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村支书(七)王海燕:养鸡“养”出个!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春芽展新枝的三月,。,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对基层民众的民生需求最为了解,他们是和谐乡村建设的引领者和践行者,通过他们的经历,我们看到了当下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变革;通过他们的提案议案,我们听到了当下中国农民的呼声与愿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村支书。

  期间,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民生网(
)和“民生周刊”微信公号(ID:msweekly),。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今天的主角是重庆市潼南区田家镇佛镇村党支部书记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她说,希望能通过认真履职,为基层代言。


下得了田坎,上得了会场,王海燕当代表的这四年,是她身体力行,为三农问题奔波,为基层代言的四年。“我经常上网,看到有人故意唱衰农村,这不公平,更是一种伤害。”王海燕说,“如今有些村民春节回乡过年,有时连路都找不到了。不是因为杂草丛生,而是村子变化太大。”

 



返村里,当书记


1995年,王海燕高中毕业,两次高考两次落榜,有点灰心的她离开老家,来到重庆打工。


2008年3月,王海燕辞掉在某石油公司的工作,返回老家,筹资80万元,在潼南县田家镇佛镇村租地800亩,种植桂花树,购买德国蛋鸡品种5万只,办起了林下养鸡,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第二年,王海燕的林下养鸡初见效益,她第一次尝到了创业的喜悦与欢乐。当年,她的养鸡场直销鲜蛋130万枚、优质活鸡2500只。经济收入的提高,让全家住上了新居,过上了小康生活。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王海燕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林下养鸡致富后,她就想把邻里乡亲也“带”富。

 


2010年底,王海燕当选为佛镇村党支部书记。“我感觉,除了因为我能带村民致富,他们还看重我年轻、能干、能吃苦。”王海燕笑着向笔者介绍,当时跟她一起竞岗的还有三人,一位是现任村主任,一位是卖电器的村民,还有一位是返乡农民工。三人中只有她是女性。“我演讲时承诺,要带领村民致富。结果大家都选了我。”


 

要致富,先修路


佛镇村与外界唯一相通的是一条崎岖不平的泥石路,却花了王海燕近两年的时间才得以修成。据王海燕介绍,在她担任村支书之前,佛镇村没有一条车行路,几乎都是山路,摩托车开起都有困难。“刚到村里报到的时候,坐车到村口后,就只能步行进来”大学生村官熊刚如此说到。


要致富,先修路,没有道路,不旦制约了村民增收致富,就连日常的出行也受到阻碍。村民前往镇上赶集,只能是步行好几公里再搭乘汽车,自家种植的农作物到了收成时,也只有通过肩挑手提送出村子。然而,人力有限,这就使得村民种植的作物错过了上市的最佳时期,卖不出好价格,有些蔬菜甚至还来不及运送,就已经坏了。因为这样,村民种植作物积极性不高,更多的选择了外出务工。


想改变佛镇村的贫困落后,修路成了首要任务。王海燕担任村支书后,一方面通过向上级部门申请农业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则是发动村民自筹。

 


在重庆主城打工的舒姓村民已经外出多年,对于修路这事并不关心,在王海燕初次找其筹集资金时,一度冷面相迎,让王海燕十分为难。为了说服这位舒姓村民,王海燕每次到重庆主城办事,都要抽出时间找到在主城打工的他做工作,甚至还找到他的朋友帮忙劝说。经过王海燕的多次耐心劝说,在意识到修路意义后,舒姓村民捐出了500元的修路款。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王海燕便是这样挨家挨户地解释,几百块几百块地筹集,最终修起了总长20余公里的泥石路,使全村每个村民小组均有一条主干道通往村委会。经过王海燕的努力,今年还将对4.5公里的村级道路进行路面硬化,进一步改善佛镇村的交通现状。


 

聚人心,齐脱贫


潼南是重庆市率先脱贫摘帽的区县,佛镇村在2013年就已实现在家务农万元增收的目标。“农村发展的瓶颈不是劳动力,关键是能不能把人心聚起来,人心齐了,没有干不成的事情。”这就是王海燕带领姐妹们的致富秘诀。


王海燕告诉记者,自己的村子和全国其他农村大同小异,留守妇女是农村主要劳动力。在她看来,要把这些留守妇女动员起来,就要发挥村妇代会的作用。

为了让更多姐妹富起来,王海燕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巾帼家庭农场。据她介绍,自己创办的“海燕家庭农场”,主要采用公司+农场、农场+互助组模式带动了周边群众特别是留守妇女共同致富。

 


另外,通过流转土地,村里发展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参与种植的村民可以获得基本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以及额外的奖励收入,每人每年可增收5000元左右,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产业好,观念变


王海燕带领村里改造了电网、危旧房。今年春节,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后纷纷点赞:“变化太大,回家有时连路都找不到了!”基础设施好了,发展产业就有了条件。王海燕说,过去由于村里没有产业,四分之三左右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不过,现在正月都过了,不少人还在家里,因为他们不必再离乡背井外出打工了。

 


这些年,佛镇村带头发展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将土地从村民手里流转出来,并免费提供种子、肥料,交给村民种植、代管,并支付打工费。每亩约定一个基本产量,超出部分按比例实行分成奖励。王海燕说,繁忙时,村里有100余人到药材园里打工。看到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今年春节后,村里有20多人主动留了下来。


“我们一些村民以前两眼向上‘等、靠、要’,争着抢着吃低保。”王海燕说,这滋生了懒汉,又造成了不公平,群众对此不满意。在一项项产业带动下,村民思维发生了很大改变,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懒散,整日打麻将混日子,一到年底就望救济。“年富力强的人都以吃低保为耻,逢人都不好意思说。”如今,交通方便了,村容漂亮了,产业发展了,思想观念转变了,村里人的日子也一天天越发红火。

 


人物简介


       王海燕,,重庆市潼南区金桂园股份合作社董事长、潼南区田家镇佛镇村党支部书记,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科普带头人”“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 

出品:民生周刊新媒体事业部

来源: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人民网、重庆晨报、重庆日报等

策划:高丹丹、罗芳菲

责任编辑:贾伟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