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水齐风】淄河水系中最大的公路桥梁是哪座?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淄水齐风》是李淑阔老师

耗时4年,拍摄了6700多张照片

全景展示淄河风貌的珍贵资料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淄水齐风》

揭开淄河的又一层神秘面纱



 白兔丘到广饶县城



中国八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的吕剧在东营市时家村一带的产生,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自身渊源,也有着独特的地域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沉蕴。


90%的中国人是农民,他们都靠天吃饭,年岁不好就会发生饥荒。 据《东营黄河志》记载,仅就1855年到1911年的56年间,黄河在这一带决口28个年份,平均2年一次。时家村位于黄河岸堤与区坝相邻的下游,首当其冲的遭受黄河水害。 每当大河决口后,时家一带人们便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四处乞讨。等洪水下去,重又回到故乡。洪水使人们饱受苦难,苦难让人们变得聪明。起初,他们也如一般讨饭人那样,走村串巷伸手讨要。渐渐,他们改变了手段,改为唱小曲登门求舍。这样,性质便有了改变,由单纯乞讨变为艺术与食物的交换。然后,由独自一人上门演唱,变为几个人结伙拉摊演唱。至此,这一乞讨方式的改变,使他们由讨饭人演变成为早期的乡间流浪艺人。 

  

起初,他们只会演唱家乡的民歌民谣,渐渐也把当地流行的小曲小调,吸收到自己的演唱中来,成为更优美的曲调。等到洪水离去,这些流浪艺人又回到家乡去种田,同时也把异乡的小曲民谣带了回来。这样,时家一带乡村便成了民间艺术的荟萃之地。艺术源于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来自苦难。是黄河成就了吕剧艺术,是生存的本能创造了吕剧艺术。所以,吕剧诞生的年代,恰恰是黄河水患最为频繁、最为严重的年代。

 

1880年间,山东琴书传入广北地区,民间艺人争相学唱,以此作为谋生手段。成为当时著名民间艺人时殿元等人,改坐腔扬琴为化妆演出,逐步发展形成吕戏的基础条件。

        

东营区时家村的时殿元,自幼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约在1887年前后,时殿元曾到被称为“戏窝子”的菏泽地区学习琴书演唱技艺。他在当地广采博取,学会了许多曲牌和琴书篇目,演唱技艺大进。1893年,时殿元与其徒弟崔心庆、崔心悦、谭明伦、武春田等组成山东琴书班社。初期他们活动在广饶、博兴和惠民一带,后经常活动于潍坊、淄博和胶东地区,有时还远至东北的大连、沈阳和哈尔滨等城市。所到之处,受到欢迎,时殿元与同乐班名声日著。1896年,时殿元为进一步提高演唱技艺,只身到河南的开封、安阳一带边学艺边卖艺达半年之久。自河南归来后,时殿元的琴书演唱技艺渐趋精熟,逐步形成了自然洒脱、幽默夸张、注重形象表演的艺术风格。此间,慕名向时殿元拜师学艺者甚多。时殿元被人们称为“大角”。

        

这个时期,时家村周围一带,出色的民间艺人如繁星密布,各种民间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一带乡村,一时简直成了民间艺术的大摇篮,给生活在苦难中的农民群众带来了无限乐趣。

   

1899年冬,一次,时殿元带领同乐班在诸城赵村演唱琴书时,正巧和一个京剧戏班相遇。当晚,京剧戏班在村南扎台演出,同乐班于村东头拉地摊演唱。开演后,京剧戏班行当齐全,文武兼有,服装鲜艳,锣鼓器乐齐鸣,观众蜂拥而至。同乐班则被冷落一旁,观众寥寥无几,第二天只好收摊另寻演唱地点。


这次演出,使同乐班丢了面子,更使时殿元等受到了启发,坚定了改造琴书的决心。时殿元想到,如果将琴书像京剧那样化妆演出,一定会比现在的坐腔形式受欢迎。于是,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崔心庆、崔心悦和谭明伦等,他们都表示赞同。经共同商议,他们决定先将角色少、道具简单的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1900年农历十二月初,同乐班回到家乡时家村。时殿元到集镇估衣店买了一身旧花衣裳,作为扮“二姑娘”的服装。他又和武春田到京剧戏班买来了化妆油彩和一副旧旦角头面。谭明伦用竹篾、布等材料扎成驴形,并加以彩绘,使之栩栩如生,作为演出道具。当时冰封雪飘,异常寒冷,他们躲进专为冬天排演用的“地屋子”,排练。凭多年演唱琴书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们直接使用琴书中的曲牌唱腔和念白,加以充实串联。然后,借鉴、采用了民间舞蹈“跑驴”、以及京剧、五音戏等剧种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几天的排练,一出面目全新的小戏诞生了。


1900年古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俗称小年,这一天,时殿元决定借此机会,向乡亲们献演新戏。演出唱做俱佳,妙语连珠,别开生面。在场观众无不兴趣盎然,顿觉耳目一新,都称赞这小戏新鲜有趣,演得好。戏演完后,许多观众还不肯离去。初次演出便获得了极大成功。是年初春,时殿元等又将许多琴书篇目,由坐腔形式改为化妆演出,带领同乐班遍走广饶、博兴、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因演出《王小赶脚》时以“驴”为道具,群众就把同乐班称为“驴戏班”。

        

时殿元等人所创化妆扬琴《王小赶脚》,实际上已经标志着一个新的剧种——吕剧的诞生。时殿元也因首创化妆扬琴,而成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1918年,化妆扬琴班社逐渐进入山东省府济南及其他城市,使化妆扬琴的发展重心由乡村逐渐移向城市,成为吕剧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清末,济南城西(今经二路南、纬一路东)有一片茔地,俗称南岗子。至民国初,逐渐被来济南“闯穷”的民间艺人辟为说书卖唱的场所。开始,艺人们多以扯篷或扎苇棚卖票开场。后来,有人盖起了部分房子,并取名“××茶园”或“××戏园”,提供给艺人。房主自称园主,定期收取艺人租赁费。1917年春,广饶车里村的化妆扬琴戏班从胶东一带回到家乡,班内张凤池独身一人过日子,感到回家后无事可做甚为无聊,便只身来到济南南岗子。不久,此地的“顺风茶园”因观众斗殴出了人命案,园主不堪丧主吵闹及官府的追究,愿以茶园为代价寻找顶替官司者。此时张风池钱已用光,正走投无路,便冒险顶了官司。结果,官府以双方斗殴致死人命,凶手在逃,与园主无关而结案。张风池遂按约而成为“顺风茶园”的所有人。翌年,张凤池与相邻的“裕生茶园”寡妇园主结婚。两园合一,取名“风顺茶园”,张即为园主。不久,此消息传到广饶车里村,张凤池之弟张凤辉、张凤阁及刘立贤(张凤辉之妻弟)、刘欣武、张明德等人组成化妆扬琴戏班来风顺茶园演出,以示祝贺。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王小赶脚》、《秦雪梅观画》、《双换亲》等。车里班在此演出数天,观众争相观看,化妆扬琴初进济南就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1950年,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山东省人民政府委托省文联对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调查,然后进行戏曲改革工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用两年多的时间,对全省二十余个地方剧种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认为化妆扬琴具有“形式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群众语言丰富,唱词通俗易懂,内容积极健康,群众基础深厚”等艺术特点。于是把化妆扬琴作为有代表性的剧种,进行重点改革。在改革中,首先是对化妆扬琴的一些传统剧目在尊重原作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并把《小姑贤》、《蓝桥会》作为改革试验剧目,进行了加工整理。对化妆扬琴的音乐,特别是唱腔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学习和改革整理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作家王安友的短篇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成戏曲形式上演。《李二嫂改嫁》于1953年由省吕剧团重新演出,盛况空前,轰动泉城,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建国初期,通过对传统戏《小姑贤》、《蓝桥会》的加工改革,特别是创作演出现代戏《李二嫂改嫁》以后,吕剧艺术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52年期间,于廷臣、时克远、阴毓庚、李同庆等化妆扬琴艺人在济南新新舞台演出,因当时对化妆扬琴有许多称呼,他们就请来看戏的省文联副主席陶钝同志给这一剧种起个正式名称。陶钝同志就把“鲁”字赠给他们。时任省局长的王统照同志认为欠妥,而没有采用“鲁剧”这一称呼。此后,他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六吕”之“吕”字,称为“吕剧”,喻其有“黄钟大吕”之声,又能谐民间“跑驴戏”“捋戏”等音,得到大家的赞同。以后,挂牌演出时便开始称吕剧。

        

1953年,在山东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省决定以当时的山东省歌剧团为基础,组建成立山东省吕剧团。

     

孙武,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当时齐国内乱不止,几大家族争权夺利纷争不休。孙武无意卷入到无谓的家族斗争之中,举家迁到了南方的吴国,躬耕隐居,潜心著兵书,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当时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一心想扩充军备,建立霸业,急需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孙武遂受好友、时任吴国大臣的伍子胥推荐入宫,并把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给吴王。吴王将这13篇兵法一一看完,赞口不绝,却不知孙武是否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战,便问他:“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指挥队伍吗?” 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可以用妇女来试吗?”孙武答:“可以。”于是,吴王派出宫中美女共180人,交由孙武操演。孙武斩杀两名吴王爱妃而将宫女训练成军。吴王因此了解到孙武是一位既能著书立说,又能统兵作战的军事奇才,终于封孙武为将军,令他日夜练兵,准备伐楚。


公元前506年,吴国拜孙武为主将,率3万精兵,溯淮水浩荡西进伐楚。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州西北)时,孙武突然舍舟登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今河南信阳南),直插楚国纵深。楚军措手不及,被迫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仓猝应战。楚军大败,吴军乘胜追击,11天行军700里,五战五捷,一举攻陷楚都郢都。柏举之战成了中国战争史上以三万人胜二十万人的快速取胜的光辉战例。公元前484年,孙武再次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辅佐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齐国,从而使吴国国威大振,在两年后的黄池会盟中取代晋国成为霸主。


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该书有13篇,共5000余字。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包却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孙子兵法》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位于孙武湖畔的孙子文化旅游区。


孙子文化旅游区位于城东新区,规划总面积42平方公里,以孙武湖综合开发为基础,依据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旅游度假区标准,按照生态、旅游、文化、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开发建设,重点建设孙子文化园、马鸣寺、乐安古城、孙子学院、乡村俱乐部、孙子故园等几十个旅游休闲项目,配套林场、湿地、绿道等基础设施,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体验基地、休闲度假胜地、旅游观光目的地及现代化服务业聚集区。目前,旅游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中国孙子文化园


孙子文化公园位于孙子文化旅游区核心区域,北靠乐安大街,东南与孙武湖相连,规划总面积1300亩。公园依托孙武故里的区位优势,根据孙子文化的特色,将孙子文化、兵家文化、谋略文化贯穿始终,建设孙子学院、兵圣宫等一批孙子文化新载体,旅游区。



位于孙武湖中部的乐安大街淄河大桥


乐安大街原名红旗路。投资2260余万元的红旗路淄河大桥位于广饶县稻庄镇红旗路与淄河交汇处,是目前淄河水系中最大的公路桥梁。

     

该工程分为主桥、引桥两部分。其中,主桥长211米,桥面宽36.45米,引桥设计全长为480米,两侧人行道各3.225米。大桥主桥于2006年4月20日开工,引桥于2005年9月9日开工建设,整个工程于2007年6月30日完成,桥面建有4座观景平台,并在两侧布置栏杆。桥栏杆两侧刻有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的人物浮雕,有效提升了广饶孙武湖的品位。



乐安大街东端的淄河店村。


淄河店位于广饶县城东11公里泥子河(织女河)阴。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徐氏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建村于淄河南岸 。此处系县城东二十里堡地东侧,取村名淄河堡。明宣德四年(一四二九年),村民多户开店,改名淄河店。因淄河改道北移,此处干枯,亦称干淄河。自民国始专称淄河店。明万历三十一年后所修县志皆载有淄河堡或淄河店。


后汉时期的广饶县地图(局部)


开始我认为,淄河没有改道。直到无意中发现了淄河店村,我才开始怀疑淄河曾经多次改道。从远古走来的淄河在山区是流淌在两山夹一峪之间,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进入平原特别是进入海拔只有10米左右的广饶县境内时,,频繁的改道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人类用文字记载史实也才只有五千年的地时间!



孙武湖北端的堤坝--稻三出水闸



牧羊人赶着羊群,行走在孙武湖北侧的綦公路上。这是他们先祖曾经走过的道路。


綦公直,字世美,县城北綦许庄(今广饶镇綦许村)人。自幼聪明刚毅,胆智过人,十七八岁即为县吏,20岁参加行伍,活动于江浙一带。不数年,晋为马步诸军镇抚、都弹压,掌管城壁、楼橹、战舰等守御器具。后因病闲居六七年。忽必烈至元五年(1268年),起用为益都劝农官。这期间曾制定种桑养蚕之法,当地百姓多获其利。至元九年(1272年)綦公直升为沂、莒、胶、密、宁海五州都城池所千户。


至元十年(1273年),綦公直奉命赴高丽(今朝鲜)督造战舰,不久封荆南招讨司事,领兵3000攻打安进下寨,破宋军。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诸王海都叛变,进攻别十八里,公直随伯彦丞相进战于洪水山,将叛军击败。在追击败军时,因孤军深入,援军不至,綦公直陷死在叛军中。


过了綦公路大桥,淄河沿着南禹口村、北禹口村、冯口村、蒋口村、闫口村走了个“S”型。在蒋口村和贾刘桥村之间形成了支流。


未完待续……


作者介绍


李淑阔,1960年生,淄博七中高级教师,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85年开始接触摄影,1992年开始参加摄影比赛,1995年开始发表摄影作品。2010年重新拿起相机拍摄,主要从事《火红的年代》和《淄水齐风》两大系列的摄影创作。


《淄水齐风》是李淑阔老师历时4年完成的鸿篇巨著。他用3年的时间,或徒步,或骑助力车,行摄淄河,拍摄了6700多张照片,从鲁中山区到鲁北平原,足迹踏遍淄河流域。他用1年的时间整理照片,撰写文字,四易其稿,最终完成了《淄水齐风》系列的摄影创作。4年的文化苦旅,他向我们全景式的展示了淄河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人文精神。



李淑阔老师授权小鲁哥发布!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