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社会——测绘未来”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在西安当代美术馆举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陕文投集团”可以订阅哦!
了解文化产业,从陕文投开始


摘要




2016年7月2日,“山水社会——测绘未来”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西安站在西安当代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包括何海霞、谢时臣、陈伯冲、胡项城、高士强、李梅里(韩国)、马岩松、倪卫华、王南溟、王久良、杨泳梁、袁顺、阳江组(郑国谷、陈载言、孙庆麟)艺术家在内的29组作品,通过水墨、影像、摄影、装置、多媒体等多样艺术形式展示了我们过去的“桃源历史之境”、“蜕变现实之境”、“山水社会未来之境”。

开幕当天,座谈会在西安当代美术馆咖啡厅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当代艺术的批判性、山水精神、艺术功能、话语权以及中西艺术的学理差异等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山水社会——测绘未来”

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座谈会现场



王纯杰宝龙美术馆馆长、山水社会策展人):

我们这个展览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的是传统艺术与理想家园。这部分展现了谢时臣与何海霞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两张作品是喜玛拉雅美术馆投资方证大集团的收藏。我们这个展览就是从何海霞关于陶渊明《桃花源记》那首诗展开的;

第二部分展现的是自然环境、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发展中人的问题;第三部分是从建筑的角度对未来人类生活的一些对话与思考。

最后一部分是小朋友的作品,他们是我们未来的主人公,他们对自己未来家园的创作,还有对他们的一些访谈。

展览就是由这四部分整体再现了对人类家园的思考。陕西文化最打动我的是对土地的深情,对家园的亲情,所以,在这里也希望能与西安的艺术家进行充分的交流。


李龙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

艺术它并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但是它至少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一个现状,在山水社会的展览中,大家也会发现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社会问题、,生态甚至整个发展策略上的问题。

参展艺术家他们对于山水本身的理解,以及现当代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解。去年5月份这个展览在威尼斯开幕论坛中,当时邀请了五位重要嘉宾,包括巴黎一个美术馆馆长以及清华大学汪晖教授。

当时通过这个论坛,我们可以说得出一个结论:尽管有些艺术家他们对于山水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不是那么了解,但是这不重要,我们更想表达的是对“山水精神”的态度,而不仅仅是一个画风,或者一个艺术门类。之前在重庆美术馆,。

我想说明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批判性的展览,而是让我们能够重新思考,重新解释现在的现状,艺术家也是通过自己的方式,用艺术的角度来表达希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不是想要有意去制造一个社会运动或者怎么样。我在西安这边发现,观众们还是能够从一个更广泛,更大的视角上理解整个展览内容。



陈载言山水社会参展艺术家):

西安是一个能够承载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地方。

作为传统的“山水画”注重表达厚重的文化内涵。我前段时间跟朋友在探讨艺术家身份的问题。我觉得一个艺术家不要把自己限制在“艺术家”、“文人”等等范畴内,更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传统”还是“当代”艺术的框架里,需要解放我们的身份,放下束缚对现在从事关于山水主题的创作是有帮助的。

“山水”在中国一直以来最主要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古人讲“道法自然”,表达的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其实就是你个人跟山水的关系问题。如果你能与山水保持和谐,那么,山水与你个人的身份就是相通的,山就是你,水就是你。所以说,“山水”精神在传统文化里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今天这样一个告诉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能将自己从传统文人的退隐山水中解放视角,似乎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山水社会,也就会有不同的思考。


袁顺山水社会参展艺术家

山水寄托了中国的人文精神,长期以来它已经深化在我们每个人的思想、精神面貌中。

但是,这是我们古人的创造。

今天,应该不断地延伸和发展。“山水”如何成为城市发展的理念,如何将传统与当下有效地衔接起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它不仅仅是艺术的美学问题、门类问题,而是需要跨界讨论的问题。

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对于传统与当代不应该对立而是应该相互碰撞、衔接。


 


胡武功陕西摄影家协会主席

这个展览还是挺震撼的。

让我感觉现代的展览跟传统艺术没有关系,尤其影像、视频这部分作品是对传统艺术的颠覆。这是一个好事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观念、一代人有一代人对现实自己的看法,艺术家就应该是真诚的,艺术家就是应该敏锐地表现社会现实对你产生的感受。

同时,我们看了这些作品以后,还是唤起了我们的一种感觉。

唤起我们的一些记忆,比如对传统的敬畏!对山水、自然的敬畏!警示我们不要一味地破坏自然,不要无限放大人类的贪欲。不要妄自尊大,对我们的自然、祖先、传统文化应该保持敬畏。

李梅利的作品很有意思,用很多种语言同时说一首诗的内容,但是这些语言一起说出来的时候,就像我们当下的状态,每个人都声嘶力竭地自言自语,一个嘈杂了乱哄哄的环境。

 


王檬檬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主任):

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非常特有的、独有的方式,它的特殊之处并不是在于我们中国人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去描绘山水或者把它称作风景,中国的山水和西方风景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精神指向上的差异。

中国的山水有文化精神归宿非常明确的一个特征,中国的山水是文人的一种精神情怀,甚至是可以退守的精神家园。

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失去了以往在中国传统山水情境,如果要强行把自己代入到这样一种情境里面去,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而且是非常虚假的一种情怀。

但是,我也不同意对现实的直白地描述这类做法,这实际上是对西方风景画的一个简单附属,艺术家在面对今天如此复杂多意相互混杂的现状,比如环境问题、人口过剩问题、城市过度膨胀问题,全球化背景下身份迷失问题,它对于中国或者说是对于西安这样一些艺术家来说,它和我们以前对于山水寄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薛养贤中国书法家协理事、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尽管我个人是做书法的,但是也非常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

因为有时候我感觉,使用传统艺术形式在表达某些现在的感受还是不能更加充分。这个展览体现了当代艺术家对某些社会现实的批判,还可以做的更大胆一些,因为我们总是从善意的角度,关心的是人类的终极意义问题,希望这个社会越来越好。当然这个展览在比较保守的西安能够举办非常有意义,也希望之后有更多这样的展览来到西安。

另外,近些年,我个人比较关注当代设计、建筑的发展,尤其感觉“极简”风格已经成为世界流行风格,从艺术本体来说,我觉得这不简单是我个人喜好,应该是代表着整个一代人的心理需求,就是对安静、安宁的向往,尽管它体现在设计里,但是与传统山水的宁静有着同样的作用。这是否就是活着的传统。

 

张辉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我是西安理工艺术学院的,我昨天看了咱们展览的要义,以及座谈会的目的是探求未来生活方式,我想最重要的不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当下,当然也应该着眼未来来考虑当下,作为我们来说的话,一个综合类大学高校引进的摄影专业,我们也在当年前尝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系,来构建当下的摄影语言,用自我传统的艺术方式来进行,也是一种批判性的,这种批判性思考的方式来考虑自我生存的方式和个人体验的一个价值,所以我们曾经也都做过,包括比如“八水绕长安”、“关中八景”等等一些和西安当下,和本地息息相关的,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但是用当代和现实的考量来思考的话题,也希望我们有机会能够和大家共同分享我们学校的一些作品,能在西安,前面几个老师也都讲过,也都有这种情节,这种长安情节,这种山水文人的情节。

刚才胡老师也讲到艺术到底有什么用?

对当下的文人,对当下的艺术家,用这种孱弱的声音只能说两句话而已,真的改变不了生活,我也挺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共同的通过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想办法能够用中国的山水精神和当下的视觉来改变一些生活,如果大家都能改变一些生活的话,也许当下能够好一些,我就说这些。

 

周红艺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山水画家

这个展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它把传统山水画和影像装置等当代艺术的形式放在一起展览给我一种崭新的感受,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感觉策展人通过展览是想在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进行衔接。我在从事山水画创作的时候,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是,也许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大的社会状态,也许只能在心里寻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传统我们可以从内心来衔接。我对中国“山水精神”的理解是,我们不仅要建设适合人的生存空间——安身、还要和谐地安顿我们的心灵——安心。

展览中阳江组《松园——今日猛于虎》这件作品冰冻了“山水”,让我想到我们唐代著名山水画家王维,王维爱画雪景。还让我想到了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想到他作品中表现的“冷”。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我用“冷”“热”“温”来理解。从王维到北宋荒寒之境再到元人江湖之远,都在追求高冷、仙气,这是一种出世逃离。

但是从顾恺之时代山林逃离的精神向陶渊明、谢灵运田园精神的转变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转折。从逃离的、冰冷的出世到“温”和的入世。这种入世不是富丽堂皇、热衷名利的入世,而是一种温和的入世。陶渊明追求的是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不是趋炎附势、蝇营狗苟。

 

 

白夜艺术家):

在西安,这样一个二线城市做当代艺术交流确实比较少,但不代表西安当代艺术的觉醒差。

“山水”是一个非常具有传统色彩的哲学主题,但是展览还是以一种非常当代的方式呈现,很有意思,我也在想西安传统艺术家会怎样看待这个展览。听到周老师说在今天的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保持传统的“温和”心境享受今天便捷的交通去山里享受生活,通过这种方式与古人相通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值得探讨。

再有一点,回应李馆长的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主义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当然有“主义”,这是一个与人有关的问题,谁的山水?

是自我的山水,还是什么山水?

没有主义的话,探讨任何问题的意义又是什么?

所以,我认为,我们山水应该提出自己的主义。

 

杨晨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摄影专业讲师

在这个展览中,我不太会被个人的山水直接吸引,并且沉浸在那个画下,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小就在说“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山水可能是个乌托邦,乌托邦是不存在的东西,当我们面对今天实际现状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有路可退,我觉得这个时代更提倡艺术家作为抵抗性群体的精神。我觉得在今天这种社会化改造的状况下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家园中,我们只剩下残山剩水。

有一个关于乌托邦的著作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描写了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中,人的“人”性被机械剥夺殆尽,处于“幸福”状态的人们以几种种姓产生于工业化的育婴房,接受种种安于现状的教育,热爱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未来生活。

这件作品和杨泳梁《人造仙境》讲的是一个问题。今天的全球化,其实还是建立在以西方整体精神为核心的中心辐射的框架里。


 

苏晟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摄影专业讲师):

山水社会这个展览很有意思,看到展览的三个部分也让我联想到摄影中“借用”、“引用”的形式,今天,我们当代的摄影师要用摄影的方式发现社会问题,用影像呈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山水画中再现的是艺术家在山中行旅的一种方式,今天设计师能不能把自己用一种苦行僧的方式去感受今天的社会,然后创造今天的山水社会?

 

田栎弓空间负责人):

刚才胡老师讲到艺术功能的微弱,我想说,艺术家是否只有一种方式来介入公共生活?难道只能有艺术的方式?

是否可以给这个社会制造一点温暖?

今天,艺术家的身份是否可以更多元一些,放下艺术家的神圣性,还原艺术家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性,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人,而一个人能对这个社会做的事情可能远比创作艺术作品本身更丰富。

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家的价值观是否能同一,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胡晶西安当代美术馆副馆长):

《圣经》第11章中讲到一个关于“巴别塔”的故事,说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尽管这个故事试图在为世上出现的不同语言、种族提供解释,但是,这种情形仍旧出现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

在今天,即使我们在讲着同一种语言,但是,“误解”仍旧无法避免,更不用说不同语言在交流时产生的隔阂。

中国自古有“言不达意”,语言学也在探讨“能指”的“绵延”,都是在说真正的交流问题。交流在今天,已经不是语言的问题,不是语言种类的问题,可能还牵涉到哲学价值观的问题。

在今天,不只是当代艺术与公众之间缺少真正的交流、甚至在艺术范围内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也缺少“沟通”,当然,这种交流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

中国传统与当代艺术真的是断裂的吗?

其实,我们在当代艺术的西方祖师杜尚那里似乎能够得到东西方哲学的碰撞与交融。

当我们还在探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与基督教、身体与心灵的时候,依然还是一种二元论的讨论模式,如何做到真正的多元?

东方传统在今天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这的确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