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vol.131:武汉女硕士被道路护栏卡脖致死,护栏吃人,仅仅是一场不够谨慎的“活该”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首播于2018年3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


道路护栏,现实版《死神来了》的发生地。


前天中午12点,武汉科技大学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闻舒在武汉黄浦大街雷院公交站候车时,踩到自己的行李箱后滑倒,脖子卡在公交站背后隔离护栏的间隙,当场死亡。有记者前往事发现场,致命的护栏位于公交站背面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相接处。此处非机动车道比公交站台高约25厘米,设置这一隔离护栏的本意,可能是为防止自行车等冲入站台。

*图自《楚天都市报》。


这是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的设计:倒过来的U型管一字排开,每两个“U”之间,再焊上短短的横杆。由于在北京被首先使用,这种护栏又被称为“京式护栏”。业内人士称,发生车祸时,京式护栏能更好地吸收撞击能量,而且不会溅射,不散架。

*图自《楚天都市报》。


它不溅射、不散架,但是,要人命。来看看它的吃人记录:2013年10月,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公交站,一女子脖子被卡在交通防护栏里,被救出后经医治无效身亡;2015年8月,北京西城区广安门内公交站,一名60多岁的男子在公交站晕倒,脖子正好卡入东侧护栏,当场身亡;2016年3月,陕西米脂一名孕妇在马路一旁护栏歇息时突然晕倒,脖子卡入护栏窒息身亡。


我并没有穷举我找到的所有护栏致死的记录。


为道路交通安全、为规避危险而设的护栏,为什么会成为危险本身?能不多不少卡入并卡住一个成年人脑袋的护栏间距,依什么标准确定、到底有没有问题?北京市交管局一工作人员此前表示,交通护栏并没有国家统一标准,但有一个公共的行业标准,北京都是按照此标准进行。可以查到的资料是,在北京2012年公布的《公路护栏设置规范》中,并没有对护栏缝隙提出明确标准。


没有强制的标准,只有吃人的参数。约定俗成的“7公分U型头间距”,与其说“合理”,其存在更符合行业内批量生产、减少个性化定制成本的需求。以拇指和食指比划,7公分卡住成年人脖子,的确匪夷所思。但现实明白摆着:我们想象不出卡入护栏的过程,可的确有一个又一个心智正常、精神稳定的成年人意外卡入、绝望死去。疲劳和一时的疏忽,一些甚至算不上过失的决定,需要受到死亡的惩戒吗?退一步说,哪怕是深夜的醉汉,哪怕是光天化日想横穿马路少走两步的懒人,这些自律力低下、道德感稀薄的人,该为依靠和翻越护栏的举动去死吗?


即使从我能查到的第一起护栏致死事故时间2013年开始算,至今也已过去四年多。四年多里,吃人规格的护栏还在不断出厂、安装、调试、使用,并继续吃人。耳聪目明的交管部门一无所知吗?不,正如有些网友阴阳怪气的评论“干脆用纸做护栏”,死于护栏者,首先被认定为责任人。循规、谨慎固然对,可一个社会予人的安全感,难道是步步惊心的“不出错方能保命”吗?“不小心”和“意外”的行差踏错后,我更希望看到,一张善意的防护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