰腴、色彩斑斓,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显得如雨如尘。


达子沟瀑布,纯天然山溪瀑布,高约3米,宽有8米,四处森林密布、灌木丛生,瀑布水流如娟、顺石而下,或湍流、或水潭,峡谷独特光照半遮半掩,不由得使人产生神秘的臆测。


两处瀑布一条线,形态各异都震撼。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甘洛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推动交通、住房等建设的基础上,倡导“绿色生态”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努力为贫困群众增收创收。今年3月,省道S217甘洛至美姑段基础贯通(改扩建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又给格古皮觉两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该路段山溪清流、野花烂漫,与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相连,是自驾旅游的绝美路线,更是避暑休闲的清凉之地。

| 作者 宋恩


乘旅游发展东风  展脱贫攻坚雄姿

在脱贫攻坚中,凉山州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会理作为全州重点打造的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产业带之一,积极培育旅游首位产业,着力构建以古城为核心,以南丝绸之路、红色文化、乡村风情旅游、自然生态观光等四条走廊为补充的旅游构架,打造宜居宜游新会理,建设攀西最佳古城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会理古城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


这给会理致力于旅游发展的企业家提供了广阔舞台。会理县精华旅游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该公司位于会理古城近郊,毗邻省级风景名胜区龙肘山一仙人湖腹心地带,是会理古城一仙人湖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滇结合部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式水上娱乐休闲度假中心。


该公司在充分利用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劲东风,做大做强自己的同时努力助力脱贫攻坚,接纳贫困人口到这里就业,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让他们不仅如期脱贫,还保障他们收入稳定。



保洁员的故事


“我家乘上旅游发展的东风,顺利脱贫摘帽,一步步走上致富的大道。”说起发展旅游给人民带来的实惠,家住会理县外北乡光荣村2组的熊燕高兴地说。


熊燕和妹妹熊林还有父母一家4口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个子特别矮小,不到1.3米。


乡政府考虑到熊燕身材矮小,又是女孩子,只能从事一些技术活儿,想到乡境内的旅游企业会理县精华旅游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正在扩展业务,也确实需要人手,公司负责人同意让熊燕来试试。


一开始,熊燕从保洁员做起。她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她把在别人眼里就是扫扫地擦擦桌子的事当成了一份事业。在公司的多次培训下,她认识到:每一寸干净的地方,每一张干净的桌椅都是换来顾客满意的要素,都是公司向前发展的条件。她和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在努力为公司更好的明天尽最大的力。


“公司塑造了全新的我。每年公司都要带我们到外面旅游,既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又看到了差距。”来到公司后,学礼仪、学技巧、到外地旅游都是熊燕的必修课,经过公司和她自己的不懈努力,熊燕从一个刚到公司懵懂羞涩的少女变成了一个穿作得体、礼仪到位、落落大方、能独挡一面的大姑娘,从保洁员做到服务员再到现在的收银员,随着她工作的改变,收入和家人的生活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公司给我们家新的希望,我们姐妹俩会一直在这里好好干下去,公司的明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现在,熊燕的妹妹熊林也成为了公司的一名保洁员。



在会理,依托旅游发展富起来的人还有很多,并且正在逐年增长,他们借助旅游发展的东风中展示着各自的雄姿。而会理,也将依托旅游展示金沙江畔、红军长征路上这颗耀眼明珠的风采。

| 作者 董芝会

拉马拉嘎:开彝家乐过上好日子


工人在厨房里忙碌地来回穿梭,前来吃饭的游客络绎不绝,小孩子挽着裤在小河边玩耍,游客围坐在绿树下惬意地自己动手烤着烧烤,烧烤的香味一阵阵扑鼻而来……这是近日记者来到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四号桥旁一个叫“安哈拉马庄园”的彝家乐里时看到的一幕。而经营这家彝家乐的主人正是今年37岁该村的村民拉马拉嘎。


把烂河坝变成农家乐


“这里原先是一个烂河滩,后来我们才把它改造成这个样子的。这儿是厨房操作区,那儿是就餐区,河那边是烧烤区……”来到“安哈拉马庄园”时,庄园主人拉马拉嘎高兴地领记者到处去看。拉马拉嘎说,他家原先住在安哈镇大箐村。以前就靠着种庄稼过着清贫的日子。


那个时候,由于经常有城里的人到山里来玩,然后就在他家前面的西溪河边玩耍、搞野炊。拉马拉嘎和妻子也常常在此烧洋芋来卖给城里的人。


看到有人经常到这里来玩,拉马拉嘎想:“这里有山、有树、有水,要是把河边宽阔的地方围起来,做成农家乐,一定会有人过来玩。”拉马拉嘎把这些想法告诉了妻子丰正琼,妻子丰正琼也觉得丈夫的想法不错,于是夫妻俩商量后决定自己动手开个农家乐。说干就干,拉马拉嘎和妻子丰正琼动手搞起了农家乐建设。


“那个时候这些地方都是没人要的烂河坝,我们就把离我们家近的这几块稍为宽点的围起来简单平整后做成了农家乐。”拉马拉嘎想起过去就感慨不已。


把农家乐扩建成了彝家乐


真正的改变是从2009年3月开始的。那年,为实现助农增收,西昌市立足安哈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良好自然风光等,围绕打造安哈彝寨,重点推出以“吃彝家饭,住彝家屋,干彝家活,享彝家乐”的特色乡村游。更为幸运的是,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年轻上进的拉马拉嘎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成为了村里仅有的5户“彝家乐”之一。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在这片烂河坝里平整出了烧烤房、重修了厨房操作间、新添置了桌子凳子,再后来,他们重新平整了地面进行了硬化,修起了防洪堤和护栏,建起了棋牌娱乐室、就餐房、停车场等等。


如今,整个庄园青山环绕,绿树掩映,流水潺潺,可用面积已达20多亩,烧烤区、用餐区接客量一次性可容纳700多人同时用餐,成为了人们辟曙乘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开彝家乐过上好日子



“那时候客人很少,挣的钱也不多,我们都是一边种地,一边开农家乐这样过来的。”拉马拉嘎回忆道。


“现在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来吃饭,特别是节假日就经常爆满,但现在生意很好,人累心不累。”拉马拉嘎说,由于来的客人多,他们每天都是早上五、六点就起来杀猪杀鸡,还经常忙到晚上十一、十二点钟。为此,他们请了3个工人,遇到节假日是还经常临时招人来帮忙。他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经营的主要是烤乳猪肉、烤土鸡肉和彝家菜,并附带着点杀羊子等。乳猪肉、土鸡肉都是称斤卖,都是35元一斤,点杀羊子是帮顾客买后实买实收,另加收500元加工费。


他说,节假日的时候,每天毛收入达10000多元,纯收入在4、5000元,和平时一起平均下来,夫妻两一起月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一家人的年收入在十二、三万元左右。 


“我觉得开彝家乐最关键还是要吃得起苦,要勤奋;对人要热情,要讲诚信。”拉马拉嘎说,他家这个庄园,做的都是原生态的彝族餐,游客都喜欢吃,所以来这里玩的好多都是回头客,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慢慢地拉马拉嘎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也有了一些积蓄。为此,他们就在离庄园不远的公路边新修了一幢250平米两楼一底的“小洋楼”,走进他们的家里,装修豪华,彩电、沙发这些家具家电,样样具全,一家人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甜蜜。


“我想明年再修建一个宾馆,供游客住宿。再把娱乐室拆了重新修,提升档次,供客人喝茶、打牌耍。”说起未来的打算,拉马拉嘎心里还在谋划着许多要做事情。

| 作者 岳明华

猜你喜欢

1、凉山州委书记当导游推介“钻石线路”

2、旅游专家重新定义香格里拉,澄清一个美丽的错误

3、凉山“格斗孤儿”事件最新进展

4、喜庆!凉山彝族群众搬新家庆新年

5、28日起,途经西昌的这两对列车停运

来源:四川日报凉山全媒体中心(川报攀西ID:scrbpx)

主编:王云

责任编辑 骆强

四川日报凉山全媒体中心出品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川报攀西】新闻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为【州委书记林书成拍摄视频发邀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