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满载货物的列车从重庆出发,途经新疆阿拉山口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最后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商品运到了家门口,”一些东欧民众欢呼。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第四届暑期国际问题论坛上,来自波兰华沙经济学院的京特·海杜克教授以这趟“来自的列车”描述欧洲人眼中的“新丝绸之路”。

  近30名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等国的知名学者以及国内专家参会,围绕“战略构想与国际社会”中的国内改革、经贸金融、国家形象与软实力、重要双边关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和激辩。

  外国人眼中的“”究竟什么样?这项倡议获得怎样的世界回响和共鸣?让“”真正为世人接纳,还需做哪些努力?这场中外学者的“头脑风暴”或许能给人带来一些启示。

  【创新模式】

  海杜克是德国人,执教波兰,对于提出的“”倡议,他有西欧和东欧两个视角,而两个视角的观察得出相同的结论:欧洲将受益于“”,就像两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时代,欧洲曾经受益于那样。

  据他观察,东欧地区对“”态度普遍比较积极,波兰尤其如此。渝新欧、义新欧等国际货运班列沿线的波兰港口城市是最大获益者,贸易量上升、就业机会增加,波兰人对这种经贸模式的创新相当认可,学界对“”的反应也颇为热烈。“据我所知,波兰至少有一家智库近来发表数篇学术文章,积极评价‘’,”他说。

  而在海杜克的家乡德国,由于经济结构更为复杂,企业数量更多,当地人对“”已经不觉新鲜。他说,在德国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身边的华人数量也在增加,德国人对此习以为常,十分欢迎的投资者。

  “德国有不少家族经营企业,拥有顶尖技术而缺乏资本。它们需要注资来实现扩张,资金从哪里来?。”

  海杜克说,从经济角度分析,“”是一种互利合作的经济交往。与其他国家的相互贸易和投资越多,双方获益越多。越多国家加入其中,受益越多,也必将延续这种模式。

  【“外冷内热”】

  南丹麦大学教授芬恩·劳尔森在演讲中坦言,“”对他来说是个新概念,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他甚至“谷歌了一下”才了解其确切含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概念在一些北欧国家受到的关注不高。

  同样,比利时欧洲学院的的门镜教授注意到,关于“”的讨论如今似乎处于某种“外冷内热”的状态。用百度搜索“”可以得到120万条相关报道,而在欧盟内部,这一倡议并未获得足够关注。

  她举例说,欧盟机构眼下并没有关于“”的官方报告和分析,也几乎没召开过“”主题的学术会议和讨论会。

  据门镜观察,欧盟及其成员国对“”的态度和看法有所不同。由于“”涉及国与国之间的战略对接,欧盟成员国相对积极主动,而作为政策协调者的欧盟并没有太多动作。如果欧洲能看到“”带来的切实利益,自然会积极回应。

  门镜建议,今后应该多举办“”主题国际会议,因为这不仅是的事,更需要获得世界的理解和共鸣。

  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理哈德·格里菲思则认为,和欧洲已经就“”形成某种默契,例证之一就是中欧峰会后发布的第十七次欧盟会晤联合声明。

  格里菲思说,这份联合声明里有“硬货”,确认了双方对彼此的重大倡议兴趣浓厚,支持“”和欧洲投资计划的对接,还决定在今年9月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上探讨具体操作方式,包括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等。

  【区域融合】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詹姆斯·雷认为,“”是外交的新模式、新战略,“令人激动”。尽管如今全球有欧盟和非盟这样的区域组织,但缺乏一个“泛亚洲联盟”。他认为,经由“”、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项倡议,正在积极推进区域融合,加强亚洲与世界的联系。

  同时,落实外交政策的效率之高让他颇为惊讶。他说,两年前提出筹建亚投行,一年前进入多边筹备,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在美国,推出类似的重大外交政策可能要花数十年时间。他认为,美国没有加入亚投行犯下一个“战略错误”,延误了自身的发展机遇。

  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戴维·肖认为,如今的世界格局更多不是由政府而是由超政府的治理机制决定。我们讨论“”时,其实是在讨论一种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社会、文化的全球治理机制。在他看来,“”今后更多涉及私营部门的作为,而不仅仅是政府行为。

  肖说,的“”倡议将“重塑”丝绸之路形象,打造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和贸易合作,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