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Hi!论坛 | 王军:向老城市学习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查看王军演讲集锦视频


王军先生被称为“北京的恩人”,他以“研究型”记者的专业视角,耗十年之力写下一部《城记》,用史实和故事带人们回顾五六十年代老北京发展和保护的各种瞬间。现代人都已经习惯于穿梭在车水马龙之间,当小汽车渐渐演变为我们的“器官”,我们不妨跟随王军先生穿越回过去,看看我们的老城市是如何建设的,探索一下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城记》作者  王军



认识老城市

向老城市学习,我们要学习的是它的秩序。但这个秩序,在20世纪被剧烈地改变了,因为19世纪有两样发明——小汽车和电梯。于是大家幻想,要把街道垂直地植入大地,把道路腾出来给汽车,我们的城市就这样被改变了。

当汽车渐渐成为了人们的“器官”,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想想,没有汽车的老城市,是什么样的城市?

老北京以天地自然环境为本体进行设计,并建立它的秩序,这是中国城市的一个特点。秩序的建立,是用模数化营造的,所以中国的城市造得非常快。元大都是以宫殿区为一个模数,把这个宫殿区不断放大,就成为一个城市了。故宫长700多米,那北京一个标准的街坊,一条胡同的长度,就是700多米。这个秩序建立起来以后,大家自己在里面填充造宅子,宅子间的间距就形成了街巷。

中国老城市和欧美老城市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高密度的路网。我头一次到曼哈顿就觉得,这不就是北京的胡同吗?虽然长出了很高的楼,但平面没有变化,所以大家愿意在这里行走。芝加哥、佛罗伦萨、巴黎、巴塞罗那都有这样紧凑的肌理和高密度的路网。我们的老北京,在1949年的时候,每平方公里能承载2万人,给2万人提供简单就业的机会,就和这样高密度的路网有关系。

即使是很高密度的院落,总会有不被建筑覆盖的空地,有空就有树。北京的这些树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外遮阳系统,夏天树木茂盛,叶子能够遮挡阳光,而冬天需要阳光,恰好叶子也落下去了。这让北京在密度和舒适度之间,得到了一种伟大的平衡。

法国某位银行家在1912年资助一支摄影队拍摄了一系列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北京,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花园、园林。

这就是伟大的城市。


老城市的瓦解

老城市是怎么瓦解的?小汽车,1915年福特展示了T型汽车,开始用流水线生产,很便宜,于是汽车进入家庭。有了汽车,小孩过马路变得很不安全,美国人佩里就说,要以小学为中心,把街坊做大,不让汽车进来。1942年英国人屈普又提出,应该把分等级的公路网铺进城市。于是,为适应小汽车而形成的一个个门禁社区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城市。但你能保证每个街区学校的教学质量一样吗?能保证每个学生家长的教育偏好一样吗?不能,所以他们还得过马路。这就成了一个悖论。

产生的后果是什么?没有被门禁社区改变的地方,人们依然在走,但被改变的地方,人们都不愿意走了。

北京,包括很多其他城市,要么把人搁到天桥,要么搁到地洞,就不让我们待在地面上。待在地面上,就被栏杆围着,栏杆上还长着刺。根据老城市的经验,这些道路是能产生大量就业的地方,为什么变成这样?就是为了小汽车。

街边的商业没了,没有地方买东西,怎么办?只能跑到shopping mall。有次我听沃尔玛的老板说他怎么环保,卖的商品怎么低碳,我就想问,那些低碳的标准能抵消你对我生活的影响吗?你有一个五公里死亡地带,往那里一摆,周围的小商品都死掉了,我就必须买车开到你那买东西,我的生活被改变了,这种高碳的生活,你能承担多大的责任?

北京的簋街,是元大都时就有的一条街道,现在非得用栏杆围起来,不让大家逛。两边的小商贩非常可爱,会在那边招呼,你过来,我们这边有好吃的,我说我过不去,他们拿着板凳往那一摆,我踏上踏下就可以逛过去了。

这高度诠释了人类为什么需要街道。街道不是把我们割裂的地方,而是我们相遇的地方。香榭丽舍伟大的地方就在于这里会有约会,会有爱情

全世界有70多亿人口,但现在车也成为家庭成员了,要解决小汽车的吃喝拉撒睡,这就成了非常大的问题。于是波士顿决定把立交桥拆掉,修复街道肌理,把人行道修回来。还有波尔多,以前也非常拥堵,现在把主干道的2/3给了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的出行多了,质量也得到了保障,开小汽车的人也渐渐少了。


中国城市的未来

我们身处上海,那我们来讲讲上海的故事。我们应该学习浦东,还是学习浦西?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多学学浦西。

外滩曾经被浦东一把抓过去,修了十车道,但2008年,又被浦西拽回来了,把立交桥拆掉,十车道变成了四车道。

这是我在外滩拍到的照片,以前我们躺着的时候,大家觉得我们不文明,但一个城市,能让我们这么躺、这么坐,这才叫文明。

陆家嘴那么大尺度的空间,怎么办?简直不可救药,但上海正在想办法挽救,把步行的连廊做起来,跟周边的商场连接,加盖了地铁的上盖商场。按以前的规划看来,这几乎就是违法建设,但我们要为这个做法点赞,因为把被浪费的土地都利用起来了。

我的结论:

  • 城市的平面比立面重要。

  • 街道比建筑重要。

  • 交通政策比交通工程重要。

  • 人性化的尺度是一种重要的城市遗产的形式。


城市发展需要建设者

重拾信仰

古人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古代用模数化大规模的制造城市,这是长期的传统,而且还能跟自然保持和谐。古人谈经济发展特别强调一个事情,要被月令所控制,月令,就是春行春令,春不能行秋令。这套原则我相信就是“一”,现在我们丢掉的就是这个“一”。

——王军

王军先生的讲话,我特别感动,包括两位建筑师的设计。我觉得他们心里“有谱”。这个“谱”,就是信仰,就是中国人说的天人合一。比如说环保,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讲,但为什么搞不成?并不是我们没有花大力气,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坚守信仰,忘了初心。

——谭盾

信仰使得我们的人生可以向深度发展,形成一种平衡。确实,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没有这一点。所以要重新把信仰恢复起来,我们永远要记得,一个空间的和谐是取决于人在里面生活的质量。从这样最基本的原则出发,去创造一些和谐的设计、追求在时间上可以永恒的一些原则。

——让•努维尔


(以上内容根据嘉宾在SEA-Hi!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本文图片均来自王军先生的演讲PPT。完整演讲可以在菜单栏“论坛视听→视频目录”中看到,戳这里直达。)



SEA-Hi!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自2015年6月启幕以来,已吸引了一批关心上海城市发展的设计师、作家、摄影师、艺术家,甚至政府公务员、跑步爱好者,前来分享经验、共享智慧。这里为每一位爱上海的达人提供一个思想创新与智慧绽放的空间,让每一滴城市的人文情愫在论坛上激扬成思想的浪花,汇集成奔流的海洋。只要你有创新性的观点,都可以站上论坛,与公众分享自己的灵感与创意。

微信ID:喜欢上海为你SEAHi

欢迎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