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东读报】信息发布缺乏“受众意识”让驾照销分新规闹乌龙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驾照销分乌龙:权威信息发布要有“受众意识”

  这几天,“驾照销分新规”一度成了乌龙事件。所谓的“销分新规”,只是针对通过“交管12123”APP处理交通违法这一网上途径,以前只能车主本人通过绑定注册后在网上进行违法裁决,现在可以进行多人绑定。线下裁决不受该政策影响。也就是说,网上渠道拓宽了,线下渠道保持不变。之前有媒体、自媒体解读说,3月1日起,不绑定备案就不能处理非本人名下车辆的违章。于是,各地的交警服务厅都被车主挤爆了。一些自媒体和媒体对政策的误读,是这起乌龙发生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的及时澄清,应该很快就会化解这起乌龙风波。但此事留下的教训却值得总结和吸取。最初的官方表述为误读创造了条件。有关部门当时是这样说的:“驾驶人可自主选择在交通违法处理窗口或者通过‘交管12123’备案非本人名下的机动车,备案后,可以处理自备案之日起发生的有记分且单笔罚款金额不超过200元的交通违法行为。”这段表述并没有明确说明在窗口销分不需要提前备案,很容易被误读。再者,新规在发布时还重点宣传“打击黄牛”这个点,使得不少解读者倒推出所有处理都要提前备案。如今在针对性辟谣时,有关部门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各种可能的疑问都考虑到了。如果一开始就配套发布,岂不是比如今“亡羊补牢”更好?


老用户380新用户300,大数据岂能用来“杀熟”

  澎湃新闻:有人在微博上披露,他经常通过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酒店的房间,常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了解到,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微博发出后,网友们纷纷吐槽各自“被宰”经历。据《科技日报》报道,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企业难以抗拒价格差的诱惑。给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这在商业世界里并不罕见,但前提是明码标价。大数据“杀熟”,虽然也是明码标价,却通过技术手段放大了商家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让部分消费者精准“被宰”,还蒙在鼓里。“杀熟”行为似乎有些不合商业逻辑,因为越是忠实顾客越是应该受到商家照顾才对,正是他们给商家贡献了主要收入。但在某些互联网公司眼中,所谓忠实顾客,似乎只是存量,来了就来了,买了就买了,而人家更看重增量,不惜“杀熟补生”。这正是商家的狡诈之处,也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吊诡之处。对于这样的行为,除了寄望相关部门查处,消费者恐怕很难在每一次具体的消费行为中及时发现。只能以歧视回应歧视,借助已被曝光的个案做出整体判断:既然这个平台“杀熟”,咱们以后都别用它就是了。


【“保丢不保损”不能成为快递潜规则】

  北京青年报:寄快件丢失了有赔付,快件损坏了却不赔付?最近,市民李丽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家人通过某快递公司寄来6罐奶粉,收货后她发现一罐奶粉的包装破损,当她跟快递公司协商,却被告知快件“保丢不保损”是行业规矩,不能得到任何赔偿。对此,快递行业人士表示,在没有投保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快件遇到损坏,由于责任划分困难、赔偿尚无统一标准等原因,消费者很难得到相应赔偿。固然,快递丢失、损坏都是小概率事件,但快递公司提出“保丢不保损”行规条款,在个案上的表现是消费者心有委屈,快递公司落得轻松;但从深层来看,这不仅明显损害了具体消费者利益,更大大降低了快递业的诚信度。而在快递业发展的大环境下,这会降低消费者对快递业的期望,制约快递业进一步的大发展和盈利空间。小问题连着大发展。也因此,如何确保快递消费者快件丢失、损坏时得到科学合理及时补偿,也就成为一件急迫的大事。公平面前无小事。快递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经营者自觉,,更有赖于职能部门科学管理,。面对任何一个“潜规则”盛行的行业,只有消费者较真,,行业陋习、霸王条款才会松动瓦解和扭转,行业服务新规定、新气象才会生根发芽。


用传统习俗为“闹新娘”辩护很无力

  南方都市报:热闹了数天的“公公强吻儿媳”视频有了后续,当事人卞先生(视频里的公公)通过律师事务所发布声明,表示没有“强吻”,只是“脸和她的脸碰了一下”,“闹新娘是地方传统习俗”,还称“有关单位与个人应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停止侵权,消除负面影响并公开赔礼道歉。,卞先生有申明真相、自我辩护、表达立场的权利。他通过律所发布的声明很正式、言辞也很官方,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澄清作用,比如对外传递了他没像谣言传说的那样。但这份官方声明很无力,它甚至起不到太明显的保护作用,这场因闹剧引发的“热闹”,也必将以闹剧特有的形式结束。之所以卞先生的声明很无力,是因为“闹新娘”行为本身的荒诞,消解了律师声明的严肃性。用传统习俗来遮掩“闹新娘”的丑陋,也没有任何说服力。对于“闹新娘”的批评,剔除掉一些非事实部分,哪怕用词严厉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视频内容,的确冒犯了公众对公序良俗的认知底线,也对人们心目中正常的人伦关系带来了挑战,批评这种行为才是正常的,相反,为这种行为鼓掌才是真正的怪诞。卞先生对于网友的批评没有任何的反思,相反却是一路反击回来,这只会让他以及他所在地方的形象,变得更糟糕。


删博道歉难解阿胶之谜,科学论证才是王道

  南方都市报:近日,国家卫计委官方微博发布《致歉声明》,为春节期间转发否定阿胶功效的博文《过节不值得买之阿胶》而道歉,同时删除原微博,理由是“引起关注并造成误解”。原来,大年初三,卫生公益热线官微发布了应景的过节小贴士“过节不值得买系列”,直指阿胶只是“水煮驴皮”,驴皮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这种蛋白质缺乏人体必备的色氨酸,所以并不是一种好的蛋白质来源,不值得买。这条微博一发评论就吵翻了。阿胶市场这一块的利益到底有多大?。十年前,阿胶两三百元一斤,现在,有牌子的阿胶都是上千甚至几千元一斤。一方面,关于阿胶补血养生的奇效不绝于耳;另一方面,说阿胶是一场骗局的说法也从未停止。删博道歉,等于挂上了一块“我删,我道歉,别再骂了好吧”的免战牌。可是,这并不利于辨明道理,反而还让大家越来越糊涂,这阿胶到底有效没效,能不能养生保健?阿胶是不是有效,需要科学的论证和更开放的有效讨论,而不是平行线一般的掐架。屠呦呦从中药里提炼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就是最好的榜样,正好可以趁此机会对阿胶进行全面科学论证,包括药用阿胶的临床试验。不然,官微的嘴闭上了,公众的嘴闭不上,疑惑还在,隔不了两年有什么火头又要再吵一次,还又不了了之,陷入无限的无效争论死循环。


【又见夺命护栏, 制定安全标准刻不容缓】

  北京青年报:在武汉一公交车站,一名女青年不慎摔倒,脖子卡在公交车站旁自行车道边的护栏上身亡。这不是第一起城市交通护栏杀人的事件了。2010年,南通市一位老太太脖子被卡在超市门前的护栏中间不幸身亡。2016年,一位怀双胞胎8个多月的孕妇,在陕西米脂县城马路一旁护栏歇息时突然晕倒,致脖子卡入护栏窒息身亡。去年7月6日,在西安市,一名骑电动车的中年男子脖子卡入马路中间的隔离护栏,窒息死亡。频频发生的交通护栏卡人死亡意味着,现行的交通护栏从设计到使用并不安全。对于交通护栏,全国不同城市有大同小异的标准。但只规定了高度,却没有规定栏杆之间的距离,以及栏杆的上缘是平直面还是有凹槽。正是在这两点上没有安全标准,让护栏演变为杀人凶器。从上述所有杀人的护栏看,两个栏杆之间的间距恰好是可以卡住人的脖子,但脑袋又无法通过,结果造成大脑供血缺失,再导致脑死亡和最后死亡。现在,屡屡发生这样的事故时,各方面只是在普及急救知识,但是,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甚至连标也治不了。因此,保护行人和公众安全的根本方法就是,在全国建立交通护栏的安全标准。目前,不仅城市行人护栏没有明确标准,就连全国的《公路护栏设置规范》也没有对护栏间距提出明确标准。城市应当是宜居的,宜居的标准不只是交通便捷,还应当安全,并且安全应当是首要标准。为了更多人的出行安全,交通护栏该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安全标准了。


驾校设“女子教练班”让女学员感到温暖

  长江评论:是否有女学员担心受到男教练骚扰,对学车产生顾虑?去年3月以来,福州有部分驾校推出女子教练班,专门为女学员提供女教练驾培服务,颇受欢迎。 福州这所驾校设“女子教练班”,该做法深受女学员欢迎,因为教练都是女性,不仅态度好,还没有骚扰,免除了女性学员的后顾之忧。正如一名在学的大龄女学员胡女士说所言:“女教练有耐心,教学服务态度好,而且技术也不错,跟女教练学车不会有太大压迫感。  

  报道中提到,设“女子教练班”的目的,是由于有的驾校男教练野蛮对待学员,甚至还有个别男教练会骚扰女学员。女子教练班由女教练全程教学,可让女性学车更放心。其实,还不仅限于此,女性学车由女性教练负责,还有利于学员与教练之间的有效沟通,如女性教练更知道女学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知道用何种办法、在何时教最有效果;女教练教女学员总要比男教练优势更大。还有网友调侃,是不是今后也像解放前那样,设立几所 “女子学校”,甚至设“女性专用城市”岂不更好?这些话当然过激,设“女性车厢”有争议,但在驾校设“女子教练班”,肯定会得到一致拥护。因为这符合实际,客观、可行、可操作,不妨碍或伤害其他群体。设“女性专用车厢”看似在人为制造性别不平等,女性享有这样的特权,对男性无形中就是另一种歧视,也达不到保护女性的目的。而“女子教练班”,则是真正对女性的关爱和保护,就是想争论,也找不到任何理由。


莫让正常的人际关系被份子钱“套牢”

  《中国青年报》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5.4%的受访者最近两个月随了3~5次份子钱,84.8%的受访者坦言份子钱让自己有压力,47.5%的受访者将“随份子”看成维持人际关系的方式,43.6%的受访者认为不能凭礼金多少定关系亲疏。从受访者的回应看,份子钱水涨船高,确实让多数人感到了压力。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遇到婚丧嫁娶、生日、孩子满月、乔迁等,不少人亲朋好友恐怕都要“随份子”,这看起来无可厚非。可问题是,份子钱动辄好几百甚至数千,令人感到“压力山大”,就使常的人际关系被异化甚至沾满“铜臭”,这无论如何都不是好事。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随份子”已用上了“二维码”扫描。北京一位伴娘为帮新人收份子钱,站在迎宾台身上挂着支付宝收钱码收礼金,这一举动让有些来宾觉得尴尬,新娘婆婆更是批评这是明晃晃向亲朋好友们要钱,太不像样了,要求伴娘把收钱码拿下来。“二维码”变成“替罪羊”,可是,如果不扫码而用现金——超出支付能力的现金,不同样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份子钱水涨船高的局面,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扭转,需要每个人,以及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等,付出更多的努力。


弯腰擦饮料的小女孩是文明出行的好模范

  长江网:这几天,网友拍下一名5岁小女孩弯腰擦弟弟洒在高铁上饮料的视频,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就连人民网的大V们,都对小女孩的这种行为点赞。人们称赞5岁小女孩的行为,体现了人们对与文明出行的一种态度。 一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都知道爱护公共环境,可以看见我们其实离文明出行一直都不远。懂礼貌,守规则,爱卫生,一直都是我们从小就开始灌输的价值观。一名小女孩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一种责任和担当。她弯腰擦掉了高铁上饮料的同时,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传统美德的延续。“细微之处见本色”,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传递着文明的信息: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勾勒出文明的形象。作为一个公民,我们理应自觉承担起一个公民的责任,做到文明出行。一个小女孩,用自己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动,勾勒出了文明的模样。这就是和谐春运里,最美妙的画卷。 文明出行,是对自身素质的一种很好检验,也是对春运工作者坚守的最好回报。随着近年来的媒体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垃圾遍地、插队进站、行李随意乱放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这是国人素质提升的一个视角,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期待,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像这位最美姐姐一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出文明出行,让文明成为一种风尚。

补课乱象中的家长因素不可忽视

、、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26日联合发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专项治理多措并举,约束学校、约束机构,还要约束老师。专项治理剑指补课乱象,可谓人心思治,是众望所归。搞“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的培训机构要约束;与培训机构暗通款曲,把培训结果、等级考试等作为招生依据的要约束;课堂上不教、课后到培训机构教,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教师要约束。三个约束,个个都是“真枪实弹”,无论校外培训机构,还是中小学校和教师,只要查实违规行为,就会被追究责任。 然而“三个约束”之外,还须再加一个约束,这就是家长的约束。原因很清楚,补课泛滥成灾,与家长对校外补课趋之若鹜有因果关系。家长一面大吐苦水,抱怨“烧钱式补课”不堪其负,一面又不遗余力“为补课烧钱”,缘于总做着虚无飘缈的“精英梦”。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做“人上人”而不是“人中人”,付诸行动就是靠补课“抢跑”。然而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更何况社会是金字塔,不可能人人都成“精英”。大多数人必定要做“人中人”,抱着虚无飘缈的“精英梦”不放,最后只能成为“梦中人”。 


女儿直播无法陪父母:社交模式终将被网络改变

  中青报:“网络主播”正成为眼下不少自由职业者的热门选择之一。“高收入”和“时间自由”是网络主播入行的两大驱动力,但是许多人往往将直播与“不正经”联系在一起。近日,市民佟女士就遇到这样一件烦心事:今年寒假女儿迷上了直播,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唱歌、说笑。当下,恐怕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即以手机、直播为代表的网络工具的普及,正在深刻改变和重塑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交模式,并且这种影响很可能是不可逆的。专家观点:这种现象不是一个原则问题,而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衔接问题。也就是说,不管是你愿不愿意,所有人都要被不同程度的裹挟到这种时代性的变化之中,并被“潮流”所改变。不少父母在这种“新型”人际关系与相处模式中所感受到的较为强烈的“不适应”,是应该被理解的。要知道,年轻人无论是对网络社交的接受程度,还是独立意识,都较父辈们要强得多。就此而言,年轻人反倒有必要对父母多一点“迁就”,这包括有意识的放下手机,主动陪伴父母,也包括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网络社交。可以肯定的是,网络对社会的深度嵌入,其所展示的影响力,不仅将重构人际关系、社交模式,很可能还包含着人类情感表达的异化,促使人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重新界定等一系列“微妙”的化学反应。这个变化是否如乐观者所想象的完全是好事,又抑或是如悲观者所担忧的那般“危险”,或许只能交给时间。这或同样是网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一部分。


妈妈群“洋药迷信”是病,得治!

  燕赵都市报:“德国家庭必备的宝宝常用药”“美国儿童非处方药20种”“国外著名的宝宝药品介绍”“加拿大宝宝必备药品清单”……在网上搜索,类似内容不下数百条,里面罗列了种种国外热门的儿童药品。从销售记录来看,这些药品备受国内家长热捧,理由是洋药品质更好、更加安全有效。医生、药师对此却不认可。他们表示,洋药未必靠谱,有的含有可待因等国内禁用的成分,有的成分复杂副作用也大,大部分家长连说明书也看不懂,却敢把药给孩子吃,心真是大!这些费时费力又费钱海淘洋药的宝妈们,她们往往起始于妈妈群,听信于朋友圈,又安心于“大家都在用,应该不会错”,对洋药的认知、购买、使用与“科学”两字少有瓜葛。对于不能脱离医生指导使用的药品尚且如此,可以想见,这类人群对于洋奶粉以及食品谣言缺乏科学认知与准确判断的能力,产生迷信与轻信,也是“顺理成章”。其实,一些海淘儿童药品受捧的背后,往往有海外代购在推波助澜;“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背后,有赚取流量费、广告费甚至向企业勒索等灰黑色产业链。对他们来说,公众的科学素养越是不足,他们就越有“腾挪”的空间。通过强化公民终身教育机制、大力传播科普知识、建设科技场馆等途径,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科学素养成为“迷信”与“轻信”的克星,应该成为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相关各方着力的方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