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 三代人的成电记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传承,是爷爷奶奶手中递过的竹编;传承,是洋溢在传统节日中的喜气洋洋;传承,是历史长河中从未缺少过的英雄;传承,是三尺讲台上的孜孜不倦;传承,是你我手中牢牢握住的接力棒。传承,始于传而不终于承。

2016年9月,电子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这60年来,她敞开怀抱迎接了无数学子,同时也满怀期望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扬帆起航。这样一场60年一次的盛宴里,从老教授张开华、杨传仁到青年教师刘明侦、周佩珩、罗文博,再到学子陈哲、蔺奕宸,有那么一些人同我们分享了他们心目中的成电记忆。

问:您当初为何选择来到成电(微固)?成电(微固)最吸引您的是什么呢?

张开华:我与成电其实并不存在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1961年我从苏联学习完成之后回到祖国,被分配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那时我们有句话叫做:党叫干啥就干啥,背起背包就出发。于是身为哈尔滨人的我就服从国家分配,来到了成电,一直工作到今天。

杨传仁:1977年,成电建校不过20载,却已享誉全国。我是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慕名来到成电。那时候,计算机还是穿孔纸带输入法;仪器设备需要手动调试与操作,仍挡不住大家对实验的热情。那时虽然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学习氛围特别好,踏实而又努力,任课老师也是该领域最顶尖的,大家学得特别扎实。

罗文博: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成电一直以来都是一所电子信息领域的名校,学校学风浓郁,就业好,而我从小就对物理、电子信息这些方面比较感兴趣,在我高中的时候就有“学在成电”的说法,高考时想着能在这里学好知识、毕业找个好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的关系,成都离自己的家乡重庆不远,生活习惯也相差无几。所以我最终选择了成电。

十几年前考成电的时候,最吸引我的是成电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现在,最吸引我的却是成电的方方面面。学校的一切已无法舍弃任何一点。

问:2016年,成电已经度过了她的60周岁生日,时光荏苒,在成电的这几年里,给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周佩珩: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学校的对外国际交流和文化建设的变化让我感受尤为深刻。与现在相比,那时候我们要出国留学还算比较困难,但是,如今成电的学生出国留学人数远超当年,有更多的学生能够走出去,这让我觉得特别欣慰。

罗文博:印象最深的人就是我的导师和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科学研究这方面,他们执着追求,勇于探索。课题组前辈们捡基片、翻围墙、睡沙发的经历,也是我们成电文化、微固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除了人之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微固楼前的银杏,它是成电的象征,银杏是跟着学校一起长大的,越来越多地为社会所知,也是成电发展、创新、开放的具体表现。

陈哲:在成电待了快七年,能够感受到校园一点一滴的变化。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人文关怀也越来越浓。但如果说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学校的求真求实,严谨治学之风。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科研实验,甚至考试,老师们对待授课、实验的严谨态度都让我印象深刻。

最近几年学校更是承办了多次创新创业大赛,成电尊重差异,尊重创新的精神也成为众多高校中的一面旗帜。

问:现如今成电建设越来越好,实验设备先进和教学设施齐全,您认为学习和科研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同学们应该如何把握大学的美好时光?

刘明侦:关于学习和科研的动力:第一,就是本身对科研的热爱。我一直认为,年轻的时候做不爱的事情,就是对光阴的浪费。第二,责任。因为选择,所以负责。我常常和学生们说,“不做实验不读文章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所以你们也一样,不做实验不读文章的学生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或许作为一名老师,或多或少都会有无法避免的非科研的事情要完成。但在我看来,老师只有把本职的科研工作做好了,才能谈其他。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继续学习。

对于如何把握大学的美好时光,我认为是敢于挑战,独立思考。我希望学生有足够的热情,去自主学习,去主动克服遇到的问题,有足够的耐心面对低谷,有充足的热情面对挑战。

罗文博:往小的层面说,学习和科研,是成电学子应当去做的事情,这也是与大家将来的生活,家庭和事业密切相关的。往大的方向想,国家在成电建立了第一个电子元器件专业,而我国的电子元器件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许多差距,所以国家也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为国家电子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两个方面是分不开的,如果小的方面做不好,也就没有办法去谈论这些大的东西。所以同学们要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国家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期望。

问:60年来,成电取得了一次次质的飞跃,您觉得成电为何会发展如此之快?在未来的规划中,世界一流大学是成电的发展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您认为我们还该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

张开华:成电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归功于国家对咱们学校的重视,成电人的兢兢业业,还有几任校长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也需要端正,争取成为一流大学高水平的毕业生。

刘明侦:成电有着一种拼搏的劲儿,去挑战一些自身相对不纯熟的学科。多学科的交融,铸造了今天的成电。但依然希望学校在弱势学科的发展上,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问: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代成电人的努力付出,您认为在成电的发展历程中,成电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传承成电人的精神品质?

张开华:成电人最重要的品质,第一条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第二条是“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第三条是“追求卓越,争创一流”。这些都是我们成电人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求真求实,大气大为”的校训。

蔺奕宸:我认为成电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脚踏实地,敢做敢为的精神。我相信,不论在怎样的时代,这样的精神都是十分可贵的。作为新一代的成电学子,我们不仅仅要把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更要推陈出新,在原有的基础上,把成电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如何推陈出新?我认为在老一辈成电人艰苦奋斗的基础上,融入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思想。创新的意识,独立思考的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老一辈成电人的精神应当被抛弃。恰恰相反,快速的发展带来了虚浮的社会风气,成电学子更应该传承老一辈人的勤奋苦干,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创新和独立的人格。我认为这才是新时代成电学子应该有的风貌。

问:您有什么想对母校、对校友说的吗?

周佩珩:希望同学们在踏踏实实做事情的同时能够时常抬头看看天,看看这个世界,努力提高自己的眼界。我很感谢母校多年的培养,感谢母校在我发展过程中给予的帮助,祝福母校能够发展越来越好,百花齐放。

蔺奕宸:六十载春秋,成电育人无数,桃李遍布天下,无疑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祝愿母校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名校。其次,要感谢母校。感谢母校作为985大学给了我这样一个较高的平台,让我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有很多机会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帮助我更好地成长。最后,希望母校能拥有更深厚的人文底蕴,让所有成电学子都能为之骄傲。

60年栉风沐雨,60载风雨兼程,“以‘求真求实,大气大为’为基石,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抬头仰望星空,稳步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每一位成电人对母校最殷切的期望和最诚挚的祝福。

张开华:教授,1956年赴苏联留学,1961年回国即到电子科技大学微固学院前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三系,长期从事微电子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电子科技大学微固学院教学质量小组成员,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教学督导,四川省老科协讲师团成员。

杨传仁: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1月至1982年2月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主讲电子测量技术、电子陶瓷物理、电子陶瓷、高技术陶瓷导论等课程。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微波陶瓷和微波薄膜材料及元器件等。曾兼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传感器学会委员及温敏学部主任委员,电子陶瓷协会理事、雷达协会理事单位联络员等职。

刘明侦: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化学研究中心主任、“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校“百人计划”入选者,四川省侨联青年委员会第二届委员、成都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英国牛津大学博士,2015年10月来校工作。2013年在《自然》(Nature)正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年仅23岁,是在Nature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女学者。

周佩珩:副教授,,主要从事电磁材料及电磁辐射控制技术研究。2008年获首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项目资助,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子实验室访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探索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罗文博:副教授,2000年9月至2010年6月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攻读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位,2010年7月留校任教。主讲混合集成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氧化物薄膜外延生长、热释电复合材料及器件等。

陈哲:2014级微固学院硕士研究生,本硕均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2010-2017),导师任敏,目前从事功率器件相关研究。研究生期间以学生一作发表INEC会议论文1篇,国内专利5个。看了七年的银杏叶落,听了七年的谆谆教诲,成电教会了我如何用理性的态度进行研究,也教会了我如何用文艺的眼光看待生活。

蔺奕宸:2016级微固学院本科生,新传新媒体部部员。文艺装逼青年,混入理科生堆中的文科生,热爱旅游,做饭和村上春树。偶尔热血,喜欢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时而暴躁时而温和,阴晴不定的人。

文:詹珍雅等

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