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 贵州地域民族绘画的当代滋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千面系列·花儿朵朵》耿翊 140X18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山峦重叠,河流纵横。古往今来,多彩风流。独特的地理历史铸就了贵州多元共存的人文景观,同时也赋予贵州美术与众不同的艺术品格。


  从苗族服饰、侗族大歌、布依族蜡染、水族象形文字,到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图腾禁忌、人生礼仪、岁时节庆、建筑民居、神话传说等,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上的一切,为贵州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营养与艺术灵感,成为贵州美术作品丰厚扎实的底色。


  新中国成立后,有宋吟可、刘知白、方小石等一批关注地域民族题材的中国画、油画、版画艺术家,在全国画坛崭露头角,奠定基础。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思潮,令贵州地域民族题材绘画获得了空前繁荣,成就了中国美术史上惊鸿一瞥的“高原神话”“贵州现象”。而后,贵州画坛又逐渐归于平静,蓄势待发。


  艺术发展乃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发展中的情境产物,贵州美术亦是如此。从一脉涓涓细流成长为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因为艺术家们始终根植故土、直面生活,对艺术孜孜以求。



从丰厚的民族土壤中找灵感


  3月17日,“艺态”——走进画家工作室/场景式艺术特展在贵阳孔学堂开展。12位活跃在贵州乃至全国的本土艺术家,在带来百余幅精美画作的同时,现场分享创作与工作室的故事,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独特的艺术盛宴。


  现场,记者见到了20世纪80年代“贵州现象”的几位主要艺术家——蒲国昌、董克俊、王建山、曹琼德。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岁月早已染白双鬓,但艺术家们再忆当年的情形,仍激情澎湃。


  “那是观念的必然。”在蒲国昌眼里,那个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整个中国美术界既空前活跃又困惑迷茫。“引进了很多东西,但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立足本土。在贵州,我很明确要立足于这个土地进行创造。贵州美术之所以能够在当时引起全国性关注,是因为我们坚持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理念。”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考察,“贵州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这种现象的产生基于国内的文艺政策的调整和对外开放背景下国际文化的涌入。在此情境下,中西文化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交流和碰撞,由此产生的世界性“文化语境”,成为“新时期”文艺的重大拐点。


  民俗文化学者、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顾朴光在《贵州地域民族题材绘画的概述》中这样写道:所谓“贵州现象”,指20世纪80年代一群贵州美术家于北京举办的一系列品类、材质、风格各异,但都充满强烈主体意识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个展或联展,在中国美术界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波。


  作为“贵州现象”的主角的贵州艺术家群体,在漫长的创作岁月中,他们或积蓄力量以求浴火重生,或在保证生计的同时不断向前探索。他们并非都出生于专业院校,反倒是有不少人自学成才。他们在贵州的山山水水中寻找灵感,从生活在其间的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得到启发,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少了一些思想束缚,使得艺术天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岜沙・禾架》曹琼德100x97cm 油彩・拓印・手绘 1989年


  “应该说,那一时期的贵州美术,让世人看到了能够与西方艺术对话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其不同于中原地区优雅、中庸的传统艺术,以原始、雄强、张扬的个性赢得了满堂喝彩。”省美协主席谌宏微说。


  伴随着“贵州现象”的起落,贵州丰厚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开始被世界关注。谌宏微认为,一个鲜明的例证是,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主要的艺术家都来过贵州采风。但诞于计划经济末期的“贵州现象”,有着纯粹、无杂质的精神情怀,也终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它的后续效应,就是为今天贵州美术的发展立起了一根标杆。


政府搭台 创造内外环境


  担任美协主席后的谌宏微一直很忙。与10年前相比,省美协的年度特辑从10年一本,到如今的一年一本,保质不减量。“过去一年两三个活动便觉得充实、热闹,现在只要想做的活动,都有办法做成。”这是谌宏微在省美协工作十几年的真实体会。



  经历了80年代的群体热潮,到90年代末的市场性回归,走进新千年第一个10年后的贵州美术,在以反映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美术为主导的多元化“文化格局”下,秣马厉兵,蓄势待发。


  2014年4月,由中国文联、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国美协、贵州省文联等共同主办的“2014·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启动仪式暨“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既是第一次从美术的视角,把对贵州的宣传推向全国高端平台;又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的高度,把贵州美术推向全国美术的最高殿堂,展示贵州艺术家的风采。


  2015年,贵州艺术家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展事中,取得历年最好成绩。其中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上,贵州国画家作品入选30件,9件获优秀奖,是全国中国画单项展贵州历史最好成绩;在“第21届全国版画展”上,贵州版画家作品入选20件,2件获提名全国美展奖,3件获优秀奖,是历届版画单项展贵州历史最好成绩;在“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上,贵州画家作品入选4件,3件获优秀奖,是俗称“小国展”的历届全国青年美展贵州历史最好成绩。



  2016年4月27日,多彩贵州大型书画“双百”创作工程作品征集活动正式启动,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体现时代精神、展示贵州特色大型美术、书法作品各100件。这是贵州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精品文化艺术工程,贵州美术无疑是最大受益者之一。通过实施“双百”工程,贵州美术家的创作母题再一次被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刷新;艺术视野再一次被创作无愧于伟大民族、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创造时代文艺高峰的宏大叙事情结所引领。


  同年10月,中国美协联合贵州省文联、贵州省宣传部主办“同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谌宏微认为,一次又一次的与中国美协牵手合作举办全国性大展,既为贵州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增加了正能量,又为贵州艺术家今后参与全国美术界的活动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而除了依托高端平台的全国性大展,散落在日常节拍中的官方或民间艺术交流活动,更是层出不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百年知白——刘知白艺术展”,在山东烟台举办“山高水长——杨长槐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展”,在重庆举办“高度——贵州七老艺术作品展”,远赴加拿大进行“生态与人文——中国贵州·加拿大本拿比美术作品联展及艺术交流活动”等,一个个活动此起彼伏,成为2016年贵州美术界的一大盛景。


《鸡》蒲国昌120X120cm 水墨 2017年

 

     2016年10月,贵州青年画家陈顺林意外荣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以表彰他在新水墨领域做出的贡献。在过去一年里,陈顺林试图筹备与组织“贵州新美术现象”,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努力推荐优秀的贵州青年艺术家,作品既有呈现贵州独特少数民族风情、乡土文化等方面内容,也有与国际前沿绘画相媲美的现代气息浓郁的展示。


  民族美术是中国独有的美术现象,而依托中国美协资源,“走出去、请进来”,用艺术这种无国界的形式,对内凝聚“贵州力量”,对外展示“贵州形象”,用国际视野推进民族文化发展。


市场冲击下的艺术秉承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灵魂狂欢,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艺术作品“转换身份”,以商品的角色介入到市场的运作中。当年“贵州现象”的代表人物蒲国昌经历了自己艺术的灰梦,“这个社会怎么发展成这个样子,将来又会怎么发展呢?”于是,这一时期画家的作品里,几乎只有黑白两种颜色。



  10年、20年、30年,其间,贵州艺术家们努力适应市场。另一方面,艺术市场也逐渐对贵州的艺术作品,由不熟悉到熟悉再到更加认可。


  显然,整个社会的氛围确实不一样了。在贵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曹琼德看来,今天的社会已形成多元平面,不管是哪一种倾向的东西拿到今天,都不可能吸引所有人的眼球。像80年代那样,所有人都非常关注所有的文化现象,所有人的目光都能集中在某一件事上面,如今,这样的情况不太可能再出现。


  然而,就个人来说,依旧有值得努力的方向。


  “书画乃寂寞之道。像刘知白、方小石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不为市场所左右,用积累了一辈子的功力,在晚年真正达到艺术的高峰。”从艺术史的角度,顾朴光教授期望时下的年轻艺术家们能够秉承艺术的工匠精神,加强艺术修养,在贵州丰厚的民族文化中不断积淀、开拓进取,以成大器。


《陈争人物之二》陈争 60X180CM 纸本 2016年


  所幸,贵州并不缺乏这样的艺术家。贵州画院院长陈争画高坡20余年,被他纳入作品的高坡人物有1000多名,几乎占高坡乡人口的一半。20多年过去,高坡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早已发生改变,但陈争却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坚守着自己的采风与创作,并通过对笔墨的各种尝试、实验,用独特的语言记录这里的点滴变化。他的《高坡人物》系列,为时代与乡土留下了研究的样本。


  青年画家石金玲说:“我想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只要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就要做到这一点。该怎么画就怎么画。”


《喇叭朝天吹》董克俊 150x150cm布面丙烯涂鸦 2010年


  贵阳城市零件当代艺术工作室发起人董重说:“艺术家也要生活,想去迎合一下市场也没有问题,毕竟只靠画画还是比较艰难的。但是中国的职业艺术家,其实很多人的条件要比外国的艺术家好。”


  印证这种说法的是“雅昌”贵州站站长杨筑川。她认为,从现阶段来看,许多贵州艺术家在走向全国平台后,也从学术和市场两方面取得了成功,比如熊红钢、王华祥、任小林等。不同的艺术家对待创作有不同选择,贵州艺术家们大多在院校担任教师或是在画院等机构任职,对于市场心态比较平和,更愿意遵循自己对艺术的理念和探索,而非跟随市场导向。


(本文刊于贵州日报3月24日9版)



微美编:曹   雯

编 审:陆青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