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幼儿聋哑的这些事你知道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前言
耳聋耳鸣不仅是老年人的专利,在婴幼儿童中也不罕见。根据2015年国家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的统计资料,我国有1.2亿人存在听力障碍,其中听力语言残疾者达2780万人。每年我国新增的3万聋儿中有5~10%为药物性耳聋患者。特别是婴幼儿原本表达能力就不强,父母能更难早期发现孩子的异常。

为此,小编为大家科普孩子要慎用的耳毒性药物、如何进行早期预防与发现药物性耳聋以及如何对聋哑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哪些药物可成耳聋“元凶”?       
对于儿童,耳毒性药物主要是抗菌药物,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最为多见。

①最常见的为链霉素、庆大霉素;

②其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③其他的耳毒性抗菌药物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四环素类(四环素等),糖肽类(万古霉素等),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另外,我们临床常见的“一针致聋”现象,就是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一针后出现的不可逆性双耳对称性极重度耳聋,一旦出现无有效治疗方法。这是一种母系遗传性疾病——线粒体DNA突变。在家族中如有1个患者,该母系家族中可能会出现10个敏感个体,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准确检测出敏感个体,主要通过严格禁止母系家族成员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来避免药物性耳聋。

因此,家长在给孩子用药后,应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一旦发现孩子变得特别安静,或者对周围声音反应迟钝,或出现走路不稳、摔跤等,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就诊。

药物性耳聋关键在预防 
对于儿童,耳聋早期症状不易识别,很难引起家长注意。尤其是婴幼儿,由于不会表达,到了该会说话的年龄还没有开口说话,往往到这时家长才发现,儿童的语言发育已经严重受损,不仅致聋而且致哑,贻误了治疗的良好时机。因此,家长需要引起重视。由于药物毒性导致的耳聋目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远远重于治疗。那么如何预防呢?
1.避免给儿童使用耳毒性抗菌药物,严格掌握各种致聋药物的适应证。如果必须使用,剂量应小,疗程宜短,尽量不要静脉给药,尽可能地避免联合用药,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2.对婴幼儿以及原有感音神经性耳聋者,致聋药物应慎用或适当减小剂量,对有遗传性耳聋家族史的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3.对高危人群(如有耳聋家族史、听力残疾人群或明确为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致聋的家系)在用药前应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和防聋宣教,使耳聋患者的亲属正确应用或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

4.如果必须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对有语言能力的儿童,注意其有无主诉头晕、耳鸣、恶心或呕吐等现象;对于没有表达能力的婴幼儿,家长应仔细观察孩子在听力方面有没有不同于其他同龄孩子的情况。如有问题,要尽早发现,及时停用药物,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儿童抗菌药物中毒性耳聋,听力障碍会严重影响患儿早期的语言开发、社会情感的形成、认知行为的发展等,一般认为治疗时机应抓紧在使用抗菌药物后的半年至1年之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第一,立即停药。

第二,药物治疗。尽快采用扩张血管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溶解血栓药物、神经营养药(B族维生素)、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药物、能量制剂、脑代谢促进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以使用激素和高压氧治疗。

第三,对于不可逆耳聋儿童可考虑仿生学替代治疗:选配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及早佩戴助听器或安装人工耳蜗有利于患儿利用残余听力,及早进行听觉语言训练矫正,更好地回归社会。

合理使用药物,对预防儿童发生药物性耳聋尤为重要。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透露,我国<7 岁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40%。迄今为止,已发现耳毒性药物达100多种,因此对药物性耳聋应引起高度重视。
氨基糖苷类
在我国,由于误用或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位于国内药物致聋的首位,是最重要、最常见的药物致聋原因,并逐渐发展成为导致新生儿先天和后天性耳聋以及成人耳聋的各种致聋因素之首。

妊娠哺乳期妇女注射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致新生儿听觉受损,应禁用。

有肾功能损害、同时合用其他耳毒性药物、长期用药(>10 天)以及1 天剂量>3 mg/kg 者更易发生耳毒性,故条件许可应监测血药浓度。
β-内酰胺类
有资料表明,氨苄青霉素、氯唑青霉素、苯乙青霉素、苯丙青霉素等青霉素类以及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头孢菌素类也具有耳鸣或听力减退的不良反应,尤其对肾功能不良的患者,通常停药后症状即可缓解。
四环素类
包括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及半合成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和米诺环素等)。研究表明,四环素类药物产生耳毒性的剂量依赖性非常明显。例如:米诺环素大剂量用药可引起前庭功能紊乱,呈剂量依赖性,女性比男性多见,老年人较年轻人多见。表现为眩晕、耳鸣、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等,一般停药24~48 小时后可恢复。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引起耳鸣和听觉障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静脉给药时更易发生,停药或减量可恢复。如琥乙红霉素,能产生剂量依赖性的、可逆的双侧听力损害,通常还伴有耳鸣。有患者服用阿奇霉素曾出现听力损害,包括听力丧失、耳鸣和(或)耳聋,与大剂量使用本药有关,但大多可逆。
糖肽类
如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具有一定肾、耳毒性,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时尤易发生,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耳鸣、不可逆的听力损害。如万古霉素可出现耳鸣或耳部饱胀感、听力减退甚至缺失、听神经损害等。在大剂量(通常血药浓度>60 mg/L)、长时间、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者应用时尤易发生。
氟喹诺酮类
氟喹诺酮类是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人工合成抗菌药,口服或静滴给药均有耳毒性的报道。停药后,症状多见缓解或消失。
抗霉菌药物
如灰黄霉素,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耳鸣、耳聋,停药后症状多可消失,致耳聋机制尚不清楚。
其他耳毒性抗菌药物
多黏菌素、氯霉素、异烟肼、甲硝唑等在临床应用时都有产生耳毒性的报道。如氯霉素全身应用具有耳毒性作用,局部滴耳可引起听力下降。多黏菌素可引起前庭损害,有时可有耳鸣,但无听觉损害,这类神经症状容易在鞘内注射较大剂量时出现,停药后缓解。
药物性耳聋一旦形成很难治疗
治疗药物性耳聋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在听力下降、耳聋发生以前,一般会有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在应用耳毒性药物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这类症状,要及时停药,尽早给予适当的治疗。

在西药方面,可以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改善微循环;使用维生素类药物及微量元素等,以增强听神经的营养,促进耳毒性药物在体内的解毒、排出。针对耳毒性抗生素使内耳的毛细胞代谢障碍这一特点,治疗多采用改善细胞代谢、供给能量和促进细胞氧化还原的药物,如ATP、辅酶A、维生素C、细胞色素C等。此外,还可应用维生素A、维生素B族、复方丹参等,在早期可挽救一部分变性的毛细胞,使其恢复活性。有条件的也可用高压氧治疗。

在中医中药方面,许多学者报告金银花、黄精、骨碎补、甘草等对药物有解毒的作用,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用解毒通窍、养血平肝、清肝泻火、补肾益气、补脾活血、补肾健脾、健脾平肝、宣肺益气等方剂,对一些患者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重度听力损失可佩戴助听器及语言康复训练,对于极重度或者全聋患者早期植入人工耳蜗。

如何对聋哑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智残儿童康复训练方法一般有:
1、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
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 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 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 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它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来源:重庆残联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