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不可避免,商业地产最后胜出的新物种会是怎样?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昨天写了那篇《物业全面持有时代到来!这条血路如何闯?》,有商业地产圈的朋友转发并评论说:粥少和尚多,最简单的方法是增加“粥”或减少“和尚”,现在大家却热衷于如何“分粥”。好嘛!数学问题从此变成了社会学问题。


 

他说的数学问题我懂,很多人会把如今商业地产的全面过剩归因于地方政府的盲目规划以及地产商投资的盲目跟进,有大量过度供应的土地和大批纯属外行的跟风者,简单的数学逻辑是让这些地和人出局就好,市场自然回到平衡状态。可惜,不到最后一刻,从来就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的,是该出局的那个,所有人都会留在这个“钢锯岭”上坚守自己的战场,血战到底!


 

也许就像《人类简史》出来后引发的那个思考:为何最终人类只剩下智人一种?为何不可以是多样性的存在?我想也许正因为事关生存,所以这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物种选择,旧物种灭绝,新物种延绵!在这场事关空间存亡的战争中,会是怎样的新物种胜出呢?其实是可以有个简单推论:大量物业过剩不可避免→能产生正向现金流的物业才有机会活到最后→具有显著溢价或效率提升的资产管理能力尤为重要→得到资本认可具备持续扩张能力的资管团队将占据统治地位→赢家通吃,一通百通!就像智人崛起的关键在于掌握了语言会讲故事,商业地产的新物种则必须掌握资管语言,才可能无往而不利!

 


举个行业老大的例子来说明这点可能会更加直观,没错,就是万科。大家都知道万科原来是坚决不做商业地产的,可以等到郁亮执掌时代不仅商业地产在做,联合办公、长租公寓、养老地产、物流地产等“八爪鱼”都在做,是郁亮背弃了王石制定的专业化住宅产业化的路线吗?还是受政府出让条件的限制而“被转型”?万科曾经有过很清晰的取舍,自己不擅长的商业地产领域宁可早期拿地时就做好切割,可以定制给机构。


 

可是很快万科就开始调整战略,不仅在自有被搭配的土地上做,对外甚至开始“轻资产”输出去主动扩张!他们是怎么想明白的?其实只要看万科在去年那么风雨飘摇的状态下还顶着压力干的两件大事就知道了:从黑石手里买下印力商业,成了商业地产基金万丈资本!万科的资管能力究竟如何暂且不论,万科的资管架构已经搭建完成,从投资到产品打造到持有运营再到退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闭环!血脉既通,剩下的就是只待时日了。

 

万科大概可以代表从资产端出发的新物种进化路径,同时出发的还有两路人马,一路是从资本端出发,另一路则是从运营端出发。

 


资本端出发的一个代表案例是光大安石,他们是最早看好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方向的机构之一,但不像其他机构更愿意采取“傍大款”的方式介入,他们很早就做好了自建资管团队的准备,用了很长的时间认真培养了自己的商业品牌“大融城”。在去年光大安石完成了里程碑式的两件大事,一是成功将资管业务并入上市公司嘉宝集团,二是成功发行类REITS产品实现重庆大融城项目的安全退出。至此,光大安石成功的实现了从PREREITSREITS的完美衔接,加上掌握上市公司平台丰富的融资工具,光大安石已经堪比凯德置地的商业模型,从私募到证券化再到公开市场,资金流向清晰,资产退出通道完整。


 

运营端有没有独立的优秀资产管理公司?这个问题我经常会被问到,起初我一度以为国内的商业运营顾问公司有希望从乙方出发去实现这样的进化,后来发现这样的角色转换对于很多这样的顾问公司来说异常的艰难。虽然其中有一些优秀的顾问公司开始与基金结合,做了一些类资管的业务,但大多还只能算是试水行为,尚不成气候。倒是另外有一类在这两年迅速崛起,就是所谓“轻资产”创业公司。以魔方公寓为例,这家获得华平重度股权投资的集中式长租公寓管理公司,不仅在资本的助力下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就在今年年初也同时完成了两件大事:成功发行国内首单公寓租约证券化产品,同时还宣布与中航信托共同成立投资基金蓝山资产。是不是又是完成了一次补缺,又是一个完美的资管闭环?


 

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商业地产最重要的三个参与端口里最优秀的那拨人正在用他们的行动来表达他们的选择,不同的出发点,最终却是殊途同归!这已经开始变成一个唯一的答案,唯一破解死局的答案。万达、金茂、新城、华贸正在这个方向上前进,高和资本、中融信托、中信资本正在这个方向上前进,优客工场、新派公寓正在准备自己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很快也会汇入到这个主流之中!不久的未来,商业地产领域将会由“自然选择”来解答这个“数学问题”,不懂资管语言的化石派出局,打通资管血脉的新物种们胜出!

 

这不是《未来简史》的预言,也不是《场景革命》的推演,这就是当下正在进行的现实,当你还在疑惑,别人早已一日千里!你还能拿什么去血战?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