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雨:把握胸痛中心救治关键时间节点,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胸痛中心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我国各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在胸痛中心救治领域中,ACS患者是最为常见的。救治ACS患者过程中,药物治疗是有力的辅助组成部分。《门诊》杂志特邀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曾春雨教授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胸痛中心救治ACS患者中的应用策略。


医 师 专 访

INTERVIEW

《门诊》

美国自开展胸痛中心已经30余年。我国从2013年开始了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贵院也于2016年通过了认证。您认为胸痛中心与普通的科室间协作有何区别?请您结合国内外经验谈谈胸痛中心的成立给患者带来哪些获益。


曾春雨教授

胸痛中心与以往的科室间合作有本质区别。胸痛中心可以说类似消防队的作用,实现突发事件和调度的无缝连接。在胸痛中心建设之前,许多医院都开通了绿色通道,但绿色通道仅仅是为患者提供了便捷服务,在响应时间、科室协作方面并没有具体要求。胸痛中心要求中心医院不论白天、夜晚或节假日,都有值班人员处于准备状态,不能出现无人应答的情况。此外,胸痛中心不仅对院内合作进行规范,对救治网络范围内的120及基层医院同样提出了建设要求。从首次接触到胸痛患者,要求120或基层医院立即完成相关检查,上传检查结果,形成基本判断,实现上下联动;中心医院在接到信息之后,导管室立马做好相应准备。胸痛中心在接触时间、合作机制、信息传输及诊疗规范方面均作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提高救治率、改善患者预后、增加生存率有显著获益。



《门诊》

已有证据证实围PCI期早期、持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实现近远期获益的普适性。您认为β受体阻滞剂在ACS患者早期治疗的具体获益有哪些?其作用机制如何?


曾春雨教授

首先,ACS发作后,心肌的供氧和需氧之间处于失衡状态。心肌缺血导致供氧不足,但耗氧仍在继续。而且发病时患者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更加重了缺氧表现。但供血、供氧在短时间内无法迅速改善,而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实现供氧和需氧的平衡;其次,ACS极易伴发心律失常,而β受体阻滞剂对各类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最后,β受体阻滞剂用的越早,对心脏重构、手术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都有良好的效果。β受体阻滞剂对于ACS患者,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是必须使用的,而且应尽早应用,直到达到最大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门诊》

药物治疗是胸痛中心规范化中的一个环节,β受体阻滞剂在ACS早期应用的获益明显;然而China PEACE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不足60%。请您分析一下造成目前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曾春雨教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分为3个层面。1. 国家政策层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地区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长效缓释型β受体阻滞剂并未纳入医保范围,造成患者负担较重;2. 医师层面。部分医师对β受体阻滞剂认识欠缺,对疾病的发生原因考虑不周,过度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造成使用不足。很多情况下,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是由心肌缺血引起的,不用β受体阻滞剂反倒增加或加重这些情况的发生。医师在自身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对患者的教育自然不够;3. 患者层面。很多患者对药物治疗认识不足,认为只有在症状发作时才需服药,常在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这同时也涉及到医师对患者的教育不足。



《门诊》

胸痛中心的目的是在ACS发病早期及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救治,在此过程中如何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部分医师而言是难点。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β受体阻滞剂在胸痛中心的救治流程中应用的时机和剂量应如何掌握。


曾春雨教授

首先,β受体阻滞剂在ACS早期应用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这里涉及到两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是首次医疗接触时,医师要迅速对患者进行判断,是否需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通过心率、血压、心电图、心功能等判定,如果没有禁忌证,即刻使用;有部分病人在当时不适宜使用,但并不意味着永远不适宜,这就涉及到第二个时间点:当患者血运重建完成后,当心功能、血压等处于稳定状态后,同样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


在明确什么时间用后,才能进一步去思考怎样用。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对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阐述较多,一般起始先用平片25 mg滴定,每天滴定2~3次,将心率维持在55~60次/分,之后每天对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心率未达到55~60次/分,应继续加量。在达到目标心率后可改为相应剂量的长效缓释剂,一般在95~190 mg/天。长效缓释剂有更好的安全性,其血药浓度稳定,避免了因血药浓度波动带来的副作用。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滴定过程需缓慢;但对于无禁忌证的ACS患者,要较快的达到目标剂量。而患者在出院后,同样需要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改善预后。门诊随访时同样应观察患者血压及心率,每1~2周进行调整,如果在住院时未达到最大耐受量,应在门诊时逐步加至最大耐受量。




医师简介


曾春雨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重庆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万人计划;现任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重庆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高血压研究重庆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心血管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高血压相关疾病创新团队带头人、第三军医大学领军人才、长江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主席。美国Clinical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杂志副主编,Physiologic Genomics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ular CardiologyKidney Blood Pressure Research等10余种国外SCI杂志编委、《中华高血压杂志》副主编、中国转化医学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等。



扩展阅读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策略选择:


结合最新版ESC/EACTS(2014)指南,指南建议稳定性冠心病(SCAD)以冠状动脉病变直径狭窄程度作为是否干预的决策依据。病变直径狭窄≥90%时,可直接干预;当病变直径狭窄<90%时,建议仅对有相应缺血证据或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0.8的病变进行干预。近年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PCI术后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PCI在SCAD中的适应证逐渐拓宽。针对合并左主干和(或)前降支近段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指南建议根据SYNTAX评分(Ⅰ,B)和SYNTAX Ⅱ评分(Ⅱa,B)评估中、远期风险,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策略。针对存在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PCI的证据级别由Ⅱa B上升为ⅠA和ⅠB;左主干和三支病变的适应证推荐纳入到统一的SYNTAX评分标准;对于SYNTAX评分≤22分的三支病变,PCI的推荐级别由(Ⅱa,B)上升到(Ⅰ,B)。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