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不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正如庄周梦蝶,现实和梦境,往往难以说清,邓艾的人生和他的那场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邓艾邓士载少小孤穷,只是个放牛娃,完全是依靠个人的努力奋斗出身寒门,晋身上层社会的,搁到现代社会,应该被人们称为凤凰男。十二岁随母亲到颍川,读到


邓艾后来被司马懿所发现和培养,一路晋升,成为前线对阵蜀汉姜维的主要将领,而且姜维几乎不能从邓艾处占到什么便宜。

说到诸葛恪,那是东吴的太傅,掌管东吴军政大权,实属东吴后期的权臣,孙权死后托付的顾命大臣之一。他的父亲诸葛瑾,叔父诸葛亮,出身名门,少小聪慧,深得孙权的赏识与倚重。


诸葛恪当权之后,出兵围攻合肥新城,无功而返。众人担忧诸葛恪会再兴兵,邓艾如同郭嘉预测当年的孙策一样,他对司马师说:“孙权死后,。吴国的那些名门大族,都各有私人武装,依仗武力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一个一个都是小山头。如今,诸葛恪刚刚主持国政,可以说是内无的君主,,却对外发兵,简直就是浪费民力,并且在尚未稳定的情况下,全国动员,攻打坚城,死伤数万,兵败而归,恐怕不仅仅是兵败,带来的影响对他来说是一种祸害,这种祸意味着诸葛恪离获罪的日子不远了。何况当年的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这些古代的名臣良将都是受当时的君主信任重用的,”“主没而败。况恪才非四贤,而不虑不患,其亡可待也。”


果如邓艾所预料,诸葛恪回到东吴,。陈寿详细的记录了邓艾对诸葛恪的清醒分析与准确预测,然而,邓艾能准确预测诸葛恪的结果,却没能预测自己的结局。

讲邓艾,怎么也绕不过钟会,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却在同一地域同一时段,走上了不归路。

《三国演义》中,邓艾在过了摩天岭之后,抵达江油关的道路上看到道傍有一石碣,刻着丞相诸葛武侯题 :“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二火初兴”,正是炎兴元年也。“二士争衡”者,则是指邓士载与钟士季也。“不久自死”,二人争功陆续被杀。这是罗贯中神话小说的写法,不过这也是历史的残酷。


钟会钟士季,是曹魏太傅钟繇的小儿子,从小就聪明早慧,闻名朝野。五岁的时候,就被中护军蒋济称赞“非常人也”。长大后,多才多艺,知识广博,并且还夜以继日的读书,当然声誉不同寻常,仕途更是从秘书郎开始,一路掌握核心机要,典型的精英官二代成长之路。

他先后负责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机要文书工作,并且是高级心腹参谋,,还帮助司马昭平定了诸葛诞的叛乱,可以说司马昭很多的政策及战事,多是钟会的策划。司马昭对他“亲待日隆”,当时的人们都称钟会是“子房”,能被成为张良,几乎是对谋臣的最高赞誉。但是,钟会很是低调,把因军功而获得奖赏和官职,辞让,不高就,依然在司马昭府上掌管文秘工作。后来出任司隶校尉,属于地方的行政职务,但是,朝廷内政策动向,职务调整,钟会无不插手,就连嵇康等人被杀之事,背后也是钟会谋划的。


对钟会这个人,有个评价:“有钟士季,其人管朝政,吴、蜀之忧也。”说明钟会智略异于常人,对于蜀汉和东吴的生存来说,。

然而,钟会也有忌惮的人,就是耿直而富有战事经验的老将邓艾。司马昭想伐蜀,当时曹魏尽管上层斗争激烈,但是,民生得到休息,国力较为强盛。尽管如此,与蜀汉打了多年的仗,深知战事不易,朝廷内支持司马昭伐蜀的人只有钟会一人,即便是邓艾也有很多的意见,司马昭不得不派师纂到邓艾处做工作。

于是,景元三年,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各路兵马。景元四年,曹魏派出三支大军,邓艾、诸葛绪各统帅三万人,而钟会则统帅十余万人,进发蜀汉。


在进军作战过程中,钟会先找了借口把诸葛绪给整回去,诸葛绪的军队也归属钟会指挥,前线可以说钟会掌握的军队力量最为庞大。在刘禅在成都投降邓艾之后,姜维接到命令不得不投降钟会。

,意味着曹魏集团和蜀汉集团的矛盾解决,而曹魏集团中的新矛盾开始呈现,,看着铁流滚滚的将士服从自己的指挥,参谋纵横捭阖的力量开始升腾,那时的他有一种睡不着觉的兴奋感,驱使着他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邓艾的骄傲和擅自行使朝廷权力对蜀汉事务的处理,给钟会提供了机会,历史总是在一个偶然给了另一个偶然的支点,便演变成为一个环节紧扣另一个环节的必然。钟会就密告邓艾谋反,由于邓艾的耿直,工作中没少得罪人,故而胡烈、师纂等人也投诉他谋反,司马昭就派卫瓘收了邓艾的军权,把邓艾押进囚车,运回长安。


邓艾废了,钟会一时间没有了对手,在成都,他突然间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孤独感,《三国志》中记载,钟会在邓艾被擒拿之后,“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

或许是钟会熟读历史,知道当一员大将灭了一个敌国,朝廷是不知道该如何奖赏这样的功勋的,比如范蠡文种,比如韩信,尤其是像他这种闻名天下的功勋,“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他自己问他自己,陡然间生出一种危机感。


钟会倒是很欣赏姜维,原计划派姜维率领蜀汉的军队出斜谷,自己率领大军紧随其后,到长安,渡渭水与黄河,步兵与骑兵会师洛阳,天下可定,也就是几天的时间。

可惜,钟会是高级参谋人才和马谡有点像,不接地气,他没有想过他对将士的引导与调动有多大的力度,他没有思考,卫瓘拿着司马昭的亲笔信,邓艾大军就乖乖的放下武器,邓艾和儿子就会乖乖的束手就擒。没有朝廷和威力和司马家族的军政耕耘,怎么可能产生这么大的威慑力?

,。,要有政纲,要有人才,要有团队,要有时间的考验和反复的博弈,否则,司马懿就不用隐忍曹爽那么多年了,还装疯卖傻的让曹爽那个二愣子为所欲为一阵子,。


钟会没有想过,自己才经营了多少年?司马家三代精英,门生故吏,遍及朝野,邓艾这样的基层官员,都能一路提拔,委以重任,南征北战的部署,司马家历练了多少的军政人才。而钟会简单的认为:“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太天真,钟会想做刘备,身边可有关张赵?身边可有卧龙凤雏?身边可有魏延糜竺?

都没有,钟会还是仓促的起事了,在成都,竟然被自己的手下的将士在内乱之中砍杀,时年四十岁,远在中原的司马昭还没有动一兵一卒。

钟会看人很准,当年文帝曹丕的孙子高贵乡公曹髦14岁被迎立为皇帝,司马师私下问钟会现在的皇帝素质怎么样?钟会说:“才同陈思,武类太祖。”也就是说文采可比曹植,武勇堪比曹操。但是,钟会没有认准的分析过司马昭,司马家三代人一个比一个沉稳开阔,都是不亚于曹操的主儿。


司马昭对大趋势看的很透彻,他牢牢的把握着历史发展的脉搏,那就是人心,所以,司马昭之心,路人并不知。路人看到了司马昭的野心,去没有看到司马昭顺应时代发展的雄心和明心。

 就拿蜀汉的衰落,不仅仅是因为邓艾和钟会的攻打,。,文中讲到1983年12月末,,当时重庆是计划单列市。其间,父亲和四川省、重庆市的众多领导座谈。,“重庆市现有人口多少?重庆的同志回答得很清楚。父亲又问在重庆市的总人口中,干部多少,教职员工多少,所有吃皇粮的人数有多少?这下难住了重庆的同志。父亲一笑,请他们找本《三国演义》,仔细看看第一百一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


《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在库,不及具数。择十二月初一日,君臣出降。”这其中的数据,道出了蜀汉灭亡更深刻的原因。“这就是其社会经济实力过弱,人民负担畸重。试想全蜀人口94万,官吏兵将总合14.2万,脱离生产,吃皇粮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即6个人就要养一个吃皇粮的人,负担怎么能不重?如果把94万人口中女性去掉,老小去掉,姑且算37万人,那么就是两个生产者要养一个吃皇粮的官吏和大兵。”,告诉他们历史规律与民心所向,蜀汉灭亡的时候,民众和官吏大多很平静,从邓艾和钟会在成都平稳的日子中就能看出,并没有遇到民众和普通官吏的反抗。

这一点上,司马昭是看的很透彻,民心所向,民心才是最大的力量,任你是邓艾,还是钟会,都改变不了的。


《钟会传》中陈寿记录了司马昭的一段话,讲的非常清晰。司马昭打算讨伐蜀汉的时候,就有人提醒,也就是西曹属邵悌求见说:“现在,你要派钟会统帅十多万大军讨伐西蜀,我认为,有点不合适,因为,终会单身啊,没娶妻,朝廷内没有特别亲近的人做人质,万一,不如换别人去?”

司马昭笑笑说:“讨伐西蜀,不是难事,西蜀已经国弱民贫,关键是众人都说不可行。人是有心力的,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适所以为敌禽耳。惟钟会与人意同,今遣会伐蜀,蜀必可灭。”因为,钟会的战略思路和我是一致的,他一定会想办法克敌制胜,完成灭蜀大业,敢做源于他敢想,别人是做不到的,只有钟会可以完成。


司马昭接着分析,“灭蜀之后,就如卿所虑”,,但是,他能办成什么事情呢?“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只自灭族耳。”

“心胆”才是根本所在,司马昭之心,早已经看透了西蜀民众的心理,,已经没有任何的支持力度。没有了精神力量支持的国家,也自然不会有什么战斗力。他派钟会去,是相信钟会的心力,,是看透了西蜀的心胆。即便是钟会被杀之后,东吴起兵进攻西蜀,蜀国的巴东太守罗宪并没有选择与东吴结盟兴复汉室,而是向魏军求救,阻止了吴军的进军。蜀国的心胆早已经没有了“胆”,成不了任何事。


 ,其实,不仅是司马昭看的清楚,远在战场之外的东吴后来的丞相张悌也看的清楚,并且,他在丞相的位置上,也看到东吴的结局,并以身殉国。

当别人问及曹魏伐西蜀的状况时,张悌说:“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孟同如反篁,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张悌的言语中肯定了司马家族的政绩民心,判断了蜀汉的宦官专政的结局。


当晋军伐吴的时候,张悌身为丞相,率领三万人马渡江作战,开战之前他对同僚说“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可见,东吴的国势之衰,早已经是“王金陵王气黯然收”了。

看邓艾,看钟会,当知,司马昭之心,早已经看到民众心的底,心的力。

                         


                 2017年2月14日星期二 成都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