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深度揭秘培养出奥运冠军的工人家庭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经历16个日夜的激情燃烧,8月22日,2016里约奥运会在马拉卡纳球场落幕。

辉煌在赛场,感动在背后。今天,就让我们献出膝盖,仰视那些出自工人家庭的奥运冠军。

李雪芮妈妈:她是个爱哭的孩子

李雪芮,一位初出炉茅庐的重庆小将,相貌平平,球风也不潇洒,但却在伦敦奥运会上击败中国羽毛球一姐王仪涵获得女子单打的冠军,堪称女屌丝的逆袭。拿到女子羽毛球单打冠军的她,这背后的成功秘诀又是什么呢?

李雪芮七岁时,进重庆大渡口区体校学习了羽毛球,当时教练对她并不看好。“她当时在队里最小,小不点一个,又瘦,挺白的,感觉很奶气。”李雪芮启蒙教练李响说。

两个月暑期结束之后,教练李响和何毅立都决定留下这个不起眼的小姑娘。“手长、脚长,比较适合羽毛球运动,这个小孩训练特别能吃苦,训练上特别认真。”李响不由得赞叹道。

进体校一年多,九岁的李雪芮因为想家和训练辛苦,几次哭着告诉妈妈自己不想练了,于是办了退队手续。

“我说这个小孩走了,不但是你们全家的损失,而且是国家的损失。说完话我就走了,半个小时之后她母亲又把女儿送回来了。”何毅立回忆到。就在那个连空调都没有的羽毛球馆,李雪芮苦练六年,终于走进国家队,最后站在奥运领奖台上。

李雪芮家并不富裕,甚至还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她家住在一套50多平米两室一厅房子,在这个简朴的家里,最显眼的就是李雪芮的照片和十几枚奖牌。李雪芮父母都是工人,爸爸是工厂维修工,母亲98年下岗了,现在在一家小店里卖百货,夫妇俩一个月收入不过三千多元。李雪芮决赛那一天,父母是在大渡口体育局渡过的。

在李雪芮夺冠那一刻,妈妈郭晋渝激动得双泪纵横。“特别激动,真的很高兴,特别不容易,每走一步都很不容易。” 

郭妈妈说雪芮从小是一个爱哭孩子,委屈了会哭,想家会哭,训练累了也会哭。但是李雪芮更是不服输孩子,认准的事儿流着眼泪也要坚持到底。或许就是这一股有些拧的拼劲,让李雪芮圆了奥运冠军梦。

杜婧和于洋:都来自钢铁工人家庭

女双决赛前夕,记者来到辽宁鞍山,提前采访杜婧、于洋的家人。谈起她们成长的经历,两家人在大赛之前很难得的寻到一丝轻松。

记者:两个家庭是如何让孩子选择打羽毛球的?一开始有没有尝试过别的? 

孙桂兰(杜婧妈):一开始也没有想这么远。当时杜婧在矿山子弟小学念书,学校有两块羽毛球场地对外开放,收费很低,而我年轻时是市体校的排球队员,有空就经常带着孩子去那里打打羽毛球,时间一长,她就喜欢上了。平时我和她爸都要上班,没人带孩子,杜婧有时间就跑到球馆看球、检球,有机会就打上几拍。2年过后,去那里打球的很多大人都不是小杜婧的对手了,9岁那年,我们在周围人的建议下领孩子去市体校试训,就这样走上了打羽毛球的道路。

周丽:于洋从小就活泼、爱动,别的女孩喜欢裙子、布娃娃,可她却喜欢穿男孩衣服,过生日时的礼物也要玩具枪和变形金刚,可拿到手不到几天就悄悄拆掉,然后又自己安装上,典型的男孩性格。看到小于洋身体素质棒,领孩子在市体校训练乒乓球的于洋姨妈给我俩出主意,让试一试让孩子搞体育,结果我们也找到了张强。

记者:训练过程中一定少不了困难,作为家长,你们有没有想到过放弃?

周丽:于洋爸是厂里的集体工,后来因为患病回家待岗,收入微薄,我也一度从企业下岗,因此小时候的家庭条件可以说给孩子增添了不少困难。你也知道,要走体育这条路,开支其实比学文化课高出许多,购买体育装备不说,平时还得吃多吃好,补充营养,有时候外出比赛,我们娘儿俩在老师带领下自费过去,买不起卧铺票,几天几夜的火车都只能坐硬座。在市体校时,有一次于洋训练把脚给崴了,回家休息了1个多月,当时我思想上产生动摇,打算退队。张强教练听说后主动登门,苦心劝说,又把于洋拉了回去。

孙桂兰:杜婧13岁前就连续3年获得女单全国少儿组冠军,1997年调入省队集训一段时间后,教练提出孩子一边学习一边训练,既辛苦,又影响技术提高,让我们下决心让孩子走专业这条路。当时我和她爸有很多顾忌,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万一打球出不来成绩怎么办?后来我们还是征求杜婧的意见,她的态度却很坚决,"我实在太喜欢羽毛球,根本舍不得放下拍。"

记者:杜婧、于洋都来自工人家庭,你们觉得周边氛围和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周丽:小时候于洋一半由爸妈带,一半由姥姥带,可能受两种氛围影响的原因,孩子性格活泼开朗,走到哪里都能和队友打成一片。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这却让于洋格外独立、懂事,几岁时跟姥姥吃饭,就会把好菜往姥姥那边放。13岁以后她一直在外训练比赛,几乎没有为想家而哭鼻子,每次打电?怨。我们都很庆幸,这样的家庭并没有束缚住孩子乐观、向上、开朗的性格。

杜永富(杜婧爸):杜婧小时候我就常说,人做事要认认真真,能吃下多大苦,就能有多大回报,因此她做啥事都不打折扣。在市里训练时,与她同队的孩子爬山都少不了偷懒,到了半山腰就开始玩;而她却实实在在,每次爬不到山顶不下来。

杜婧、于洋成为一个城市的"偶像"。

杜婧、于洋进行女双决赛前后,鞍山市的千万个家庭由最初的紧张等待,到最后兴奋的狂欢,度过了一段难忘时刻。记者穿梭在两个家庭和鞍山市体校之间,感受到大赛前后的氛围。

石智勇:为减轻家庭负担 9岁开始练习举重

石智勇出生在福建省龙岩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幼年时起就期望着能够早些自立,减轻父母的负担。

9岁时,他进入龙岩市新罗区举重体校开始练习举重。13岁时,石智勇被选进福建省体校。1997年,先是在5月的第23届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上夺得3项冠军,接着又于10月在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夺得亚军。2000年7月,他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第25届世界青年男子举重锦标赛,被国际举重联合会授予最佳运动员奖。

董栋:铁路家庭走出奥运冠军

“作为一名铁路子弟,我愿将我的荣誉与每一位铁路人分享。中国铁路的迅猛发展让我感到骄傲。”8月7日,刚刚凯旋回国的伦敦奥运会男子蹦床比赛冠军董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董栋出生于铁路家庭,其父亲董跃宇是郑州铁路局郑州工务段退休职工。1994年,年仅5岁的董栋被郑州市体校选中,开始练习体操。2002年年底董栋进入山西省蹦床专业队训练,2005年6月正式入选国家队。2007年,他在蹦床世界杯系列赛加拿大魁北克站一举赢得冠军,接着又在中国昆山站再次夺冠。2008年他参加北京奥运会,获得铜牌。2012年8月3日,在伦敦奥运会男子蹦床项目中,董栋以62.990分的成绩获得冠军。

“8月3日那天,我的手机接电话接得都没电了。”董栋的父亲董跃宇兴奋地说。认识董栋的铁路职工都为董栋获得奥运冠军感到骄傲和自豪。

“铁路人讲纪律、讲奉献、能吃苦的精神熏陶着我,我也是这么教育董栋的。”董跃宇告诉记者,蹦床是一项很辛苦的运动,而铁路人能吃苦的精神造就了董栋坚毅的性格,支撑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张怡宁:父亲自制三轮车送她练习 

排名当今世界乒坛第一的张怡宁,是普通工人的女儿。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世界乒乓球总冠军赛四项冠军于一身,张怡宁成就了当今女单冠 军全新大满贯,成为继邓亚萍、王楠之后的女乒领军人物。这位夺金小英雄,来自北京小胡同的普通工人之家。 

张怡宁的父亲张启源在一家工厂上班,母亲王凤英在一家医院当药品管理员。由于父母收入不高,一家人最早住在一间只有15平方米的平房,屋里放一张床和一 张沙发就没有多余的空间了。然而,张启源夫妇却异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张怡宁5岁时,就参加各种兴趣培训班。谁知,宁宁先后参加游泳和舞蹈等培训,均因不 感兴趣半途而废。但一心培养孩子成才的父母,一点都不肯放松对宁宁的培养。张启源买来一辆儿童车,宁宁就在院里学了起来,一不小心从车上摔了下来,刚要哭,妈妈指着倒在地上的车说:“看你把车摔坏了吧!”懂事的宁宁觉得自己错了,就没哭。

这时,张怡宁的舅舅恰好看到这一幕,喜欢打乒乓球的他见外甥女异常坚强,还挺有点灵气,就让她去练乒乓球。来到北京东单业余体校乒乓球队,宁宁感觉一切都很新鲜,地上滚动着一层雪白的球儿,一下就把她吸引住了。

教练看了一眼这个瘦小的丫头,便拒绝道:“已过了报名时间,你们先回去吧。”舅舅一听就急了,举起宁宁的小手说:“这孩子特坚强,您看呀,她这手上拉了道口子,一点都没哭。”

教练微笑着说:“现在的孩子还有不娇气的?既然这样就留下吧。”宁宁终于找到了感兴趣的事,高兴得又蹦又跳。张启源夫妇心里这才踏实下来,开始往返乒乓球队,接送孩子。

张怡宁家住陶然亭,到东单业余体校需要转车,王凤英每天早晨5点起床,抱着女儿挤公交车,晚上7点才能回家做饭。两个月后,王凤英日渐消瘦。张启源平时 不善言语,但心里既心疼妻子,又关爱女儿。出于节约,他自己制作了一辆人力小三轮车,还钉了一个小靠椅,算是宁宁的座位。有了三轮车后,张启源就担当起接 送女儿的任务。

为了让女儿学打乒乓球,张启源向厂里提出上夜班的要求,当了翻砂工人,以保证不耽误女儿白天练球。张启源用那辆自制的小三轮车接送女儿,从不间断。遇上雨雪天,宁宁坐在车里打着伞,爸爸穿着雨衣用力蹬着车;望着爸爸的背影,宁宁坐在车后的靠椅上,感到安全又快乐。

张怡宁上小学后,每天早晨6点半,坐着爸爸那辆小三轮车赶到学校,下午4点放学时,爸爸的小三轮车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于是,宁宁就坐着三轮车飞奔到体校训练,直到晚上7点,打两个小时的球,到点了还不想走。见孩子如此痴迷打球,张启源夫妇就期待女儿能在乒坛有所作为了。因此,张启源每次送女儿路过体育馆路2号———国家队大门口时,总把车速放慢,对女儿说:“你要努力啊,将来来这儿打球!”

宁宁很懂事儿,自信地说:“我长大了要当世界冠军。”张启源听了女儿的话,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1995年底,国家队在湖北黄石进行大集训,13岁的张怡宁刚进队时排名第35位,没想到三轮比赛后,她脱颖而出竟跃居第6位,敲开了国家队的大门。进 了国家队,就意味着参加世界大赛,登上最高领奖台。人们可知道,这金牌背后,是老爸的人力三轮车,送来了这个乒坛小丫啊!

这时,张启源用那辆小三轮车接送女儿已经有8年了。他欣慰地对妻子说:“你看我这‘骆驼祥子’称职不?”王凤英夸奖道:“你出力了,孩子长大成才,准会孝顺你。”张启源慷慨地说:“咱不求回报,只尽义务。”

张怡宁真是个好女儿,她用奥运会金牌奖金,为父母在她家那间小平房附近,买了一套宽绰的新楼房。她不觉得这是回报,而是应尽的义务。

来源:公众号“9号工馆”
编辑、制作:十工
推荐阅读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