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除了缅怀先人,还应该做的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1

缺席的「死亡教育」

作家张丽钧曾讲过一段美丽的经历。

那年,她跟团到德国旅行。早上起来遛弯时,突然发现:「离旅馆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个墓园!」

同行者愤愤,说安排住宿的导游太混蛋了。吃早餐时,张丽钧发现旅馆也住了很多德国人。

「我们才知道,德国墓园多建在城镇黄金地段,他们不怕鬼,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

他们的墓园好美呀!

有根的、无根的鲜花触目皆是,高大茁壮的苹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苹果树下,是一条条原木长凳。长凳的边缘还发着幽幽亮光,这是人们常年光顾弄出来的「包浆」。

德国人去墓园祭奠时,还常带着书,坐在长凳上,为死者诵读美丽的诗文。

看到这样的情况,张丽钧感叹不已:「徜徉在这样的墓园里,我没有恐惧感,相反,这里静谧安适的氛围,竟让我生出恋恋不舍之情。于是,我在这个墓园里留了影。那张照片,至今都是我的最爱。」

而中国的墓园一般都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充满了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阴森气息。没人愿在这里安放长凳,安放了也不会有人来坐,只有在那个法定假日里,大家才来意思一下:

看重金钱,就送去面值大得惊人的冥币;

看重美食,就送去画在纸上的满汉全席;

看重奢华,就送去纸糊的别墅豪车。

欧美墓园常常与住家比邻而居,而中国墓园则建在远离人烟之处;

欧美人祭奠亲友时常送鲜花书籍,而中国人祭奠亲友常送钞票俗物,

两者的巨大差异,彰显着我们「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2

面对死亡,我们都需要补课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在国人的观念里,「死」一直是一个很忌讳的字。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也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小时候,我们都曾向父母问过类似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去了哪里?」

而我们得到的答案通常是:「他睡着了」「去旅行了」「变成星星去天上了…」

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我们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疑惑。

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以至于漫漫人生之路上只有快到终点时,我们才开始考虑当自己或亲人故去后,生活的样子会是怎样?

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因为,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3

生命另一种方式的延续

可是,我们又该以何种心态去面对身边人离世的事实?

凡人皆有一死,但在中国,从来很少有人正面告诉我们,怎样面对死亡。于是,我们从小就与「死亡」擦肩而过,长大了以后,也不懂怎样面对亲人朋友的离去,尤其是在最亲的人离去的时候……

英国作家苏珊·华莱《獾的礼物》,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温暖的答案——

獾是一个让人依赖和信赖的朋友,总是乐于帮助大家。他已经很老了,老到几乎无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獾并不怕死。他只是担心他离去之后朋友们的感受。

为了让他们有心理准备,獾告诉过他们,不久的某一天,他会去下面的长隧道。有一天,他吃过晚饭,在摇椅上熟睡了过去,他做了一个奇怪却很美的梦。

他梦见自己飞快地跑着,在长长的隧道里越跑越快,最后,他的脚爪离开了地面。他觉得自由了,好像已经脱离了他的身体。

第二天,獾的朋友们都焦急地聚集到了他的门外。

他们担心,是因为他没有像平时那样出来说早安。

狐狸报告了一个悲伤的消息,獾死了,所有的动物都爱獾,大家都非常伤心。特别是鼹鼠,他非常失落,孤独,难过得要命。

獾说过希望他们别难过,但这真的很难。春天快到了,动物们常常互相串门,常常说起那些獾还活着的那些日子。

鼹鼠很会用剪刀,他说起了獾教他怎样用一张折纸,剪出一长串鼹鼠的事。

那天,他剪了一地的纸鼹鼠。最后,他终于剪出了一长串手拉手的鼹鼠,他说他还记得当时的那份喜悦。

獾把自己烤姜饼的独家秘方,教给兔子太太,还教她烤出兔子形状的姜饼。当她说起獾给她上的第一堂烹饪课时,她说那么久了,好像还能闻到刚出炉的姜饼的香味儿。

所有的动物对獾都有一段特殊的回忆——他教过他们的一些事情,他们现在做得好极了。

獾给每个朋友都留下了离别礼物,他们可以永远珍藏下去。有了这些礼物,他们就能够互相帮助。

一个温暖的春日,等到最后的积雪融化了的时候,动物们的悲伤也慢慢地融化了。每当提到獾的名字,说起獾的又一个故事,大家都露出了微笑。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死并不是生命的完结,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而留下的回忆无比珍贵,每当我们想起逝去的亲人和朋友时,他们一定能知道,也会惦记着我们。

《獾的礼物》没有让人觉得死亡很可怕,反而散发出温暖的光芒,「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

4

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孔夫子有句老话:「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生的事情还没搞明白,谈论什么死?但死亡教育开启了新角度:未知死,焉知生?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起责任来,需要去寻找能够让我们燃起热情的东西,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这就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

乔布斯一生颠覆了四大行业,用iMAc颠覆了电脑,用PixAr颠覆了电影,用iPod颠覆了音乐,用iPhone颠覆了手机,这四大颠覆又各自开创了一个时代。

他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因为17岁时,死亡教育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所以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为什么?他说:「很多时候,尽管生命依然在进行新陈代谢,但我们并没有活着,或者说并没有真正活着。只是在死亡刹那,或经过死亡体验后,我们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生命。

5

全新的活法:向死而生

为何说经过死亡体验后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乔布斯说:「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一种全新的活法,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

6

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创造

在《西游记》中,我们大呼过瘾的情节之一,就是美猴王火烧阎王府,勇销生死簿。我们惧怕死亡,因而妄想逃避死亡。

但正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来源|自然恩典微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重庆优律思美工作坊】

课程时间:2017年7月29日-8月1日  

链接:【重庆|工作坊】看得见的语言-来自台湾赖心诗优律思美的邀约

重庆华德福教育:致力于传播华德福等新教育理念,搭建一个协助父母自我成长、建立和谐幸福亲子关系的服务平台!

微信公众号:重庆华德福教育

微信咨询:hyuki2013

咨询电话:13424101496

QQ邮箱:14367366@qq.com

本平台旨在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