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说《屈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每到端午节我们自然是要说起屈原的,不过不同的人谈到屈原时角度或许各有不同。,忠君爱国的风骨;爱文学的人或许会谈屈原《离骚》《天问》的浪漫主义辞赋;而迷戏剧的人提到屈原时可能就会不自觉地想到郭沫若的名作《屈原》。


失事求似



《屈原》是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在重庆创作的一部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剧。该剧将屈原波折跌宕的一生浓缩到一天中,讲述了屈原坚持连齐抗秦,与楚国宫廷内保守势力展开激烈斗争的故事。


《屈原》作为一部历史剧没有将追求史实真实作为创作的第一要务,相反,为了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以失事求似的原则对史实进行了艺术加工。这里的求似即尽可能地把握和表现真实的历史精神,失事指史实尽可以有所出入。于是在剧中屈原多样的性格被浓缩成一个刚正不阿的革命者形象,以歌颂爱国斗士;宋玉被改写成一个无耻文人,以鞭挞丑恶势力。种种改动虽然使历史的真实性有所损伤,但却成功地展示出自由与专制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古喻今地传递给人们宝贵的精神启示,在那个人人噤声的年代,这一艺术尝试是《屈原》勇敢地带着镣铐跳舞的体现。

《屈原》的作者郭沫若先生

香草美人



,后来经过发展,香草美人的意象成为一种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表达着作者对内心美的追求与渴慕。而在戏剧《屈原》中郭沫若也对这一象征手法做了继承与运用,剧中婵娟一角就是这一隐喻的体现。


在剧中,婵娟是屈原的女弟子,有着崇高的信仰,优秀的品德,当风云变幻时,她成为一个勇敢的斗士,斥责变节投敌的宋玉,坚定从容地面对南后的淫威,最后慷慨赴死。她的高尚灵魂使其成为道义美的化身。


可以说,婵娟一角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角色,她以雷电般的斗争精神,大无畏的爱国情怀为支撑的精神形象是郭沫若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里对美好人格的寄托,这种形象化的寄托隐秘地呼应了“香草美人”的精神内涵,成就了剧作的巧妙,也成就了《屈原》与屈原更紧密的联系。


屈原与婵娟

革命诗情



屈原是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戏剧《屈原》也同样具有不屈的革命性和如诗般的浪漫情怀,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其戏剧语言上。一方面郭沫若在《屈原》中大量使用诗化的口语,有节奏的散文营造美的意境,最终在整个戏剧观感上达成浪漫的氛围。另一方面,,对敌对势力的反抗仇恨全部融入到台词中,使台词富有革命斗争的力量。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雷电颂》里的独白充分地体现了《屈原》中戏剧语言的革命诗情。对风雷电的一声声呼喊使感情不断递进加深,犹如一首激昂的进行曲。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自然力量拟人化,抒发了革命者欲摧毁恶势力的决心。这兼具美感与力量的语言是郭沫若及千千万万革命者的代言,也成为劈在沉睡在黑暗中的万千民众耳畔的一记响雷。



历史无法改写并终究会过去,但蕴含期间的历史精神却能跨越时代,带给人们长久力量,我想这大概也是诗人屈原为我们铭记,戏剧《屈原》为我们称赞的原因之一吧。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