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书评 | 与全世界做生意的艺术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关注经略【微信ID:jingluewangkan】

和我们一起:想象下一个五百年

转载请注明:经略


与全世界做生意的艺术

——对贸易全球化的浪漫化解读

郑渝川 | 文


《与全世界做生意》是央视9套记录频道推出的专题纪录片。栏目组此前的代表作品是《大国崛起》和《公司的力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既包括了《与全世界做生意》纪录片的脚本内容,还收入了创作团队给出的一些背景说明和感悟。



《与全世界做生意》整部纪录片及同名图书,记录了正在发生的中国与海外之间的商业故事,涉及中国与美国、意大利、日本、印度、蒙古国、缅甸、卡塔尔、印度、肯尼亚、埃塞俄比亚、阿根廷等国家,涉及物流、制造业、电子商务等不同行业领域,人物、故事场景也分别涉及中国不同地区以及海外不同国家,把一个个鲜活的商业故事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部纪录片及同名图书的意义首先在于,为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给出了最为清晰的说明。无论是到非洲埃塞俄比亚设厂的“中国女鞋教父”张华荣,还是到美国投资草场而大获成功的“草王”张仁武,以及通过阿里巴巴B2B平台从事外贸的企业老板,微信、华为等在境外竭力扩张的中国企业巨头,乃至千千万万的其他中国企业家、创业家、个体商户、网店店主,都清楚的诠释出最为纯粹的商业精神。这些人展现出了规则感、敏于创新的意识、互动交流的自觉性、协作配合的积极性、寻求共同利益实现共赢而愿意作出部分妥协的理念——如果说这些特征,也正是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企业家、创业家阶层所共同反映出的企业家精神、商业精神,那么,中国商人和企业家更为可贵的,就是在复杂化的世界对于其他文明和价值信念抱以尊重,具有更强的包容意识。



7集《与全世界做生意》呈现出的中国海外商业故事,也具有较好的层次感。第一集“与世界的距离”介绍了张华荣的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设厂的发展情况,,中国模特刘雯纵横纽约时尚圈等故事,主要展现了中国商人、商业与海外建立联系的多元化。


而在第二集“去远方”中,“草王”张仁武的故事就多了一些波澜,在印度孟买经营客栈的中国商人李海彬的叙述更加表明了海外生意的复杂性、风险不确定化。


到了第三集“买卖不死”,首先给出了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所牵引的中国中原内陆、新疆地区与中亚诸国的密切贸易联系,这其中涉及的人和商业故事更加平民化、底层化,可以让观众(读者)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贸易促进文明交流,为边疆地区不同国家的民众创造生活福祉的作用。第四集“时间就是金钱”则先是触及21世纪的中国人与意大利人等欧洲国家民众对于财富、时间的不同理解,然后借助重庆市构建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故事,透过“渝新欧”关联的基层员工的口,道出了栏目组想要阐述的观点,“其实就像是过隧道一样,周围都是漆黑黑的,但是,在隧道的尽头也许有阳光在等着你,一定有阳光在等着你。”纪录片第五至七集也引入了不同的子主题,使得中国海外商业故事的脉络的展现更加宏大。



如果单就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跟我们所看到的这本同名图书进行对照,后者无疑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正如本文之前就已经提到的那样,这部纪录片和同名图书,展现了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尤其是冒险、责任心、规则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聚合。对于在全国、全球经济一体化联系所了解不深的读者来说,这样一部纪录片或同名图书,还可以起到开阔眼界的作用,你会知道,在你放假追剧的时候,在你春节忙着耕耘牌桌的时候,这个世界无论哪个角落,都有我们的同胞,用最为顽强坚韧的意志和精神,渗入了几乎方方面面的生意,无时无刻不在勤勉工作——正是有了他们(她们)的努力,才让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具备了可能,为中国社会贡献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才让中国的公共财政可以连年获得增收,维系着社会保险保障体系,以财政补贴方式让公共交通和水电气维持着低价。


仍需指出的是,《与全世界做生意》纪录片与同名图书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本文开篇就曾提到,这部纪录片制作方此前出品过《公司的力量》和《大国崛起》。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也曾改编为同名图书,笔者在2011年年初应邀为《南都周刊》评选“失望之书”,就将《公司的力量》列入,并在评语中写道:



“仍以《公司的力量》为例,著者(实为‘编著者’)所犯的最幼稚的错误,就是混乱不堪的主题逻辑。


为了突出说明‘公司的力量’,编著者广泛收集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国内学者和企业家的观点看法,并大致按照近现代历史(公司发展史)分阶段罗列在各章节,似乎很有说服力。问题是,如果将受访者的话列在一起,就会发现几种根本不能混为一谈的理解:对社会进步、使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关键力量的回答,有说是‘科学技术’的,有说是‘企业家’的,还有说是‘市场规则’的,当然最多的答案则是‘公司’。


……《公司的力量》用寻章摘句的方式,搭建出一套混杂、混乱、玄之又玄的市场经济观——在我看来,编著者倒不如分别用‘神器’、‘神父’、‘祭祀仪式’、‘教堂’来指代上述四方面概念,《公司的力量》的书名,也完全可以改名叫做《上帝的力量》。


主题逻辑已经混乱,“命题作文”的内容也好不到哪里去。编著者“摇晃式”强调公司等四个概念的‘力量’,削足适履,在著述内容中刻意选择了有利于论证各章节观点的史实和学术成果。譬如,书中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公司法转型时期的叙述,将完成这种转型的推动力主要界定为几个寡头企业家反哺社会的意识……又如,‘现代公司治理’一节,无视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美国的企业形态差异,将公众公司的治理优点夸耀到极致,向读者暗示家族企业的落伍,有违客观与公允。再如,用十多年乃至更早的日本企业调研数据和研究观点,来评价当前的日本企业类型、企业文化、雇佣制度。”


同样的制片方,不同的主题,但《与全世界做生意》纪录片与同名图书,不仅犯了制作《公司的力量》的老毛病,如结构散乱和故事、主题的逻辑混乱,而且还用简单化、浪漫化的方式来描绘经济和贸易全球化。



为什么这么说?举一个例子,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佛蒙特州明德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欧爱玲(Ellen Oxfeld)所著的《血汗和麻将:一个海外华人社区的家庭与企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讲述了来自中国广东、福建的客家人群体,从1880年代起在印度加尔各答经商发展的坎坷经历。欧爱玲的著作照样刻画了中国客家人的企业家精神,却更加注意着墨于海外中国人(华人)群体在陌生环境甚至充满敌意和抵触环境中的艰难适应,以及应激调整情况。套用的话,在海外做生意,跟海外做生意,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在很多海外环境中,对于当地人来说,中国人不仅是不同种族的群体,而且是彻头彻尾的异教徒、无神论者,后者的融合适应难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些艰难,在《与全世界做生意》中都没有反映。纪录片中到海外经商或是发展海外生意的中国人,并非那种在海外生活了很长时间,族群、社区融入了当地社会的群体,接触、适应时间不过短短十几年甚至几年。难道说他们就没有遭遇过难堪、压力、排斥甚至更为极端的抵制和打击?那为什么近年来,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蒙古国以及非洲一些国家都经常曝出针对海外中国人、华人经商群体的极端化、民粹化的抵制,甚至演变为某种形式上的排外暴力?把艰难和坎坷写入海外中国人的履历,不会磨灭他们的光彩,不会有损于他们的形象,更能够清楚的反映在面临深层次矛盾和转型压力的全球化时代,海外中国商人的存在发展状态和心声,更有助于国内观众对于全球化复杂性形成确切的理解。


刚刚出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对于既有的全球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敌意。英国退欧,还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所发生的反全球化思潮与行动,也都表明现有的全球化贸易、金融乃至文化联系方式,存在断裂的风险。马云作为中国商人的代表,之前在达沃斯也表示,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为了更好的推动全球团结和更为持续的全球化,应当优化全球化。——但这些那些的趋势,我们在《与全世界做生意》中根本看不到,如果你对这部纪录片或同名图书所描绘的内容深信不疑,就会误认为,现有的全球化已经创造了普惠价值,就必然误判局势,、社会组织领导人、公众代表对全球化弊端的批评,看成是疯子说傻话,将那些急切希望全球化模式得到改革优化的愿望,。



INTRODUCE

所评图书

书名:《与全世界做生意》

作者:《与全世界做生意》栏目组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月


编辑:临照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