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我对“全符号传播”的一点不成熟评论……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我对“全符号传播”的一点不成熟评论……


□ 蔡斐


,今天参加委员会的第一次业务交流会,内容是在重庆日报集团参加“全符号传播研讨会”。《重庆日报》总编张小良先生作主题发言,他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4个部分,以《重庆日报》近年来的工作为实践基础,以不同符号的的不同传播效率为理论基石,提出了“全符号传播”的概念,该概念最终指向是:在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传播符号组合的最优化,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


新闻实践一线,是理论产生的重要来源,而“全符号传播”的概念来源于传统党报在新媒体时代的反思、应对与创新,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互联网这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传播变革,时代与实践的巨变,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并且也是一个鼓励理论创新的时代。


对此,我个人提出5个方面的不成熟评论,现整理如下(此处省去500字的赞扬篇幅,O(∩_∩)O哈哈~):


一是理念可以再提升。现行的终极目标是在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传播符号组合的最优化,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这一观点,实际上建立在内容文本的前提基础上的,也是以文字为生的新闻工作者的通常出发点,那么,能否以符号为出发点,提出符号驱动内容的理念呢?这是技术驱动的一种思维延伸,并没有否定新闻内容的第一性价值,而是在熟悉不同传播符号的功能基础上,提出哪些内容更适合,从而让符号的角色扮演从被需要转到主动的位置上。


二是流程可以再延伸。通过全符号传播,可以达到高效、直观、多维度的特点,这和我们当下讲的数据新闻有点类似,但实际上在全符号的传播过程中,以数据可视化为例,新闻编辑部完成的工作很少很少,仅仅是可视化,前端的采集、筛选、吸收、分析,后端的整合、凝练、预测都没有做,而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可以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一项产业。新闻媒体目前做的,基本上就是展示,没有产生前端后端,所以流程可以再延伸。


三是故事可以再应用。全符号传播,讲求符号组合的最优化,很多时候强调“打破文字的殖民主义”。我们也知道,在快速阅读的时代,文字远远没有图片能够产生视觉冲击,但是,新闻学归根到底是“事学”,不能脱离故事,也不能离开文字。实际上,全符号传播和文字叙述也是并行不悖的,比如说一篇经典文章《数字告诉你谁在治理中国》,就很好的用详实数据、微小人物、宏大叙事娓娓道来了中国治理者的群像。


四是形式可以再创新。《重庆日报》围绕全符号做了不少尝试,前段时间的重庆古盐道系列报道就很好,但是绝大多数时候,这些符号的展现形式还是停留在报纸端的展示为主,没有从全符号转向全媒体,没有实现“一次采集、多元产品、全媒组合”,很多时候从版面到网站、微博、微信,就只是物理搬移,没有形成媒体融合后的化学反应,在这一点上,也推荐一个动画片《领导人是如何炼成的》。


五是技术可以再精准。互联网技术是推进“全符号传播”的驱动力,那么,为什么不让技术来得更精准一点,实现“悦读”体现呢?比如应用用户肖像的分析、阅读习惯的分析、LBS定位、不同符号的量化评估等,真正地推进读者向用户的转向。这一点,也是传统报人必须紧追技术步伐,亟待改进的一点。


以上的发言,仅是一孔之见,不成熟之处,还望海涵!并且特别需要澄清的是,这5点意见不是批评,只是希望共同完善理论概念和现实应用,谢谢大家!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蔡斐

2016.9.27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