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上海理工大学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上理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防特色高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国家工业化发展要求,原沪江大学和原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在原德文医工学堂校址)改建为两所新型工科学校;其后,两所学校分别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1994年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转入上海市管理;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截至2015年9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46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400余人,研究生7200余人,在校留学生1000余人;设有18个学院、2个教学部(系),44个研究院(所),26个研究中心;有54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省部级科研平台23个。[1][2]

  • 中文名

    上海理工大学

  • 英文名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简称

    上理、上理工(USST)

  • 创办时间

    1906年

  • 类别

    公立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沪江大学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会背景的教会大学。

原沪江大学校址鸟瞰

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美南浸信会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校长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博士。

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

1911年,浸会和浸会大学堂合并组建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会大学),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

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1917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州颁发学位。

沪江大学

1921年开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7年分立。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1913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以宣传教义为主,同时兼办社会福利的教育机构。刘湛恩就任校长后,沪东公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为工人区儿童创办幼儿园和中小学,还开办了医院和诊所,免费为周围工人及附近农民施医送药,受到社会的欢迎。

1929年,,英文校名也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

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了沪江商学院,又称城中区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院长为朱博泉。

1938年4月7日,樊正康接任校长。在重庆的沪江与东吴大学的校友曾联合开办法商学院。

,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到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

,沪江大学于1945年10月1日正式复校

1946年2月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

1951年2月,沪江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校务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北校区。[4]

●德文医工学堂

1891年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并且缺医少药,就决定离开海军来上海开设诊所。他先回到德国继续进修医学,提高外科水平,并筹集资金。

德文医工学堂

1893年再次来到上海,就在当时的上海德国教堂附近设立诊所,并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一起发起了“德医公会”。

1899年,"德医公会"营业不振,埃里希·宝隆通过中国实业界和德国公司、企业私人募捐到一笔资金。

当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纳佩派领事馆参赞费舍尔与上海的中国官员上海道扎饬善堂协商。上海道决定把坐落在张家浜新马路(现上海凤阳路)旁的一块地,用于筹办医院。

1900年前后,由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这所医院就是后来武汉同济医院的前身。医院的医师大都是"德医公会"成员。

1906年,院方设立了一个支持医学堂开办的基金会,得到了德国“促进德国与外国思想交流的科佩尔基金会”的协助,筹集到一批医科书刊及新式的外科手术电动器械等物品。

1907年6月医学堂开学前,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在上海不仅号召德国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国洋行向中国商人募捐。同时,费舍尔还要求中国官方的资助和支持,克纳佩利用在中德两国募来的捐款,成立了“为中国人办的德国医学堂基金会”。当时规定,捐款金额较多者可成为医学堂董事会董事。医学堂建立时定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并成立了董事会负责学校的管理。医学堂的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后历经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华东工业部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中专)等校名

1983年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大专)

1993年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合校之后

1996年5月,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

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

2003年7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2008年位于杨浦区的军工路318号原上海海洋大学军工路校区校址移归上海理工大学,建立上海理工大学南校区。[4][5]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理工大学。[1]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止2015年9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2个教学部,设有54个本科专业。[6]

院系专业目录

院系名称

专业名单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7]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展开全部


学科建设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种类;17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13]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光学工程;

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7个):热能工程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系统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等7个;

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系统管理、光学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制冷与低温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印刷出版;[14]

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软件工程、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统计学、新闻传播学

博士后流动站(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15]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含双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各类专家40余人。[2]

专职院士(1人):庄松林[16][17]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陈康民、张忠孝、高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2人):华泽钊、林宗虎;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张忠孝;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庄松林、陈康民、王树林、林宗虎;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5人):许晓鸣、张忠孝、刘平、陈斌、常兆华;

全国优秀教师(4人):黄晨、陈大文、高岩、朱坚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邓红文;

邓红文、窦晓鸣;

上海市领军人才(4人):徐福缘、杨俊和、张华、杨茉(后备);

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6人):刘宝林、宋成利、许键、于安东、董琼(讲座)、 黄影平(讲座)。[18]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区,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精品课程36门。学校师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4篇。,是上海市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试点学校。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热工教学团队[19]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热能与动力工程[21]、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2]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经济管理实验中心[23]、现代出版印刷实验中心[24]、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25]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传热学、建筑环境学、光学信息技术[26]

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区(1个):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7]


合作交流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接受了近80个国家各类留学生1000余人。[2]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截止2013年12月,学校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28]

序号

类别

名称

1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工业过程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

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光学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光学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展开全部


科研成果

学校承担和参与多项“973”、“863”和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2012年学校获各级科技成果8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特种光栅的精确制备及应用技术获高校科技成果发明二等奖。[29][30]2010年-2012年学校获授权专利1000多项。[31]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学校各学院(部)科研到款纵向到款2988万元,横向到款2744万元,合计到款5732万元。[32][2]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创立于1908年,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除军工路主馆外,还有营口路校区、水丰路校区、南汇校区、复兴路校区和军工路南校区5个分馆。截至2010年12月,馆藏中外文期刊合订本81735册,订购现期中文期刊964多种、外文期刊57种、报纸104种;馆藏纸质图书近120万册,电子图书325万种;订购外文电子数据库11个、中文电子数据库15个、视频数据库3个;自建本校硕博论文数据库1个;随书光盘10414种、35782张。文献语种包括中、英、法、德、俄、日。[33]

●学术期刊

《上海理工大学报》报头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是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1979年创刊。学报主要报道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机械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科学、传媒出版科学以及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成果。期刊被CA、AJ、Scopus等数据库收录,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荣获1999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上海市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13年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34]


文化传统



校训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

释义:

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征,讲信修睦,诚信不欺;义,即仁义礼智,遵道秉义,义薄云天,见义敢为;勤,则奋发勤勉,勤学好问,将勤补拙,业精于勤;爱,需大雅博爱,修身自爱,爱人以德,爱国敬业。

图文信息中心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便是继往开来之精髓。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者,当慎思明辨,以思导学,思而创新,思以促变。学如登山,动而益高,学富才高,学无止境,方能至真。古人云:“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乃学业起点,事业基础。追名逐利者,岂能有经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之时。纵暮年伏枥,仍志在千里。是故心平意远,专心致志,高瞻远瞩,定有所作为。[35]


校歌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上海理工大学校歌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著华章

穿越历史承继荣光 五湖四海桃李芬芳

满载世纪强国梦想 你托起华夏朝阳

我们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担起明日天下兴亡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燃起青春炽热的火焰

我们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肩负祖国未来栋梁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祖国荣誉捧起在心间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今日辉煌

海纳百川铸就你神奇想 科教兴国化为你翅膀

世界瞩目乾坤朗朗 我们并肩创美好新希望 希望 希望[36]


校区环境

 

上海理工大学一共有6个校区:军工路校区(本部)、军工路南校区(原上海海洋大学校区)、军工路1100号(申江基础学院校区)、南汇校区(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营口路校区(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复兴路校区(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校本部)共有3个大门:上海杨浦区军工路516号(正门)、军工路470号(海安路)、军工路580号(控江路)。南校区大门位于军工路334号(周家嘴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