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 | 小学生阅读素养的背景因素探析——基于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视角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文 | 宋乃庆/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肖林/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程浩/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小学阶段是人生阅读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易受到多种背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长期以来我国较为忽视对阅读素养背景因素的研究。21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越来越关注小学生阅读素养背景因素的分析研究,由此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水平。那么,影响小学生阅读素养水平或阅读学业成就表现的背景因素有哪些?对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有何影响?


1

"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背景及其测评框架


国际阅读素养研究背景

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源于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1991年对阅读素养的研究。在此之前,IEA开展了一系列国家(地区)教育成绩测验,其中包括以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为测评内容的国际数学与科学测评趋势(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PIRLS也可以说是作为继TIMSS测评项目后IEA在阅读素养测评领域的拓展和补充,二者都致力于研究学生学业成就及其背景因素,为教育改革与政策制订提供了高质量的研究数据与支撑。


PIRLS是国际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阅读素养进步研究。正式测评开始于2001年,以全球小学四年级学生为评估对象,通过标准化手段比较和分析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学生的阅读素养水平,每五年进行一轮(即分别于2001、2006、2011、2016年进行),目前已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PIRLS2016认为,阅读素养是理解和运用社会所需要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的能力。儿童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或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者群体并获得乐趣。学生学习能力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能力,也是构成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不能超越环境孤立地产生和发展,因而,必须重视阅读背景环境。背景因素对小学生获得阅读素养的影响比其他学科表现得更为明显。基于此,PIRLS在对全球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素养进行评估的同时,构建了学生背景测评框架,并编制了一系列调查问卷,旨在探究影响小学生阅读素养的背景因素,为参与国(地区)阅读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001年以来,欧美不少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多次参与了PIRLS测试。其中俄、美等国及我国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基于对小学生阅读素养背景因素的分析研究,由此改革阅读课程教学和培养方式,使阅读素养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提升。例如,俄罗斯由2001年的第14名跃升至2006年、2011年的第1名和第2名;美国PIRLS2011年小学生阅读测评总平均分为556分,比PIRLS2001和PIRLS2006分别高出14~16分;我国香港地区从2001年的第14名跃升至2011年的第1名;台北从2006年到2011年提升了13个名次,并首次跻身前十位。由此可见,研究阅读素养背景因素对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阅读素养研究背景


背景测评框架

PIRLS2001聚焦于国家及社区背景、学校背景、家庭背景、学生特征与态度等四个维度进行背景因素测评;PIRLS2006背景测评框架把课堂背景作为单独的测评领域从学校背景中抽离出来。此后,PIRLS背景测评框架基本确定为国家及社区背景、家庭背景、学校背景、课堂背景、学生特征与态度背景五个基本领域,并根据每轮测试的要求,结合当下基础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变化,确定各领域的具体指标。以PIRLS2016背景测评框架为例(见表1)。


背景测评框架


主要测评内容

PIRLS通过收集来自社区、家庭、学校及教师等多方面的数据来提供小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背景信息,背景因素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PIRLS根据长期以来对测评项目的主要问题和领域的研究以及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选取关键内容指标,最终形成学校问卷、家庭问卷、教师问卷、学生问卷、课程问卷。各问卷都由若干个内容维度组成,以PIRLS2016问卷工具及测试内容为例(见表2)。在此基础上,根据内容维度进一步开发变量并编制问卷题项,同时还包括反映各国(地区)相关教育政策信息的“百科全书”供各国(地区)比较和学习。


主要测评内容


2

影响小学生阅读素养的背景因素


学生阅读素养的背景因素即影响因子,也是学生阅读素养不同表现的因变量,它们是造成不同国家(地区)学生阅读素养差异的最根本原因。PIRLS测试对各背景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这些信息能够为发展和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和社区背景因素

学生素养的获得受文化、社会、。从国家和社区层面而言,有效的阅读教学主要取决于国家(地区)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初级阶段的阅读课程政策,教育制度的组织和结构,社会阅读环境和教育资源等。


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大都针对阅读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如美国的《卓越阅读法》,俄罗斯的《国民阅读扶持与发展纲要》,日本的《少年儿童读书活动推进法》,以色列的《图书馆阅读法》等。阅读立法主要包括阅读课程、阅读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材料、教室阅览室等多方面的有关规定,这些都与阅读素养培养密切相关。不少国家(地区)设立了本地的阅读节或阅读年,德法等国还设有国家阅读基金,,旨在从社会大背景下促进人们对阅读素养的重视。而多种形式的社会阅读活动对学生阅读素养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例如,美国在各大社区都设有图书馆,提供阅读场所,营造社区阅读文化;芬兰从1995年开始,每年都要举行“学校报纸周”活动,以提升中小学生阅读报纸的能力和兴趣;我国台湾地区自2003年以来举办阅读节,通过与政府机构、学校、出版社、媒体、书店、民间团体合作普及阅读活动。此外,PIRLS认为,学前教育政策与阅读学业成就也高度相关,学前教育系统越来越完备,学生认知发展越来越成熟,因此,学前教育越发受到各国(地区)重视。

国家和社区背景因素


家庭背景因素

在小学生阅读素养形成过程中,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PIRLS近20年的测评研究证明,学生阅读素养学业成就与家庭环境二者关系呈正向相关,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资源、父母阅读态度、家庭阅读活动、学前教育水平等方面。


家庭教育资源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家长教育水平、收入、职业地位、家庭藏书量以及日常对科技、网络、书籍的可获得性。如在家长和学生问卷当中,就有关于“你家里有多少本书”“孩子父母的最高学历”“你家里是否有电脑/书桌/个人图书/私人房间/计算机连接等东西”的调查。PIRLS2011研究报告指出,家庭学习资源丰富通常指家庭藏书量>100本,儿童书籍>25本,父母至少一方为大学学历,从事专业领域工作;家庭学习资源缺乏则指家庭藏书量≤25本,儿童书籍<10本,父母最高学历≤高中,从事工作以农业、渔业为主,不同家庭背景下学生阅读成就表现具有123分的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家庭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长的阅读态度对孩子阅读素养的形成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PIRLS2011报告中32%的家长表示喜欢阅读,相对于11%不喜欢阅读的家长而言,他们的孩子在阅读素养测评成绩上也存在差异(535分对487分)。而经常开展家庭阅读活动(≥4项)的学生往往比从不进行阅读活动的学生阅读成绩要高,如读书、讲故事、唱歌、讨论读过的东西、与孩子一起去图书馆、和子女谈论课内外阅读的内容等,对学生阅读素养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接受学前教育年限越长的学生往往越能更好地掌握早期阅读技能,阅读表现也更好(571分对448分),对今后孩子接受学校教育也有积极的影响。

家庭背景因素


学校背景因素

学校教育是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作为一个管理有序、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学校的环境和组织对课程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一个成功的学校往往离不开丰富的学校资源和校园环境,学校背景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


学校资源对高质量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常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物资、学校建筑和操场、暖气/冷气和电力系统、教室空间、音像设施(例如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计算机(包括平板电脑如iPad);学科资源主要指阅读学习资源,包括阅读材料,如书籍、电子书、杂志、期刊;电子资源,如教育软件或教育应用程序、教育订阅网站。PIRLS2011研究报告指出,资源缺乏对教学方面产生的影响十分明显。相对于条件良好的学校而言,学生之间的阅读表现差异也较大(523分对478分),如有图书馆(图书>5000本)的学校往往比没有图书馆学校的阅读平均成绩高出25分;城区学校学生也比农村学校学生的阅读整体水平更高。


教师资源是保障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条件。而教师资源往往又离不开良好的工作条件,如适当的工作量、充足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材料等。反之,如果学校建筑破旧、教室拥挤不堪、教学时间过长、工作空间不足、教学指导材料缺乏等,往往易造成学校教师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教师资源流失,进而影响学生阅读素养发展。部分国家甚至只有5%~9%的教师表示学校工作条件良好,学生阅读素养表现也相差47~115分不等。


学校背景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促使学生高阅读成就的重要因素。包括学校对阅读学业成就、初级年级阅读技能和策略的重视以及校园环境的安全有序性。研究表明,无序、不安全的学校环境与学生的低学业成就密切相关,如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现象、网络不良行为,易使受害者感到自卑、孤独,缺乏归属感,以致在阅读学业表现上不如人意。

学校背景因素


课堂背景因素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学校的教学活动绝大部分都在课堂上进行。研究表明,学生阅读素养发展受课堂背景因素影响最大,如课堂环境、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方法与策略和学生课堂参与性等。具体而言,教师专业水平和胜任力水平对学生高阅读成就有积极的影响,包括教师的阅读知识、阅读教学方法与策略、学生学习特征分析、教学经验、教学时间以及教师心理素质、工作状态等。这些与教师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和专业发展密切相关。PIRLS2011调查表明,79%的教师完成了本科及以上学历,94%的教师达到了专科以上学历水平。教师通过职业培训和研讨会、工作坊、学术会议等多种专业发展形式加强对语言、阅读教学及阅读理论的学习,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往往是预测阅读成就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听课、与同伴讨论课文或者独立阅读的过程之中。有效的课堂通常采取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概括学生课堂所学/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利用提问引出原因和解释/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表扬学生的努力/利用有趣的材料”等,参与度较高的学生阅读表现比参与度低的学生更为优秀(519分对494分)。报告指出,已经掌握一定阅读技能与策略的学生能取得更好的阅读成就表现(526分对485分),如定位文本信息/确认中心观点/解释或提出支持性观点/比较阅读内容和已有经验/比较不同阅读材料/预测文本内容/概括并推理/描述文本风格和结构/确认作者观点和意图”等。此外,课堂上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可得性,也影响着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PIRLS强调,不同阅读文本的学习是学生获得校内阅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儿童书、阅读丛书、工具书及信息技术等。学生所接触的阅读文本材料越多,其就越有意愿去阅读,从而形成积极的阅读态度和行为。

课堂背景因素


学生特征与态度

阅读学习有效性的发挥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个体因素,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业成就二者息息相关,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学生动机如何促进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业成就的研究成果。学生自身因素除性别因素带来的差异之外,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阅读的喜好、阅读动机及阅读信心(学生自我认知)三个方面。例如,PIRLS学生问卷中“你对下列阅读观点的赞同程度:我迫不得已才阅读/喜欢与其他人谈论读过的内容/我会很高兴如果能收到书本作为礼物/我认为阅读很枯燥/我想要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我喜欢阅读”题目的调查结果显示,22%的学生对阅读持喜欢态度,相对不喜欢阅读的学生(11%)而言也获得更高的阅读成绩(542分对488分)。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阅读动机强则学生的阅读学业表现也相对优秀(518分对 474分)。一般来说,动机由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组成,内在动机是一种行为激发器,由内在动机激发的学生会觉得阅读有趣而快乐,因此会产生积极的阅读态度。外在动机则指来自外在的奖励,如赞美、成功、金钱或其他激励措施,能进一步强化内在动机。


此外,学生对阅读的自我认知与其学习积极性紧密相关。例如,在“我在阅读上做得很好/阅读对我来说很简单/相对班级同学而言,我阅读起来更困难/对于有趣的书,我不在乎它有多困难/词语难的故事我阅读起来有困难/我的老师说我是一个好的阅读者/阅读比其他任何学科都困难”调查中,如果学生认为阅读学习任务超出自己能力范围,那么他们就会认为练习是无用的,进而影响其学习动机。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那么他们就会坚持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自我认知对阅读素养的表现也非常明显,阅读信心强的学生往往能获得更高的阅读成就(547分);反之,缺乏阅读自信的学生阅读成就较低(456分)。

学生特征与态度


3

对我国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重要启示


全民阅读立法立规,促进社会阅读蔚成风气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阅读状况令人担忧。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全民阅读意识薄弱,未成年人阅读内容娱乐化倾向严重,图书市场片面追求商业化、功利化。为此,加大全民阅读力度,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显然迫在眉睫。

自2013年以来,我国着手研究全民阅读立法计划。2014年以来,,并提出“建设书香社会”,将“全民阅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行为。江苏、湖北、深圳等地更是在地方层面上针对全民阅读出台相关文件,作出了很好的尝试和探索,为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落实阅读立法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参考。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国民阅读权益,营造阅读环境,已经成为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有效方式和发展趋势。当下,我国阅读立法的社会环境和时机日益成熟,提升阅读素养势在必行。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阅读立法的经验,加快全民阅读立法进度,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制订全民阅读规划,建立国家阅读基金,为阅读提供环境支持和资源保障。同时,设立国家阅读节,尤其要加快各地公共图书馆建设,扩大各类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借助社会、学校、图书馆多种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满足全民阅读需求,弘扬社会阅读正能量。从而,引导全社会关注阅读,重视阅读,形成全民阅读氛围,创建书香型社会。


优化家庭阅读环境,开展家庭阅读活动


家庭是人生阅读的第一环境。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有时比学校教育更大,学生长期形成的阅读动机、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与家庭阅读环境紧密相关。许多西方国家如芬兰从小就注重引导孩子的阅读行为,孩子们每天要完成“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的家庭作业。而我国在家庭教育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要营造积极的家庭阅读环境,家长首先应更新自身的阅读观念,认识到阅读学习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不断丰富家庭阅读资源,如独立的学习空间,儿童书架,引导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等。家庭阅读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孩子正确的阅读态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家长要积极与孩子进行互动,如定期与孩子去图书馆,花时间陪孩子阅读,与孩子讨论阅读内容,鼓励孩子朗读、提问、早期写作等,从小培养孩子爱看书、爱提问的好习惯以及正确的看书方式,帮助孩子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体验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在阅读过程中成长和发展。

营造学校阅读氛围,创设校园阅读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力量,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素养提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社会对学生阅读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在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方面还应作出更多努力。


良好的学校设施是学生阅读学习的支撑。要致力构建并完善小学阅读环境,如学校的图书馆建设、藏书量和图书类型的丰富、教室图书角的创建等,从而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阅读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设学校阅读文化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趣味知识竞赛、朗诵大赛、读书活动、学校阅读日、阅读文化墙等,这都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形成学校良好的阅读风气。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利用阅读课程资源,开发校本阅读课程,编写特色阅读读本,携手图书馆、家长及教师共同构建阅读课程文化,打破阅读课等同于语文课的传统局限,树立跨学科阅读理念,并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加强亲子阅读互动,开展跨学科阅读教学,打造校园阅读文化特色。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注重阅读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的主要阵地。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影响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现代阅读教学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从单篇走向多篇,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封闭走向开放,通过多文本阅读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并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从重庆十几所学校扩散到全国20个省市近千所学校,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群文阅读作为多文本阅读的一种体现,以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多文本组合进行师生集体建构,其阅读教学理念和形式的创新受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


阅读策略与方法的掌握,对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也至关重要,如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略读、朗读、默读、精读、熟读等基本阅读策略,以及掌握定位信息、确认中心观点、解释或提出支持性观点、比较阅读内容和已有经验、比较不同阅读材料、预测文本内容、概括并推理、描述文本风格和结构、确认作者观点和意图等复杂性阅读行为,强化学生阅读理解技能。根据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阅读差异,教师也应提供和设计多样化多层次的阅读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需求,并结合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及纸笔测验、课堂提问等来掌握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

改善学生阅读态度,培养正确阅读行为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水平不成熟的阶段,其阅读态度和阅读认知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学生自身发挥作用,学生自身内在的阅读动力是阅读教学获得成就的根本保证。小学生最初的阅读动机大都来自外部环境,通过认知和行为而不断得到强化。因此,首先需要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到阅读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认识到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娱乐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外部刺激,如鼓励、认同、奖励、表扬来加强小学生自我阅读成就感,提升阅读信心,体验阅读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内在阅读兴趣、动机和需要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将外在动机转变为内在动机。


学生的阅读态度最终通过学生的阅读行为表现出来。小学生的阅读素养主要表现在识、记、读、说、思、写六个方面,识记是基础,读说是重点,思写是发展。具体而言,小学生阅读行为包括去图书馆、查阅词典、浏览、吟诵朗读、复述答问、圈点批画、摘抄提要、评注笔记、座谈心得、撰写体会感悟等。因此,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行为,首先要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阅读材料,包括对字词、句子、段落、篇章等的识记,引导他们掌握朗读、默读、略读、诵读等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和交流。例如,和他人讨论自己阅读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情,提出看法和问题等。思考和写作则是小学生更高层次的阅读行为表现,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想象,并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转化为书面形式,如词句摘录、读书感悟等,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写的好习惯,让小学生爱阅读、会阅读、乐阅读。


当前,国内对阅读素养的内涵、意义、表现形式、阅读素养测评体系构建、培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正在积极地探索中。但多年来,小学生阅读素养所涉及的国家及社区、家庭、学校、课堂、学生特征与态度等综合背景因素有所忽视,割断了小学生阅读活动的整体性。因此,基于PIRLS测评的视角,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重视小学生阅读素养的背景因素研究,注重多文本阅读教学,对培养我国小学生阅读素养乃至国民阅读素养至关重要。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来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都应时刻谨记:形式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实质,过分追求形式和烦琐的倾向往往会冲淡实质,脱离学生认知实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把家庭变成人生阅读的终身场所,把学校变成训练学生技能阅读的竞技园地,把社会变成开展阅读活动的广阔天地,让小学生阅读素养得到充分发展。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直接进行刊物订阅哦!

声明与致谢: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二 期,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中国教育学刊采编系统已上线,请大家登录官方网站http://www.jcse.com.cn 赐稿。

感谢大家对中国教育学刊的关注与支持,也欢迎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