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散语|安若:梅江河,青春的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安若,重庆市散文学会、渝中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部分文学报刊、网站和微信平台。



梅江河,青春的河



梅江河,故乡璧山的一条河,长江的支流之一。一直很喜欢它满含诗意的名字,只是我已有二十余年未曾亲近它的水域。那日,故友发来一张梅江河的照片,照片是新拍,河流仍是旧样,尘封多年的念想被唤醒。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梅江河畔的一所乡初中上学,因为离家有十余公里路程,中午就在学校食堂用自带的米蒸饭吃。清晨,蜿蜒流淌的梅江河一片清澈,前往河边的学生络绎不绝。我和所有在校蒸饭的学生一样,到了学校附近以后,先拿着盛米的饭盅,到梅江河边用河水淘米,再往饭盅里加上适量的河水,端到学校食堂去上灶。

那时学校没有自来水。我们蒸饭用的是河水,解渴也是河水。中午吃完饭后,大家拿着空饭盅去河边清洗,顺便寻一处水质干净的河段,盛一盅水放到教室里,渴了就端出来喝。炎热的夏天,经常可以看到河面小平桥上,有学生手持饭盅,趴在桥暾处,伸长手臂用饭盅去舀水。那时候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河水卫生不卫生,似乎也没有因为喝了河里的生水闹过肚子。

直到念初三那年,学校终于装上了自来水,我们再也不用喝河水。但是,很多学生依然喜欢去河边,邀三两关系交好的同学去河边散步、聊天,或者抱了一本书躲到河畔的茂竹修林里看书学习。河畔有农田、土地,微风拂过,送来泥土和庄稼淡淡的香,心里感觉格外悠闲自在。

没有手机拍照没有自有相机的年代,人们拍照一般要去照相馆。我们可以不用,常常会在河边遇上一位女照相师。她中等个头,留着干练的短发,脸上有些许雀斑,肩上挎着一个长带子的大包,手上拿着一部胶卷相机,站在我们经常经过的路口,微微笑着低声问道:“照不照相?”她的顾客多是我们这些学生,照相的背景多是梅江河,有时在河畔浅水处,有时在河面桥上,有时在河畔竹林,有时在河滩岩石或者草丛……我们青葱岁月的很多片断,都是她在梅江河畔为我们定格的。



河段有两座桥,相距不远,一座小平桥,一座石拱桥。小平桥在上游,有些窄,由一块块条石整齐连接而成,离河面也比较近,涨水的季节,河水刚好没过小平桥,人行桥上,如在水上漂移。石拱桥在下游,桥上虽不算宽阔,但也足够车辆通行。桥下有大大小小的桥洞,远远望去,像一扇扇拱形的门。夏天的时候,桥洞里很清凉,我们喜欢躲到桥洞里坐着看书或者打盹,听着脚下潺潺的流水,吹着耳畔清凉的风,四周一片静谧,让人有种恍若梦中的感觉。

因为校园里操场不大,没有专门的跑道,学校的运动会长跑项目一般在操场举行,短跑项目则常常在石拱桥上举行。校运会期间,石拱桥上一片欢腾,激烈的短跑接力赛也吸引来附近的居民围观。呐喊声、加油声,在桥上彼此起伏。如今想想那时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记得梅江河上曾经也举办端午节龙舟赛。一艘艘装扮得五彩缤纷的龙船在河面上一字儿排开,听到口令声响,穿着大褂的选手们便奋力向终点划去。那是梅江河最为欢腾的时刻。河畔站满了观赛的人们。一双双有力的手臂有节奏地挥舞着船桨,在河里搅起了无数白色的浪花,一圈又一圈巨大的涟漪向后退去,退去……

如今的梅江河已经沉寂了。在逝去的数载春秋里,河水清了又浊,浊了又清,终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两岸的草木、田地,依然在它的润泽之下丰美、肥沃。而我,从少年到中年,从青涩到成熟,离家乡的梅江河越来越远,早已不曾亲近。梅江河,成了一个乡愁的符号,成为一份久远的怀想。

毕竟,梅江河倒映了我们的青春,梅江河荡漾了我们的记忆。它是一条古老的河,也是一条青春的河。

 




微尘细流征稿

一、投稿要求

1、原创首发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注:与水相关优先选发,没在其它平台推送过,请勿一稿多投)。

2、来稿附简介、生活照和微信号,稿件和简介请使用word格式,以附件方式发送;生活照(横版为佳)附件发送(勿放文档内)。

3、同一作者一月内最多投三次稿(十天一次),投稿一周后没有推送可另投。

二、投稿栏目

1、微尘诗意:诗歌100行内。2、微尘散语:散文5000字内。3、微尘百味:小说5000字内。4、微尘评说:评论5000字内。5、微尘跨界:作家写的诗歌;诗人写的散文和小说。6、微尘新星:学生作文2000字内。

三、投稿邮箱

296609638@qq.com

四、投稿待遇

1、读者打赏金(10元以上、三天内),按5:5分发作者稿费和平台建设费(一周后以红包的形式发送)。为方便联系,投稿后请加小编微信:qh1314777

2、平台择优向纸刊推荐稿件。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