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七律正宗精读77: 杜甫《雨不绝》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请点上方绿标收听全文朗读音频


雨不绝

作者: 杜甫

 

    鸣雨既过渐细微,

    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

    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

    行云莫自湿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

    未待安流逆浪归。

 

  《雨不绝》当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时年55岁,住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夔州是江城,冬暖、春早、夏热、秋凉,雨量充沛。此前杜甫已有数篇咏雨之作。



  当日雷雨过后,又继之以绵绵细雨。大雨易收,细雨难绝。大雨过而继以细雨,则倍难绝。所以此诗题为《雨不绝》,即俗语所说的“雨后毛不晴”。


  首联“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yáng)如丝飞”开篇点题,写当日“雨不绝”的情景:伴随着雷鸣电闪的大雨逐渐变小,映着天空摇漾的是如丝的细雨飘飞。上句中的“鸣雨”即“雷雨”。雷雨来时,往往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因其鸣而有声,故称“鸣雨”。在我们中国,雷雨大多发生在5~8月份,在春、秋两季主要发生在江南地区,冬季最少十月以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一般不会出现雷雨天气。从一天内时段看,雷雨多发生在下午和傍晚。夔州地跨长江两岸,应是一年四季都可能有雷雨天气。



  

  颔、颈两联写雨中之景。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是眼前之景:草不沾污,可见雨已渐小;风虽乍稀,但雨仍未停歇。二句继续紧扣诗题写“雨”之“不绝”。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是作者想象之景、心中之愿。上句中的“舞石将乳子”是一个典故,见于《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向东南流经一座山,山上有数块稍带微红的黑色石头,形状像燕子,此山就命名为石燕山。石头有大有小,状若母子。一遇到风雷搏击的天气,这群石燕就会象真燕子一样上下翻飞,雨停后再变为石头。下句“行云莫自湿仙衣”则用了巫山神女的典故。据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序描述,巫山神女肩负着“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职责。夔州城雄踞瞿塘峡口,与巫山十二峰相距不到十公里,想必也是巫山神女行云布雨的域。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将这两句诗解读为“望晴之词”,即诗人希望石燕不再飞舞而是带着孩子们回去,重新变回石头;告诉神女不要行云布雨时间太久,以免濡湿(rú shī)自己的仙衣,进而延误归程。浦起龙还认为杜甫借此表达了自己“挈家(qiè jiā)归去之志”,是有几分道理的。



  

  尾联“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写雨际行舟,如同一幅画,在“雨不绝”的大自然背景中点缀上人物,表达了对江舸逆浪、夔人冒险营运的担忧之意。这两句大意是:眼前江船何其匆促,不等到江流平静就迎着风浪回去了


  律诗一般以首尾为起阖,三四承上,五六转下。此诗即大体遵循了这一章法,颇见转折生动之趣。

 



【注释】

 

1.鸣雨:雷雨。《杜诗演义》:先之以鸣雨,继之以微雨,故题云《雨不绝》。边连宝:大雨易绝,细雨难绝。大雨过而继以细雨,则倍难绝。谚所谓雨后毛不晴也。

2.映空:犹阴空,天色昏暗。《通俗文》:日阴曰映。飏(音扬),飞扬。如丝飞,指细雨绵绵。

3.条:指柳树枝条,例如庾信诗“河边杨柳百尺枝,别有长条踠地垂”(《杨柳歌》),以及杜甫绝句“隔户杨柳弱嫋嫋,狂风挽断最长条”。有人认为“长条”指雨,恐非。仇兆鳌注:草不沾污,见雨之微。风虽乍稀,雨仍未止也。

4.“舞石”句用典。舞石将乳子,见于《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一,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罗含《湘中记》:石燕在零陵,遇风雨则飞舞如燕,止则为石。旋应:很快。将:带领。这句是用传说中石燕来形容风中的雨点。

5.莫自湿:《杜律演义》:莫自湿,劝神女莫久行雨,而自湿其衣也。仇注:舞燕将子,记暮春雨。行云湿衣,切巫山雨。这里也用了一个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6.(音葛):船。:何其。匆促:匆忙、仓促。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