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国学热,缘何再度升温?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1月30日,、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再次唤起了民众对中华文化的重视。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学从“无用”到“大用”的转变靠什么推动?对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国学?本报记者深入社会方方面面,并采访相关专家,给读者带来深度报道。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生活需要现实与面包,也需要诗和远方。传统文化,看似虚无,但正是有这样的“无”,才使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


市政协常委、重庆国学院院长、西南大学教授刘明华认为:“国学与技能型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国学经典教育的功用是无形的,可以称之为‘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国家提倡推动国学热

“国学”涵盖范围很广,内容博大精深,每一位国学大师对其内涵都有着自己的理解。直至今天,学术界对其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认为,“国学就是传统文化”。重庆国学院院长刘明华也比较赞同这个观点,“相较于其他说法,这个定义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更通俗易懂,也更利于将‘国学’的内涵更广范围地传播和推广。”


除了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也分别出现过一次国学热潮。


“历史上前两次国学热潮的兴起,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当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刘明华说,“近年来国学热的出现,也与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他看来,国学热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必然,也是中国人自信力增强的必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者,交友之本。”……这些出自于《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语句,。这些留存下来的优秀国学经典作品,其中蕴含的智慧对于当今现实社会,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2014年9月24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也让人们重新感受到国学的魅力。


在国家的重视和推动下,学习国学经典、重拾礼仪教育的热潮,开始以各种形式活跃起来。


市场需求刺激国学热


如今已成功开办起两个国学培训班的李先生,算是重庆国学培训班市场最早的探路者。


2008年以前,李先生也曾像大多数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一样,带着儿子参加各种才艺培训班,播音主持、算术培训等四门课程将周末两天安排得紧凑而丰富。这种节奏的课外学习安排,让一家人感到疲惫,并开始反思教育的正确方式。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先生和妻子在儿子的学校里听了一个关于国学的讲座,感觉教育理念受到了颠覆,仿佛找到了心中那条路,“以前总是想着让孩子多参加培训班,努力提高成绩,提升某项技能。接触国学教育后,开始明白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德行、志向、担当等品质。”


随后,李先生取消了儿子所有的培训班,想给儿子找一个国学培训班进行学习。



但是对于2008年的教育培训市场,国学教育鲜见踪影,占据培训班大半壁江山的依然是艺术类、应试教育类的课程培训。李先生回忆说,“当时在网上搜索也找不到一家国学培训班,真是想学无处学。”


既然找不到,那就自己办。于是李先生在大田湾体育场旁的花园里,用几张板凳、几本国学经典书籍,召集起周围的孩子与儿子一起诵读经典,就这样自办起一个免费“国学班”。这些孩子年纪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只有三四岁。因为家长们看到了孩子在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变化,口口相传下来,李先生的国学班从最初几个小孩变为暑假时的上百个孩子。


如今,李先生已经正式开办起两个国学培训班,主要针对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国学经典作品的讲解和礼仪的教育。


从最开始家长们不知道国学是什么,到观念的基本认同;从2008年几乎找不到国学培训班,到如今在58同城上输入“重庆国学培训班”,搜索出拥有认证资质的商家信息就有225条,这些改变是李先生没想到的,“虽然国学开始被重视,人们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要实现全面的推广,仅靠市场的作用、民间的力量还远远不够。”


开课讲学传播国学热

各大高校现在也成立有国学班、汉服社等团体,在校园里宣传和推广国学知识,还时常举办经典诵读等活动。


校园里的国学活动虽然丰富,但是专门将国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开设的学校却不多。早在2003年,重庆南开中学的地理老师杨清就开设了《儒家伦理》这门课程,他应该是最早将国学选修课程引入重庆高中校园的非专业老师。


说他非专业,是因为原本教地理科目的他,因为单纯的爱好,开始学习和研究国学,并在2003年、2007年先后两次被选派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参加当时与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合办的“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


借此机缘,又结合自己所学,杨清便在南开中学尝试将国学引入课堂。这门仅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选修课,至今已坚持开班13年,选报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四五十人。


南开中学杨清老师为中学生上《儒家伦理》课


课堂上,杨清也尝试将地理教学与儒学进行结合,讲到地理课程中关于地表环境保护的内容,杨清结合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学生们在未来的工作中,面对诱惑时,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利益。他说:“我在地理课堂上引入儒学的思想文化,希望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做人的道理。”


开班之初,“国学”的概念并未流行,很多人对这一概念并不清楚。一个人的国学推广之路,杨清坦言走得很孤独,“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正在慢慢丢失,人们对它吸收度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大家普遍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提升,对于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每次参加全国地理老师培训大会等这一类的活动,杨清就抓住机会给同行们讲解和宣传国学,这让其他老师都感到很吃惊,“你是地理老师,怎么积极宣传国学呢?”


经过13年的坚持,除了《儒家伦理》选修课一直未断,南开中学也陆续开办起其它几门关于传统文化的选修课,逐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学生、家长对国学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杨清对这个变化感到特别欣慰,“目前来说,由于国家的提倡,国学被重视的程度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只能在学校里进行国学的基础性推广和传播,要克服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进来。”


理性看待国学热

由于市场需求,各类培训班的兴起,国学热大潮也难免泥沙俱下。


目前国学培训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课程设置,学科的模糊性导致许多内容似是而非,培训市场比较混乱。


家长们在给孩子选择培训班时,要注意甄别,“别让一些乱象将国学教育和学习导入误区。”刘明华提醒,很多培训机构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虽然打着国学的旗号,却是教弹琴和书画等,或成了艺术培训班、艺考培训班等,并非教授真正的国学。


“国学教育是一个丰富的、多维度的、多层级的教育体系。”刘明华建议,国学学习应该从遗留下来的经典作品入手,在小学阶段可以从传统经典的诗、词、文开始学习,《老子》《孟子》等相对较深奥的内容,可以选择部分简单的内容进行学习。







刘明华认为,除了要甄别国学培训乱象,家长们还要学会对国学内容进行挑选。从《弟子规》中的内容来看,书中关于‘孝’等核心观念是正确的,但是关于孝的具体态度和行为模式就不太适合现代社会。刘明华指出,“比如,书中强调孩子对父母要绝对服从,这一点就不太适合给孩子进行传授,不太符合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亲子关系。”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育是国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学校教育缺失对礼仪的教育,市场上各类国学培训班注重孩子的礼仪规范和教育,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刘明华认为,在目前较混乱的国学培训市场中,也应该正确客观地看待,至少在注重礼仪教育这一点上,培训班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有一次,刘明华在路上偶遇一位孩子主动称呼他“刘院长”,随后向他鞠躬行礼。当时刘明华感到很诧异,一番询问之下才了解到,这个孩子曾是国学院少儿培训班的学生。


这件事给刘明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礼仪教育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培养,当礼仪行为从被教育变成一种人人自觉的行为时,整个社会风气都将发生变化。但是如果整个社会对礼仪没有要求,一个人的坚持就会显得另类。”刘明华认为,要实现整个社会风气从根本上的改变,还得从教育制度上入手。


改变体制保障国学热



2016年10月4日,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了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对语文科目考试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语文科目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设为必考内容,还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等内容。


国家教育部对语文课程知识结构的调整,从制度上给予保证,这一改变让刘明华看到了国学推广的正轨之路。


近几年,不论是市场上国学培训班数量的增加,或是学校开办选修课的坚持,国学的火苗主要集中在校园和培训班里,没有形成一股全社会的热潮。


刘明华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要实现国学教育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坚持。他说:“国人的国学知识几乎90%都来源于课堂的学习,而在课堂学习国学的时间又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阶段。进入大学之后,如果不是喜爱国学,或者选择中文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再继续国学的接触和学习,毕业及其工作以后,主动接触和学习国学的机会更加少。”


从这一大致学习路径来看,学校是国人积累国学知识的主要场所,要在学校实现国学教育的持续而稳定的推广,则需要改变教育体制,从学校的基础课程设置上入手。


作为迄今全国唯一由省级政府举办的国学院,近年来重庆国学院一直致力于国学的教育与传播等工作,依托西南大学开办了“国学辅修专业”,对于成绩合格者就给予相应的证书,成为国学院独特的培养模式。


随着国学教育在校园里的成功推广和传播,重庆国学院也开始思考如何将国学推向更广的范围。2013年以来,重庆国学院开始尝试走出象牙塔,走进社区、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在重庆图书馆、西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华岩寺等地,举办了近五十场国学大讲堂公益推广活动。


谈及国学教育的未来,刘明华有许多规划和想法,包括在主城各区设立国学院分点等,最后他引用了胡适的一句话来表达,“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啊,定能远胜于国学的过去。”



编辑|明小莉

部分资料图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