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深圳社区文学大赛:用文字丈量城市维度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 》( 2016年11月24日12 版)



第四届深圳“全民写作·睦邻文学奖”颁奖现场。


  11月18日,第四届深圳“全民写作·睦邻文学奖”获奖作品正式揭晓——在深圳打拼20多年的“草根作家”陈卫华,凭借小说《回家》荣膺年度大奖,并获得5万元奖励。这也是深圳一年一度最大的文学赛事。


全民阅读17年,由读及写是很自然的过程


  17年来,每年11月都是深圳读书月,也是深圳市民的文化盛事。201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荣誉称号。


  “10多年的‘读书月’活动,为全民写作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全民写作计划活动负责人、《深圳青年》杂志社副总编黄东和说,现在深圳坚持长期持续写作的作者(含打工作者、校园作者、网络作者)不低于1.5万人,基本能持续写作的作者不低于5万人。


  “憨憨老叟”就是其中之一。他22岁来到深圳。退伍军人、建筑工人、“村官”、、老板……曾经的职业和身份带给他大量写作素材。《天堂在左、深圳在右》《油松记忆》《龙华老街10号》等作品,是他无法被抹去的深圳印记。


  像“憨憨老叟”这样的“民间作家”,深圳还有很多。白天,他们可能是车间里的工人、企业老板、公司里的小职员,和大多数上班族一样,为了生活忧喜奔忙。工作之余,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成了他们共同的爱好。


  “思而不写则罔,写而不思则怠。”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市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认为,思考不落实成文字就没有意义;而不思考的写作,则会成为家长里短的流水账。“没有被思考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生活”,由读及写,是很自然的结果。


  网络的发展也为全民写作提供了催化剂。目前,深圳网络文学创作活跃度位居全国第四位。“网络文学创作已是深圳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黄东和认为。


  今年4月,“邻家社区:。


原创作品14万篇,用文字留存城市记忆有了窗口


  2013年,旨在推进全民写作的深圳首届社区文学大赛正式启动。从作协会员到草根写手,从文学博士到“深二代”的在校学生,首届大赛共收到原创作品及评论29480篇,注册参赛作者8768名。


  据介绍,“全民写作计划·社区文学大赛”举办至今,已有1.7万名注册写手,累计发表了14万篇次深圳题材的原创作品和评论,阅读记录1.4亿人次。短短4年,它已成长为深圳最大规模的文学赛事。


  面对数量巨大的投稿,赛事提名评委、《特区文学》编辑部主任费新乾表示,虽然大赛是和社区结合,不再以文学价值的高低为唯一评判标准,但文学性依然是评判的重中之重。此外,因为大赛是以网络为平台,更强调文章的可读性以及个人特质。


  赛事鼓励全民参与,提倡在深圳、写深圳、写身边事,还独创了“一篇稿件,终身打赏”的奖励机制。写手们的创作发表在大赛的官网上,当作品获得社区里文友们的评论时,会收获“邻家币”,可以用来兑换相应人民币的实物或稿费。


  生在重庆的游利华7岁时随当工程兵的父亲来到深圳,属于典型的“深二代”。常年在此生活,让游利华对深圳有着故乡般的情感。首届大赛,她的作品《红岗西村》成为当年获奖的11篇作品之一。大赛评委会认为,《红岗西村》通过“一个外省孩子延续30年的打探目光,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社区发展简史。”


  “社区文学大赛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游利华说,她对与父母一直生活的红岗西村特别有感情,这项文学赛事,让她“找到了一个窗口去抒发对童年成长的土地的眷恋和热爱,去拾掇往日的回忆。”


  “全民写作是抢救深圳城市文化的一种努力。”黄东和感慨,最早来深圳的那一辈人,如果不用文字留存,他们积累的精神财富,可能很快就会随着年华老去而散失,“要尽快通过文字来对城市文化进行抢救。”


  为此,全民写作计划在“文学+社区”的基础上,携手深圳图书馆共建本土原创文学数据库,同时,还举办家族书房、“深圳百家”口述史计划和“我家的故事”亲子写作实战营等活动。


  今后,“睦邻文学奖”大赛参选范围将正式扩展至全国。“预计2017年,全民写作将以城市为单位,增设除深圳以外的分赛区。”费新乾说。


  不过,本土创作热情虽日渐高涨,但深圳作家们“宁愿写乡土,不愿写深圳”,一旦成名就离开深圳的现象也很普遍。“如何实现‘在深圳、写深圳’,为深圳文学留住人才,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黄东和说。


全民写作实践4年,文学能让异乡人感受城市体温


  “历届睦邻文学奖的获奖者此前大多都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廖令鹏说,“这些写手就像深圳文学的‘创客’,睦邻文学奖则是深圳文学的孵化器。”


  2004年,22岁的陈再见从老家广东陆丰辞去代课老师的工作,只身来到深圳一家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爱好写作的他,从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短短几年,便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上百家报刊发表作品百万字。写作让陈再见对“第二故乡”深圳充满了感情。在首届社区文学大赛中,他凭借《深圳记忆》一文获得优秀作品奖。在他看来,深圳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创作的题材库。它不会设置条条框框,没有过多的规则限定。


  “为1800万人的深圳找到一个共有平台并不容易,但文化可以做到。”作家邓一光认为,全民写作就是将文化的权利交到人们手上。人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无障碍发声、阅读和写作、与社会沟通。


  尹昌龙表示,文学让我们的生活和灵魂产生共鸣,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全民写作可以矫正如今社会泛娱乐化、欲望化的风气,唤醒人们关于意义、情感的思考。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通过全民写作这样的文化努力,可以让异乡人重新触摸这个城市的体温,实现由移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


  在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毛少莹看来,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人口组成复杂、更迭较快,人们缺乏文化交流和认同的机会。全民写作带有口述历史、纪实文学色彩,跟生活经验相关联,能够唤起人们的共同感受,“成为城市精神成长的年轮轨迹,对深圳文化有重要价值。”


  “我们去做全民写作,更多是出于对深圳这个城市的热爱。”《深圳青年》杂志社社长王海鸿认为,当一个城市没有多少人写作时,就真的成了文化沙漠。“社区文学大赛让我们发现,深圳原来还有这么多自发的、有强烈写作愿望的人。这让我们自豪。”


  如今,全民写作计划正在继续推进,继续探索在互联网时代文学生长的新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