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造假产业壮大:谁之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材料科学与工程」快速关注
材料类综合、全面、专业的微信平台


中国科学史又添一笔丑闻。9月20日,美国论文抄袭监测网站Plagiarism Watch宣布,他们通过查重软件发现了一起中国论文造假事件,并且有充分证据显示,这是一起由论文造假公司和“掠夺性”SCI杂志默契合作的针对中国作者的“职业化”造假事件。


此次曝光使得从论文“代工厂”到“掠夺性”期刊这条论文造假产业链浮出水面。而支撑这条灰色产业链的正是来自中国学者的巨额科研经费,同时被撑起的还有中国论文第一大国的虚假繁荣。


惊人的发现


看惯了抄袭论文的Plagiarism Watch这次也不禁大跌眼镜。


接到匿名举报后,Plagiarism Watch利用查重软件系统iPlagiarism(艾普蕾)检 测发现多篇相似论文,进一步人工排查发现,最为相似的6篇使用了完全相同的图表和完全一致的流式细胞检测结果,且作者竟然全部是来自中国。

顺藤摸瓜,他们发现这些文章作者的email均是163信箱,并且命名方式整齐划一。不可思议的是,有些相互抄袭的文章竟然还发表在同一杂志的同一期上。

Plagiarism Watch据此推论:该杂志是“掠夺性”杂志(国际学术出版界对那些旨在敛财的期刊的称呼),,,一个赚了版面费。


鉴于工作量巨大,Plagiarism Watch并没有进一步查重其他论文,,说明存在问题的杂志不在少数。、大学和机构、杂志或出版商采取措施阻止中国研究滑向深渊。


据最早在科学网博客上介绍此次事件的重庆医科大学特聘研究员谭新杰介绍,此次被曝光的巴西杂志《基因学和分子研究》影响因子只有0.764,但2015年中国论文的发表比例高达78.1%,且和前几年相比比例年年升高。

不过,这些论文中有多少造假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多位学者表示,希望编辑部利用查重软件进行调查。”


《中国科学报》记者为此联系了《基因学和分子研究》杂志,截止记者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医学重灾区


此次曝光的几篇论文作者全部来自医院和医学院并非偶然。“医学是我国学术不端发生的重灾区。”一位医学院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


最近几年,英国BMC出版社、施普林格等著名出版机构多次发生撤稿事件。细看撤稿名单,涉事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且基本集中在生物医学领域。


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也曾点名中国存在“论文工厂”——他们在某权威科学期刊上发现上百篇抄袭论文,其雷同度像来自同一流水线,作者大多是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医生和科研工作者。


究其原因,许多人将矛头指向了一直被诟病的科研评价体系。在我国,论文是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的重要依据,而医生由于临床工作繁忙无暇顾及科研,成为造假重灾区。


“大夫的收入和独立的管床权、处方权直接相关,必然要晋升职称,治病救人不太容易量化考核,科研水平是重要考核点。”一位匿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现在连许多二甲医院的主治医师也来做科研,有必要这么多人做科研吗?但没办法,想往上爬就必须走这条路。”


谭新杰则指出,作假现象在各领域普遍存在,而医生群体积累了大量临床问题和数据,但碍于时间和精力问题无法投入科研,应从各方面予以支持。

,需求催生市场,连国外出版商也盯上了中国这块大蛋糕。


“第一”的“成色”


2013年,哈佛大学生物学家John Bohannon 博士利用计算机程序编造了数百篇版本略有不同但内容基本相似的论文,以虚构论文的作者和所属机构的形式投给304 种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期刊,居然有52%的期刊表示接受。Bohannon 随后在《科学》杂志发文《谁在害怕同行评议?》,称这些论文错误百出,期刊编辑应拒绝刊用。


OA出版是将收入来源由传统的出版后征订转向出版前由作者支付论文处理费,出版机构的收入直接取决于论文发表数量,因此近年来无论是出版机构数量还是论文数量都呈爆发式增长,质量良莠不齐,许多沦为掠夺性期刊,引发科学界的信任危机甚至抵制。


可以说,掠夺性期刊的存在是世界性问题,但在碰到中国的土壤之后,却大有如鱼得水之势。


9月16日,《中国科学》刊发《世界主要国家SCI 论文的OA 发表费用调查》一文指出,近年来我国学者发表OA论文数量的爆发式增长,2015年相对2011年增加了188.6%,首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为此支付了4.5亿元论文发表费。


该文作者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杂志社编审任胜利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作者在声誉较差、影响力较低的OA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更多。例如,出版地设在埃及的Hindawi出版公司出版的系列期刊稿件录用率很高,学术质量控制和学术声誉备受学界质疑,但我国作者2015年却在其11种SCI收录期刊中发表论文10179篇,占这些期刊发文总量的44%,占我国当年SCI收录OA论文总量的23%。


除了期刊,中国学者还在养活这条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反映: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要求作者使用专业公司进行论文润色。


虽然学术圈不乏正规的论文润色公司,但任胜利指出,,造假正在从“严重”像“猖狂”发展。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国内的科研财务报账制度,版面费绝大部分都可以用科研经费报销,“有的作者一年能发几十篇SCI,我怀疑中国是最大的造假市场”。


不过谭新杰指出,鉴于开放获取的分享特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OA仍将是出版行业大势所趋。


铲除“吸血鬼”


要完全斩断论文造假公司和掠夺性期刊这样联合“吸血”的行为,应该从何处入手?


有学者建议加强国内专业期刊的建设。对此,谭新杰表示,国内期刊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需要端正态度好好管理,才能吸引更多的作者投稿。


为了抵制掠夺性期刊,美国教授Jeffrey Beall从2009年开始不断更新OA出版机构黑名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也定期发布开放期刊投稿分析报告。


任胜利建议鼓励更多机构对OA期刊进行鉴别,并定期公布不推荐名单。他还建议在评价体系中淡化对论文数量的要求,加强同行评议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原因不完全在于评价体系,我国应从职业道德教育、科研学术规范、学术不端的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必要改变。“国际上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对学术不端问题的处理都十分坚决,我国也应更及时、坚决、果断地按照国际学术规范进行处理。”上述匿名人士告诉记者。


谭新杰也认为,如何让评价体系更为合理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管理课题。“从根源上杜绝作假很难,类似于法律再严也无法阻止犯罪。”他建议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手段遏制学术不端,比如广泛采用可信赖的英文论文抄袭检测软件系统。


Plagiarism 、大学和研究者不使用防范抄袭的软件系统表示了诧异,他们建议在中国普及使用查重软件。据悉,目前的防抄袭软件大多为公益性质。

— END —


相关阅读:




来源:科学网 .编辑:SARS

*本文系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以便处理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讨论交流合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