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出版业的互联网思维与编辑素养提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摘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增强文化软实力、,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推进速度并不理想,以至于屡屡陷入困境。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因此,传统媒体只有摈弃幻想,积极拥抱互联网,努力提升编辑人员的互联网思维、新媒体传播素养、互联网文化建构能力、互联网内容生产能力以及价值创造和意义诠释能力,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在互联网框架下重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并闯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媒体融合;编辑素养;互联网思维

 

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所谓媒体融合,通常被理解为传媒业内部各种不同媒体形态之间的组合,其组合形态的最高形式是超大型的传媒集团,这其实只是狭义的媒体融合。还应有一种广义的媒体融合,即媒体与资本等有关要素的聚集与融合乃至跨行业的融合,、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以及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各行业的跨界融合。

按理说,,对于要不要进行媒体融合的问题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可以讨论的是怎样融合、如何加快融合的问题。但是笔者发现,关于媒体融合的必要性,虽然媒体上已经进行了大规模高规格的宣传,但是我们传统媒体的许多负责人头脑中还是固守着一些模糊认识,各种各样的认识偏差不仅导致一些出版机构参与媒体融合的战略失误,也通过传播引起全行业的认识混乱,影响到推进媒体融合的全局,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媒体融合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首先是对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融合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传媒集团。这显然是指狭义的媒体融合。

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但软实力还没有跟上,中国主导的价值观常常被西方价值观压制;,由于中国媒体的弱势,,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话语权。因此,建成“几家”新型传媒集团,以多样的形态、先进的手段,提高中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是大国崛起的当务之急。所以说,媒体融合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加快媒体融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主流媒体已经非常被动了。如在2013年最有影响的100个热点事件的传播中,由知名网络意见领袖等首先发起或者虽不是他们发起但其后来占据了主导作用的占将近50%,而这些事件(不管是谁占据主导)的首发平台为新媒体的则占70%

因为传统媒体受旧观念的影响,虽然也能在微博微信平台建立官方账号,但是其传播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在一些影响全局的社会事件发生后,政府机关以及传统主流媒体官方微博的影响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往往不及一些“微博大V”。笔者曾关注新浪微博媒体影响力排名情况,名列前茅的媒体微博有@央视新闻、@。其中@633万,@央视新闻微博的粉丝487万;而名列前茅的名人(不包括影视明星)微博粉丝数,排名前两位的则分别为4287万与3252万,数量差距较大。不仅如此,网络大V只要在微博上出现,哪怕是只发一个标点符号,就能引来成千上万粉丝的问候和点赞,而一些官方机构在某些事件发生时只要一发声,则往往引来一片质疑。在这样的境况下,传统媒体再不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就要真的被取代了。

 

(三)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走出困境的需要

 

如果说2014年因为将“媒体融合提升到深化改革的战略层面”而堪称传统“媒体融合元年”的话,那么,2015年则是“互联网+元年”——进入2015年后,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高调宣布介入内容生产,其中,当当表示“将斥巨资扶持一大批有潜力的作者,出版范围涵盖面较广,同时引导作者适应数字阅读的创作潮流”,计划招募优秀出版人,共同完成“10个图书策划公司、100个选题工作室”的大计划,铸就图书策划领域的梦之队。京东则宣布收购社交阅读应用“拇指阅读”。这些动向说明,媒体融合已经不是我们传统媒体的战略选择,而是正在影响我们生存发展的现实环境了。换言之,如果我们不主动参与媒体融合,那么,新兴媒体乃至任何一个有实力的电商平台都可以完全脱离传统媒体机构,另建一个媒体王国。在这样的形势下,怨天尤人显然是无济于事的,只有积极应战,才有可能走出困境,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

 

(一)关于媒体融合的两种思路

 

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就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在处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关系时,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种是用“传统媒体思维”办互联网,把互联网视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和补充;一种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框架下重新寻找传统媒体的社会价值。

 

(二)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各种表述

 

何为“互联网思维”,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潮流的思维方式。其实,这样的思维方式早就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萌发,而不是到了当今这个时代才突然冒出来的怪物。只不过因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变革,才使得这样的思维方式凸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根据笔者的理解,互联网思维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是“用户至上”。虽然过去人们也常把“客户就是上帝”“顾客至上”挂在嘴边,但是,那时的经营者顶多将“顾客”作为获得销售利润的源泉,而不可能认识到“用户”的真正价值。我们的报纸、图书、音像、电子出版业,同样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启示并有所突破。如上海报业集团、人民卫生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就充分证明:适应互联网文化消费互动性、数字化、碎片化、图像化等特点,站在用户的立场上生产内容,提供贴心的个性化服务,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时代仍然有路可走。

 

三、媒体融合时代编辑人员的素养提升

 

,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大规模在内容产业上布局,也有部分传统媒体在参与媒体融合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更多的传统媒体则仍处于观望、徘徊阶段。影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传统媒体决策者的互联网观念是制约媒体融合的首要因素,传统媒体机构中担任内容生产和内容服务主要职责的编辑人员的素养则是另一制约因素。要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除了改变决策者的思想观念之外,编辑素养的提升显得尤其重要。

媒体融合时代,编辑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素养。

1.互联网思维

如前所述,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潮流的思维方式,包括用户思维、去中心化思维、跨界整合思维、大数据思维等,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和情感,强调开放、平等、共享和互动,专注于精细的产品性能和快捷、贴心的个性化服务。如果一位编辑人员不具备这样的思维,就无法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不能主动与用户沟通互动,。

2.新媒体传播素养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是基于新兴信息科技的“互联网+”的融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数字化、图像化、碎片化转向,所以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编辑,必须适应这样的变化,要按照新媒体运行规律,学会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和艺术进行有效的传播。在媒体融合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信息不能仅仅靠传统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因为绝大多数受众已经主要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了。

3.互联网文化建构能力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配置平台、一种全新的商业形态,更是人们的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资源聚合方式,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这个时代,媒体融合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内在要求和媒体生存的现实环境,由于全体网民都参与了互联网文化的建构,因此这一互联网文化的内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就难以避免。面对互联网上虚假、低俗、暴力的文化内容,编辑人员不仅要有辨别能力,更要有批判的勇气,同时还要及时刊发真实、健康、雅致、和谐的文化内容,并持续提升自己的与文化建构能力,为建设和谐健康的互联网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什么在批判之余,还要强调建构呢?因为面对网络上如火如荼的用户创造内容的文化生产运动,仅仅采取删帖、封号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删帖和封号留下的信息真空和网页天窗,如果不能用真正优秀的文化产品进行填补,反而会招致更多的猜疑、怨愤乃至敌意,这绝不是我们进行诸如“清网”之类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4.互联网内容生产能力

互联网时代,全体网民作为内容生产者和知识共享者参与了内容建设,一些自媒体人已经具备十分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在互联网平台上与传统媒体争夺用户的眼球,因而也瓜分了过去为传统媒体独占的注意力市场。和新兴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过去所生产的内容存在数量少、数字化程度低、时效性差、分类粗疏、可视化不够等明显的劣势。因此,媒体编辑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内容生产能力,其职业生涯将无以为继。

5.价值创造和意义诠释能力

“互联网不仅提供了信息充分流通的渠道,更提供了价值充分竞争的平台”。在价值竞争中,媒体不仅要在新闻的准确性上下功夫,还应该做出“有态度的新闻”。新闻重要的是新闻事实,比新闻事实更加重要的是对新闻事实的正确解读。正如荷兰符号学家梵·迪克所指出的:“媒体从本质上说就不是一种中立的、懂常识的或者理性的社会事件协调者,而是帮助重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近些年来,,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每况愈下,就在于人员队伍跟不上媒体融合的需要。在传统媒体时代,;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具备发布信息的便利,每个人都可以对新闻事实做出自己的解读,,过去那种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样的状况下,,缺乏对新闻事实的解读能力,不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向上的力量,就难以胜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意义诠释能力无疑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原文详见新闻爱好者杂志2016年第5期第42-46页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重庆维普等,如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于新闻爱好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闻爱好者

 

微博@新闻爱好者杂志

微信hnrbxwahz

官网http://www.xwahz.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