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后盾:杜甫的夔州诗(上)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杜甫,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学巨匠。

杜甫的诗精彩绝伦,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他曾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写了467首诗,几乎占他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却少有人知。

杜甫一生中有三个创作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安史之乱刚发生后那段时间,第二个高潮是在秦州、成都,第三个高潮就是在夔州。最后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鼎盛时期,不仅诗的数量最多,而且华章纷呈、艺术精湛。可以说,正是夔州诗作,才把他推上了“诗圣”的宝座。



安史之乱后,杜甫因疏救房琯而遭革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因对官场心灰意冷,遂辞官回家。47岁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携全家先去了西北秦州、同谷,后入蜀,在成都以及附近客居了6年,直到53岁,他又举家东下。

公元7655月,杜甫从成都草堂出发,坐船沿岷江南行,到嘉州(今乐山)再东下。途中,他在《去蜀》诗中说:“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因为通往北方的关塞不通,他转而去潇湘一游。看来他此行是计划去湖南的。

过了渝州(今重庆)后,他得了一场重病。经历几个月的水上生活,特别是夏天水热,一家人挤在一条小船里,他身染疟疾等病,一卧不起,以致到了云安(今云阳),他不得不下船医治。直到来年春末,病情稍有好转,他又解缆东下。不过,这次他没有走多远,只前行了两百来里,也就是夔州便下了船。一来三峡曾是他心之所系,他很想看一看,二来他还需继续养病。



到了夔州,杜甫立马心情开朗,深深被这里的山水所打动,于是决定先不走了。

诗人的心胸犹如饱满的水库,里面装的都是大智情怀,只要闸门一打开,才情便一泄而出。他刚立住脚,便诗兴大发。

他从水路来,先看他对长江的描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北风呼啸,长空浩荡,猿声哀鸣。江面渚石出水,江岸泥沙惨白,阵阵候鸟南飞。漫无边际的树叶在秋风中萧萧落下,目不穷尽的长江正波涛汹涌滚滚而来。



这是秋天的江景。寒冷的秋江本已够凄清,配上这么多景象,更是萧杀一片。好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看似信手拈来,毫无雕凿痕迹,却字字铿锵有力。

这首名为《登高》的诗历来被认为是歌咏长江的杰作。李白有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历来被认为是歌咏黄河的绝唱。两位大诗人,一个揽怀长江,一个气吞黄河,所作的诗异曲同工,其势恢宏博大,令山河为之震撼。


再看他笔下的夔门。



夔门是瞿塘峡的入口,也是三峡的大门,杜甫有诗为证:“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长江到了夔门骤然收窄,两岸悬崖陡峭,壁立千丈,壁下江如一线。对此,杜甫写到:“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岸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瞿塘峡口江心曾有巨石,被称作“滟滪堆”,自古文人到了这里都要题诗作赋。杜甫在他的《滟滪》诗中写道:“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这句诗,也称得上是咏江景的绝佳好诗。



看过长江、夔门,现在该登白帝城了。

白帝城依江而建,堪称江上之城,杜甫形容此城为:“龙以瞿塘会,江依白帝深”、“城峻随天壁,楼高望女墙”。

杜甫有关白帝城的诗中,有一首与雨有关,写得最为精彩: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盘。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

 

在大雨滂沱之下、高江急峡之上、翠木苍藤之中,加上雷霆万钧、日月昏暗,就在这样一幅三维画面和强烈的声像效果当中,白帝城忽隐忽现,似有似无,使读者看了按奈不住,立马想去看个究竟。



白帝城最出名的是白帝庙,这里自然是杜甫要去的地方。“城尖径仄旌斾愁,独立飘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从杜甫的很多诗中可以看出,他对白帝庙中祀奉的刘备、诸葛亮是很敬重的,尤其是对后者,更是推崇备至。早在成都时,他就拜访过那里的武侯祠,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到夔州后,他又多次登临这里的武侯祠,“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他所作的《咏怀古迹五首》里,有一首是专门咏叹诸葛亮的:

 

  诸葛大名垂宇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中把诸葛亮比作伊尹、吕尚,一个曾辅佐商汤,一个曾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皆大功告成,他还认为诸葛亮的指挥才能胜过萧何、曹参,这些都是很高的评价。



他还专门去白帝城附近去看当年诸葛亮策划布阵的“八阵图”,回去后作诗道:“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诸葛亮早年确定的方略是联吴抗曹,最终实现统一大业,怎奈刘备意气用事,吞吴失利,最后酿成败局。杜甫对这段历史很痛惜,内心则对诸葛亮深怀敬意。

杜甫对诸葛亮的赞叹和惋惜不能不说是对他自身的感慨。他年轻时立志“致君尧舜上”,也就是希望辅佐君主(应该是唐明皇)实现尧舜之道。可现实一次次打破了他的梦想,最终他不得不弃君而去,漫无目的的四处流浪。在他的心里,对自己的叹惜要比对孔明的叹惜大得多。



还是让我们跟随杜甫的目光、品赏他的文墨回到夔州吧。这回把目光放远一点,看看巫山,看看三峡。

不知是因为宋玉赋予巫山“朝云暮雨”的形象,还是因为这一方本来就多云雨,历代诗人的三峡诗大多离不开云和雨。杜甫诗中也少不了要对巫山的云雨作一番描述。

先看看巫山的云。“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山”;“峡云行清晓,烟雾相徘徊”;“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月峡瞿塘云作顶”。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获得想象:在高山之上、峡谷之间、万木丛中,非云即雾;巫山常为云雾笼罩,山在云深处,可望而不可及,可近而不可测;至于那些行云,只管来无影、去无踪。这是何等美妙的梦幻之境!



再看看巫山的雨。云多想必雨也多,杜甫夔州诗中写雨的不下20首,描绘了各种各样的雨景,如:“白帝城下雨翻盘”,是倾盘大雨;“楚雨石苔滋”,是绵绵细雨;“峡雨落余飞”,是峡中雨;“楼雨沾云幔”,是楼外雨;“楚天不断四时雨”,是常年雨;“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是雨后天晴。

他有一首以雨为题的诗,这样写道:“行云递崇高,飞雨霭而至。潺潺石间流,汨汨松上驶。”这首诗上句宏大,下句入微;上句浑雄,下句细腻;上句写形,下句传神。本来乌云压顶,可人们一下子就忘了它,把目光全神贯注在石缝间、松梢上慢慢流淌的雨滴。仔细读这下句,不禁让人很快想到另一位大诗人同样描述细雨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这个诗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王维。两位诗人对细雨的观察和用心实在妙不可言。

另有一首诗《返照》,写云雨交替: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这是雨过初霁,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直射江面,返照到崖壁上,不料一团云雾又来,立刻把城西的树木、山村裹住。好一幅凄清的“夕照烟雨图”!这样的感受,不是身临其境,是绝写不出来的。



有云有雨,当然不能少了雷。比较起来,我更喜欢杜甫写峡雷的诗,且看: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一声春雷,送来飞雨满天,还带来了花香四溢,鸟儿在水上翻来覆去,尽情地享受这春天的雷雨。这景象,从阁帘里望过去,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峡春山居图”。



这是3月的雷。再看10月的雷:

 

  巫峡中霄动,沧江十月雷。

  龙蛇不争蛰,天地划争回。

  却碾空山过,深蟠绝壁来。

  何须妒云雨,霹雳楚王台。

 

秋雷可不像春雷那么温馨,它生硬而又强悍,成熟而又饱满。如果秋雷是一个金刚巨人,那么春雷只是一个窈窕淑女。在诗人的笔下,雷在“动”,闪电在“划”,霹雳之声在“碾”过空山绝壁,天底下哪里还能看到如此惊心动魄的大气象。

 

                                                                                                                      (今日奉节县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