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内容,渐进转型:《新京报》媒体融合的策略与实践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摘要】近几年来,《新京报》立足内容,建设全媒体编辑部,促进介质、技术、机制、团队等方面的稳步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京报》因地因时制宜,实施以原创内容为重点,牵引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平台逐步转型,路径上以“增量”创新推进“存量”业务渐进式转型,实现了报纸主业稳步发展、新媒体项目整体自足或有较好收益的态势,整体上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经营状态,对于部分情况相似的都市报类媒体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媒体运营;《新京报》

 

一、《新京报》媒体融合的主要历程和主要产品

 

()主要历程:注重跟随网络技术演进

2009年,《新京报》提出“办互联网时代的报纸”,进行深度化、视觉化、杂志化、精品化改版,开办新京报网站,加强即时新闻,并开设微博,从内容和渠道两个方面进行报网融合。从2012年起,《新京报》媒体融合踏上了移动化的节点,相继推出《新京报》客户端、iPadHD阅读器,并推出专门的“即时新闻”报道,改写纸媒的传播频次。2013年《新京报》及各部门先后开通20多个微信公众号,形成矩阵。2014年初,成立全媒体编辑部,整合管理新媒体业务。与三胞集团合办话题内容型APP“热门话题”、与腾讯合资的大燕网上线、数字版iPad上线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快了媒体融合的步伐。2015年,与小米、奇虎360、三胞集团合作“动新闻”则面向视频和3D影像报道发力,此种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模式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多个平台受到用户推崇。目前,《新京报》新老媒体每天生产约330条原创新闻信息,覆盖用户约2000万人,每日点击量近亿次。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新京报》逐步从一家内容原创型媒体,通过新媒体项目应用和运营,开发多种时效、形态的新型产品,拓展了传播渠道,正在向全媒体平台的方向努力。

 

(二)主要产品:顺势而为,多点突破

1.标配型产品

《新京报》在新媒体拓展方面,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同行的经验,其标准型的媒体融合产品如新京报网、,通过内容的数字化进入互联网传播。新京报网作为网上官方平台,除了负责《新京报》旗下所有媒体内容的在线传播,也提供内容查询、订报投诉、本地书签等服务。其一键转发、分享、收藏的功能很方便移动化传播。《新京报》客户端强调要适应移动化趋势,做原汁原味的移动《新京报》。客户端与《新京报》旗下26个微信公众号共享品牌,既可实时抓取公众号内容,也可以发布更多垂直领域的内容,目前总下载量近200万。数字版《新京报》,是在手机和iPad上的《新京报》,包含当天和往期所有报纸版面,可以激活高清模式、放大看原版、画圈批注、一键分享等。

2.占位型产品

占位型产品包括《新京报》的官方微博和26个微信公众号,主要是为了维护、扩大《新京报》在“两微”中的品牌效应。这些账号可分为两类:一是带“新京报”字样的,如“新京报书评”“新京报评论”等,比较官方,基本上是把母媒的内容在“两微”平台上进行二次传播。二是不带“新京报”字样的个性化账号,如新闻部的“政事儿”、评论部的“沸腾”等,大多由报社内对新媒体传播感兴趣、希望用更个性化的手段去表达的编辑、记者负责,配合官方内容,起到相互推荐的作用。

3.创业型产品

创业型产品主要有“动新闻”“即时新闻”和“热门话题”APP,这些产品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表现形式、传播介质和运营模式,成为《新京报》改造报业“基因”的创业探索。“动新闻”从形式上突破了报纸的媒介限制,通过视频拍摄剪辑等自制内容,用3Dflash、手绘等多种动画形式,深度解读时事热点,拓展新闻的时间和空间,使观众“不看一字而知天下事”。因其新颖的新闻传播模式,在各视频平台受到关注。“动新闻”还通过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做定制视频等,增加了新的营收。“即时新闻”从时间上突破了报纸的节奏限制,随时滚动发布快讯。这个内部创业的项目得到了报社资源的支持,《新京报》所有采编部门的记者都承担采写即时新闻的任务,目前日均即时新闻(文字、图片)的产量在50条左右。“热门话题”则从表达上突破报纸文体造成的心理距离,拓展青少年用户群。这款为90后年青读者打造的APP,主旨为“选取有趣的新闻,提供不一样的解读”。“热门话题”还致力于采取“智能+人工”的组织呈现方式,倾向于聚合新媒体、自媒体内容,即“无延展不新闻、无分享不热门、无互动不话题”,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人们关注应该关注的“硬新闻”。此外,《新京报》与腾讯网联合创办的大燕网定位于“面向京津冀一体化的生活互动门户”,下设城事、公益、娱乐、创业、房产、家具、旅游等频道,是腾讯网本地生活化资讯服务的垂直深入与延伸,为三地用户提供切实需要的生活服务资讯,便于用户获取丰富、实用、精准的资讯服务。

 

二、《新京报》媒体融合的基本策略:始终坚持内容为王

 

(一)做深重大报道,提供独家视角,差异化定位保证竞争优势

近几年来,新媒体不断崛起,做大市场更分流市场,唱衰纸媒的声音不绝于耳,内容、技术、渠道哪个更重要争论不止,都市报转型更是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新京报》意识到不能再走门户网站拼海量之路,而是要力求差异化,即致力于通过原创高质量的内容,使“知其然”的用户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内容升级”避免“产业淘汰”。不做海量门户,做自有新闻,来自《新京报》对其自产内容的底气。

在传统媒体方面,《新京报》注重在重大报道中加强引导力、解释力建设。如围绕十八届的筹备期近3个月,以96个版的特刊、13个版的透视、40个版的深度解读等做专题化、纵深化解读。这种类似精品杂志的操作,是用做消息的时间为读者提供专业化、有人物、有故事、有历史感的深度报道,与其他报纸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内容的稀缺性价值。在新媒体内容上,《新京报》致力于寻找独到的切入点。如时政公众号“政事儿”贴合新媒体用户的接受心理,努力让时政新闻有新意。


(二)全媒体采集、浪潮式发布、立体化传播,融合型报道提升影响力

《新京报》组建了将报纸编辑和网络新媒体编辑打通的全媒体编辑部,承担即时新闻的收编发布。编辑部把国内当天的重大突发新闻挖掘出来之后,高效高速地进行专业求证和核实,之后在新京报网、微博、微信、APP等各种新媒体渠道上发布。


(三)由表及里,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内容生产双平台互动融合

《新京报》的内容“微创新”一直在进行中。最表层的就是在版面语言上引入新媒体格式。2009年微博兴起不久,《新京报》就出现了微博样式的专题版面,以此来组织对话与观点,“用微博的形式架构内容”。另外是在新闻采编上,注重标题、叙事是否有吸引力、能否抓人心弦。再深入一步,就是双平台内容生产逐步成型。《新京报》鼓励以部门为单位运营公众号等新媒体,将优质采编资源和内容产品化。双平台运作促进了传统新闻报道走向移动、走向社交、走向融合。


(四)坚持导向,致力于创造内容价值,服务用户

《新京报》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表稿件的要求是一致的。其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与见报稿件一样,实行编辑、部门主编、编委三审制。有些重要选题,还会请示分管副总编辑甚至总编辑。开辟新媒体项目,也是因为《新京报》意识到,在新传播环境下,必须着力建立自己更多样的渠道,让内容价值最大化。


三、《新京报》媒体融合的主要路径:以“增量”创新推进“存量”渐进式变革

 

一)以市场化手段办新媒体,注重实绩,不断转化成功经验

《新京报》没有专门设立新媒体部进行媒体融合,新媒体业务由新京报传媒公司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派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这家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运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新京报传媒公司所有在线业务拓展运营的互联网基地和平台。《新京报》所有的新媒体项目都采用市场化独立运作,这样就把压力和动力直接传递到了新媒体团队,也避免了在报社传统采编内部设立部门带来的责任不清、动力不足及业绩核算等问题。

2014年《新京报》提出了“二次创业”计划,创办传媒研究院。研究院通过长期、系统地对办报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做总结和研究,形成规律性认识,培养办报人才,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

(二)借船出海借力合作,降低风险,延深拓展价值

新媒体是投入大、风险高的行业,《新京报》采用了稳健合作的方式,借符合规定的外部资金、与掌握流量优势的网站合作办项目,以较优的性价比、较高的产出率,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新京报》的“热门话题”“动新闻”等,分别与小米、奇虎360、三胞集团共同创办,借助外部资金发展自己的新媒体业务。大燕网则是凭借内容优势,与流量、入口的大户腾讯网捆绑合作;垂直型新媒体“每日旅游新闻”是《新京报》与去哪儿网合作的专业旅游媒体公众号。这些合作都是《新京报》遵循现有政策要求,因时因地制宜,借力借势融合,或引入项目制,或采用公司化,或借助外部力量,资源互补,多方孵化。这样一方面使投入产出比更科学、节约,避免与主业争夺有限的市场,另一方面实现了1+12的效果。

(三)引入新媒体运营理念和机制,建设面向未来的团队

新的运营形态不仅会产生全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也会带来新的管理机制和团队。如“热门话题”让员工做企业的主人,采取新媒体运作模式,“上班不打卡,做内部股权激励,全员持股”。从“动新闻”的招聘需求中可以看出,这个团队最主要的组成一是负责开发、3D呈现的技术人员,二是对运营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进行分析和挖掘的人员,三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画面感、思维活跃、有大量观影经验的人员。这样的结构组成与由记者、编辑等为主体的传统媒体截然不同,也是新京报布局未来、先人一步的重要基础。通过局部、增量的变革,新媒体项目开始向主业渗透互联网思维,促进新媒体人才团队的成长。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互联网思维正在逐渐影响传统媒体的流程、技术、人才,从而开辟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四、总结与思考

 

《新京报》的媒体融合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中,一是理性面对传统媒体的“技术焦虑”,较为清醒地处理了内容与技术的关系:内容为体、技术为用、体用适配,增加内容精度深度,夯实内容质量,提高市场议价能力;二是以做好主业“存量”为基石,稳健推进新媒体“增量”建设,稳扎稳打地转向全媒体平台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应时、借力培育新媒体项目,探索适合新媒体的运营机制,为融合发展打造新品牌、培育新用户、拓展新空间、积累新经验。这些实践和经验提示我们,传统媒体培植互联网思维要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主动向更加开放、更有弹性、注重合作的传播体系转变。“第一步要从单纯技术观点转向应用主导的观点;第二步,光应用还不够,还要以转型来引领,使应用得到深化。转型就是转变媒体服务方式。”“最终目标是探索一种新的内容生产与表现形式的标准,像《新京报》当年做深度报道的生态系统一样,做出一个移动端的内容生态系统。”


(作者为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干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原文详见新闻爱好者杂志2016年第8期第13-16页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重庆维普等,如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于新闻爱好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闻爱好者

 

微博@新闻爱好者杂志

微信hnrbxwahz

官网http://www.xwahz.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