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电人情怀】郑万松:一支团结拼搏充满凝聚力的团队——浅论23站职工的列电情怀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郑万松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汇集在一起,从事电力事业的一项特殊任务——列车发电站发电。一干就是三十年多年过去了。作为这群人的载体——列车发电站,早已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物换星移,五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对列车电站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温暖情怀倍感留恋,倍感光阴之可贵。人们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如QQ、微信、语音、视频等,相互诉说衷肠,回忆往事津津乐道。


这在别的群体中,怕是不多见。是什么原因产生这样的一种现象?

笔者认为:



  

一、特殊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列车发电站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电力供应相当落后,明显阻碍建设的发展步伐,为解燃眉之急,借鉴外国经验,采用机动灵活的小型列车发电站,哪里需要就开往哪里,解决先期电力供应。


先后从美国、英国、苏联、捷克、加拿大等国引进了一台又一台的列车发电设备(包括船舶电站设备),装机容量不一,但功能是一样的。



二、一支充满凝聚力的团结拼搏、爱岗敬业团队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1.随着列车电站数量的快速增加,技术人才数量也随之增加,成立较早的列车电站,担负着培训新技工的任务。师带徒,使优良作风,教技术,然后成建制分出去接新机。


再后来,机组大小修、抢修、各站互相支援,分站和大小修,把站际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广泛地建立起来了,使技术经验互帮互学,感情互动,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第23列车电站就是一个典范,由第6列车电站成建制接新机成立第34列车电站,由34站人员同原23站人员组成新的23站。

期间,赴武汉列车基地休整并参加第1列车电站大修,赴宝鸡基地大修。





2.特殊的工作环境,造就过硬的工作团队

列车电站作为电力的先锋队,不言而喻,以军事化的姿态,服从调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就是有快速效应能力,而所到之处,地理环境极差且具临时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经常有的职工出现水土不服,住的是临时板房,甚至是茅草房、养马房。为了执行上级调令,条件再差也得自己克服。


五十年代的师徒关系是真诚的尊师爱徒。师傅伟技术的优良作风是毫不保留,徒弟很听师傅的话。有时徒弟做错,别人批评不接受,师傅一开口,徒弟就虚心接受。兄弟电站来人协助大小修,大家当作很好的学习机会,虚心向他们请教。站际人员交流,这种好作风迅速发扬光大。

 

五六十年代,电站义务劳动形成良好风气。这种义务劳动,有效地解决了电站检修人员紧缺的问题。大家不计报酬,不计加班换休,自觉性都很高,就知道“傻乎乎”地干,为啥?为了列电团队,为了集体荣誉,每当完成一项重要的检修任务,人人心里充满成就感!

就因为这些频繁的义务劳动,练就了一支一支多能的职工队伍。懂运行操作,会检修,有的还掌握了机床、电气焊技术。这是与固定电厂人员的明显区别。

 

列电人到处流动,善于吸取各地人文习俗,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职工队伍来自五湖四海,也就自然地形成了互相学习的环境。

善于在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中吸取营养,列电人个个都是老江湖,所到之处,其言行举止,表现出特有的气质,走在街上,与众不同,人们都用敬慕的眼神迎送你。





3.列电人的思想,紧跟时代步伐,,。


,争上游,,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比学赶帮超,技术比武,一专多能,锻炼出一批又一批生产技术能手,人人以学好技术为荣,为列电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关于学习英雄劳动模范的先进思想的事迹、雷锋精神、铁人王进喜的事迹,深深地影响列电一代人。


34站的职工,在黑龙江大庆油田参加会战,有机会数次傍晚步行一个多小时,亲自聆听铁人王进喜的报告,深受教育启发。铁人的行为,激励着列电人的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石油会战,时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列电人冒着零下34度的严寒,在营养极端不良的情况下,坚持正常生产。多数职工身体浮肿,仍然坚持8小时站立值班,病了也不休息,因为再也没人替班了,真是洪荒之力用完了。





4.列电职工队伍文化水平并不高

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电站的宝贵人才。他们很受大家尊敬,人们在他们那里学到知识,学到好作风好品德。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不忘滴水之恩!





5.列电的领导很接地气,同各工段长一起,忙于抓根本:创造一支充满凝聚力的团结拼搏、爱岗敬业的团队。

队伍的稳定和优良作风的形成,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检修时,亲临现场,职工家属来站探亲,亲自到宿舍探望,新人结婚,为他们举办俭朴的婚礼,职工生病住院,到医院慰问。有这样的领导,职工不想好好干都难。





6.列电团队,自始至终在思想哺育下成长

读的书,听的话,做的好战士,热爱,,,在人们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特殊的历史条件,诞生列车发电站;

特殊的工作环境,打造出过硬的工作团队;

作风过硬的工作团队,职工充满凝聚力,从而对这个团队产生深厚情怀。

历年生产发电、调迁安装,每次都是提前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受到上级的表彰。


  

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无数次飞跃,使其越来越成熟


长期在这样一支团队中工作、生活,人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职工的列电情怀,其核心是23站的团队精神。意识形态的东西,具有连续性。三十年的23站团队精神,团结拼搏,爱岗敬业,这不正是现在的企业所倡导的团队理念吗?计划经济时代的好作风、好传统、仍然适用于市场经济时代。

回忆往事,人们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在传承历史的优良传统,是正能量!


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这是改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尽管各人的价值取向略有差异,但作为一支长期磨练出来的列电团队,好作风和个人技能,一直传承至今。

当列车电站完成历史使命,人们陆续奔赴新的岗位时,很快就成为新岗位的骨干,有的成为新企业的专职工程师,高级技师,不少人很快成为一名称职的管理干部。


实践证明,列电团队,不是一只“友谊的小船,说翻说翻”,而是经得起社会实践考验的一支高素质的团队。

列电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五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又从五湖四海,聚首QQ、微信聊天,回味悠长。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列电23站团队的奋斗史,就是所有列车电站、船舶电站的奋斗史。

谨以此文怀念列电全体职工,逝者安息,在世者幸福安康!

2016.12于重庆涪陵



  
郑万松夫妇

郑万松,男,1958年参加工作,在第6、3423列车电站,从事汽机专业。19725月,调往02单位816厂。现为核工业总公司建峰化工集团公司退休职工。



长按二维码后点击 识别图中二维码

小编邮箱:liedian2016@163.com

列电人周日刊:ldrzrk@163.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