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今天,这位四川人民无比喜爱的美女死于一场车祸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
“蓝色字”
可关注刀客!


【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中江表妹去世十周年祭


 

10月16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普通得你除了百度出一个“世界粮食日”之外,根本想不起这个日子有任何值得纪念的意义。


有人说今天是“花千骨”赵丽颖29岁生日,但那是白子画和颖火虫们的事情,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我总觉得今天这个日子有点莫名其妙的熟悉感,却又不敢肯定是什么事。


这种感觉如同丢失了一件并不存在的东西,心神不灵,蓝瘦香菇,却又不明就里。


上午,一位中江县的朋友来电话寒暄了几句,猛然,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于是飞快的上网百度“中江表妹”,果然找到答案了。


2006年10月16日,“中江表妹”李永玲因车祸不幸去世!


今天,是李永玲去世十周年的日子。


作为巴蜀十大笑星之一,李永玲生前独具特色的谐剧表演,总会赢得观众山呼海啸的笑声和掌声。但是10年过去了,还有人会偶尔想起她的名字、回忆起她提着竹篮上舞台的场景而莞尔一笑吗?


年龄逐渐大起来,思绪经常会沉浸在过往的人和事之间,不能自拔。作为李永玲的家乡人,我觉得自己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虽然这对于死者来说,毫无意义;对于生者来说,也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名字;但对于自己来说,多少算是一种寄托。


说起“中江表妹”李永玲,年龄稍大一点的四川人都比较熟悉。许多观众都还记得她那风趣、夸张的舞台形象和表演,扎两根羊角辫,上着大红花布斜襟袄,下穿卷了几卷的绿裤子,脚蹬黑色布鞋,再提一个土里土气的竹篮篮,李永玲就是用这样的乡村妹子形象走进了四川人民的心中。


因为“中江表妹”的表演,许多人都误以为李永玲是德阳市中江县人,至今百度百科上关于李永玲的资料介绍也是:1958年出生于四川中江。其实她是1957年出生于渠县,是正宗的达州市渠县鲜渡镇人。


顺便插播一句:百度上各类常识性错误比比皆是,建议大家可以用于参考,但千万不要迷信。魏则西就是前车之鉴。


中江县和渠县,都是四川的百万人口大县,农业人口众多,外出打工者众多,口音有些接近。不熟悉渠县的吃瓜群众,我简单给大家科普一下:中国汉阙之乡、中国黄花之乡,景点有賨人谷、老龙洞、三汇古镇等,名人有三国大将王平、著名作家王小波、边塞诗人杨牧、鲁奖得主周啸天、超级女声黄英等。当然,其中还应该包括巴蜀笑星李永玲。


李永玲当知青时,因为文艺上的出色才华,成为渠县鲜渡公社宣传队的一名歌舞演员。1975年进入达县地区渠江糖厂工作,1977年考上四川省曲艺团艺术学校,毕业后留在曲艺团担任清音独唱演员。1993年转行拜四川谐剧创始人王永梭为师学习谐剧,从此走上喜剧的道路,并开创出“中江表妹”的金字招牌,成为巴蜀女笑星中响当当的“一姐”。


李永玲的从艺过程,媒体报道较多,但有关她在渠县的一段经历却是鲜为人知的。由于李永玲在鲜渡公社宣传队非常出众,1975年被位于渠县的达县地区渠江糖厂选进了企业的宣传队。渠江糖厂是一家大型的国营企业,职工上千人,因此能够到渠江糖厂的宣传队,对李永玲来说是一种提升。


我就出生在渠江糖厂,李永玲到厂里的时候,我才3岁,从那时开始就应该经常在厂灯光球场看到李永玲的表演,不过现在已经完全没有记忆了。在渠江糖厂人的印象中,李永玲长得很漂亮,歌唱得特别好,舞蹈也不错,最拿手的节目是清音和表演唱,是厂宣传队的骨干和主力。李永玲的个性非常活泼,很有喜剧天赋,这也为她日后成功转型为喜剧演员打下了基础。


除了在宣传队演出外,李永玲还有一个工种是化验员,在化验室化验车间生产出来的糖浆样品是否合格。


李永玲比较爱学习,追求进步,1977年,渠江糖厂宣传队一位导演听说四川省曲艺团的艺术学校招生,于是就大力推荐李永玲去参加考试。李永玲果然不负众望,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艺校,这也是她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离开渠江糖厂后,李永玲的变化非常大,特别是当她以“中江表妹”的形象重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时,让许多以前熟知她的人都大吃一惊,怎么当年那个能歌善舞的乖乖女会变成如今舞台上那个诙谐、幽默、泼辣的女笑星呢?


我常常自诩自己也许是家乡人中现场看过李永玲“中江表妹”表演最多的人,达到30多场。如果有人超出这个数字,我甘拜下风。当然,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幼年时在厂里看李永玲跳舞的那些模糊经历。


第一次看李永玲的“中江表妹”表演是1999年初,在达州电视台举办的“联通杯电视歌手大奖赛”总决赛晚会上。当时晚会邀请了江涛、万山红两位歌星友情演唱,但当晚现场效果最好的还是李永玲的助兴表演。一声“该我了,该我了,终于轮到我们贫下中农上台了”的开场白就把大家笑得人仰马翻,之后什么“红苕花”、“玫瑰花”、“眼睛表哥”等包袱一个接一个,观众的笑声就一直没断过。


最让人称奇的是李永玲叫“音响师傅”放“恰拉OK”,大家都准备看她唱歌又闹什么洋相时,没想到一段优美、纯正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从她的口中飞出,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多人坚信李永玲是假唱,“一个喜剧演员怎么会唱得比专业歌手都还好呢?”他们不知道,李永玲本来就是专业的歌舞演员,别说是普通的民歌,就是高难度的清音也可以唱得婉转动听。


关于李永玲的表演,子默先生有一段“打油诗”,可以说是把她刻画得栩栩如生:


头上扎对翘鬏鬏儿,提起一个竹篮篮儿,吼起吼起卖杂物儿;

身上穿件花格格儿,灯笼裤儿拴带带儿,暗扣布鞋有绊绊儿;

脸上胭脂红彤彤儿,眉毛画来牵线线儿,耳环下面吊链链儿;

脚下生辉跑趟趟儿,花枝招展显身身儿,土里土气演戏戏儿;

口齿伶俐摆枉枉儿,闹喳嘛了像雀雀儿,逗得大家笑嘻嘻儿;

眉来眼去喊哥哥儿,我是中江的妹妹儿,说来说去叫玲玲儿。


后来李永玲来达州表演的次数越来越多,各种晚会、开业庆典都爱邀请她,每次她都是带来保留节目“中江表妹”,当然也会根据现场氛围恰如其分地作一些改动。比如她问大家还记不记得她的手机号码,现场观众就会大声说“是揪动揪动揪不动(9090980)”,哪知她说,“那是以前的大哥大号码,现在换瓜了,是幺三拔拔动拔动拔不动(1388080850)!”台下自然一片爆笑。虽然看过很多次了,但大家都感觉李永玲的节目是百看不厌。


和李永玲近距离接触是1999年底,当时我到成都《四川青年报》文体部工作。四川省委宣传部组织了一个代表四川省文艺界较高水平的表演团到南充、达州、巴中三地去进行文化三下乡演出活动,当年的主题是“巴山文化列车—剑南春艺术团”,在这趟“列车”上,我是作为一名记者参与,而李永玲则是演员。


“巴山文化列车”演出活动长达半个月时间,主要是到农村去表演,虽然艺术团中有许多全省著名的歌唱家、舞蹈家,笑星也有沈伐、涂太忠等,但所到之处,最受欢迎的还是李永玲,因为她的互动性、亲切感和土味十足的方言让农民们感到非常对胃口。记得在通江县的那一场演出,李永玲表演完后谢了3分钟的幕都没法下场,在上千农民兄弟“表妹,再来一个”的吼声中,她不得不加唱了一首才脱身。


由于在一起的时间长了,我和李永玲也渐渐熟起来,天天看她演出,还常被她当成了“道具”。很多时候,她指着场内“带着放大镜来雀我”的“眼睛表哥”就冲着我指。还有一次到了该找和她一起唱《敖包相会》现场观众时,原来约好那个人不敢上台了,她居然把我请上去和她合作了一次。


下来聊天时,我告诉她,我是渠江糖厂长大的,她非常惊诧,也非常高兴,于是我们摆谈的话题总离不开她当年熟悉的人和事。看得出来,她是一个很怀旧,对家乡很有感情的人。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不用“渠县表妹”的名字来演出,而且为什么多年来只有这样一个节目?她就老实告诉我,其实“中江表妹”是她“盗版”学来的。原来李永玲表演谐剧很长一段时间了,但一直没什么名气,主要是缺乏一个好节目。有一次她看到景雯穿着花衣服、提着鸡蛋筐筐、操一口中江话边说边唱表演谐剧,现场效果十分好,她深受启发,于是就自己加工编词,照这个形式克隆了一个节目出来,没想到四处表演后,广受欢迎,人们逐渐忘了景雯,而只记得李永玲了。为这事,景雯很不高兴。后来四川、重庆两地的文化、曲艺、法律界人士还专门为此事聚在一起召开了一次讨论会,最终决定这种表演形式两人可以共用,景雯先演叫“中江表姐”,李永玲后演叫“中江表妹”。


李永玲说其实渠县话与中江话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说“灰机”、“切饭”等,但比较起来,中江话更夸张一些,喜剧效果更浓一些,因此她就一直以“中江县向阳公社红苕村李秀慌”的身份表演下去了,以至于家乡人都不知道她是渠县人。同样的节目演了许多年,李永玲也觉得该创新了,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剧本,而且试了一些新段子,观众又不买帐,只好重回到老路上。我给她说我搞过小品、影视剧本创作,她非常感兴趣,还委托我这个“小老乡”帮她定身打造一些合适的谐剧。我以为她当时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过两年一次见面,她又提起这事,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如今,想为她创作也是再没机会了。


李永玲让很多人感动的还有她的婚姻。


李永玲年轻时非常漂亮,加之才艺出众,在别人眼里,能配得上她的不是有钱人就是当官的,可她24岁时却是在家人的反对下与省曲艺团一个普通的炊事员邓行义结婚。直到李永玲去世时,邓行义的工作还只是省曲艺团的门卫兼收发,每月收入仅几百元。但无论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怎样悬殊,李永玲对丈夫的感情却从没有变化过。


同在“巴山文化列车”时,我就看得出来,李永玲的经济情况还不是很好,所以她时常找机会四处演出,辛苦挣来的钱许多都是孝敬父母、公婆和让女儿读书,自己却是舍不得穿好点,耍好点。在火车上,她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委托我们这些记者当她的经纪人,帮她联系演出业务。有一次,我得知一家企业要搞晚会,需要请有知名度的演员,就给他们推荐了李永玲,主办方也同意,可惜由于和她的另外一场演出在时间上有冲突,那次就未能成行,不过在电话中她再三向我表示感谢。


对于李永玲的表演,中江县当地有些人对她是又爱又烦。爱的是她对外宣传了中江,宣传了中江的土鸡蛋、中面,提高了中江县的知名度;但另一方面,又反感她把中江人的形象塑造得土里土气。但是最终,中江对她的“爱”超过了对她的“烦”,2006年4月,在一场中江县的文艺晚会上,中江县委、县政府正式授予李永玲“中江县荣誉市民”称号。可惜的是,这个迟到的荣誉市民称号,李永玲只享受了半年。


因为在成都本地演出报酬较低,演出机会也不太多,所以李永玲经常选择到外地演出,一年中有许多时间都在路上奔波,外出演出主要靠坐客车、火车,或者租车,十分不便。经济开始好转的李永玲于2006年5月买了一辆尼桑天籁汽车。买车的时候,李永玲的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的,她还在和记者开玩笑,“买车的钱全是靠卖中江土鸡蛋一个一个钱攒起来的,攒了10年。下次演出,我就不说我是坐鸡公车来的了,我要说我是坐小轿车来的了。”



2006年10月15日,李永玲到重庆涪陵参加演出,第二天一早返回成都。在高速路上,驾驶员谢某为躲避路上积水,车身撞上护栏,被迫停在行车道与超车道上。本以为躲过一劫的李永玲坐在车内避雨,哪知3分钟后一辆皮卡车驶来,重重地撞在天籁车副驾驶位置上,正是这致命的一撞,使李永玲遭受重伤,后送最近的长寿区医院抢救未果,音容不再。


10年前的这次车祸事故中,驾驶员犯下了几个错误,一是过积水路面处置不当;二是未及时设置警示标志;三是同意李永玲在事故车内避雨。李永玲遇难后,其家人与驾驶员谢某打了一场官司,引起了公众的关注。2008年9月,。邓行义的说法是:“我要打这场官司,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被告方至今没有对我们、对公众有过明确的交代。”


只能用这样的一种解释来安慰自己:天堂里有一台演出在等待永玲姐去表演,一次没请到,于是又多请了一次……


芳华正茂哭笑星陨落巴蜀地倾盆雨淹黄泉路,

艺德双馨悼天才归去云烟外伤心泪湿锦江涛。


这是四川曲艺界为李永玲送别的挽联。


昨日的蓉城被悲伤压抑得疼痛,

昨日的蓉城被泪水浸透得沉重。

因为,昨天,是告别群众喜欢的艺术家、巴蜀笑星李永玲的最后日子。


这是成都媒体报道李永玲追悼会时所用的语言。


刘德一、李伯清、沈伐、景雯等川渝笑星,都来为李永玲送行。




李永玲走后,四川曲艺界一直希望有后继者能够延续“中江表妹”这个谐剧品牌,中江当地也重启过新“中江表妹”的打造计划,但是那么多的模仿者,却没有一个能够走入人们的心中。


人间少了李永玲,世上再无俏表妹。


48岁的李永玲给所有喜爱她的人留下了一个美丽的、欢乐的、永远也忘不掉的背影。


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永玲姐!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