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锦惠渠:从去荷岭桥至高丰公路蓝坊段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生活在锦惠渠支渠下——六支三,小时候放牛难免会放到干渠上,那时干渠的水很干净,很多人在那里洗澡。堤上种有桐子树,说是结的果子要榨成桐油,这说法也不知道正确否。说起桐子树,那叶子挺有意思,那时候生疖子的人比较多,我也是一个。摘一叶桐子树嫩叶,在手掌心,啪!啪!啪!拍软见汁,然后贴到疖子上。一段时间后,那疖子上的树叶脉络在脑袋上清晰可见,现在想想,挺可爱的。


放牛的时候想啊,这锦惠渠一路上边那头,一路下边那头,该是个什么样啊。

 

参加工作后也常在锦惠渠上走走,虽然梦想还在,却没有行动。现在想想其实挺后悔的,参加工作有自行车,是可以骑行的,那个时候的水还是比较干净,骑行的心情会比较舒畅。


直到买了辆山地车,这种骑行锦惠渠的的愿望愈加强烈,特别是通过谷歌地图查看到渠的走向,越觉得她很神秘,要赶快行动。


骑行分段进行的,第一段从上湖挂榜山骑至灰埠,这一段有点可惜,没有用相机完整记录行程,只顾骑车;第二段从去荷岭桥那骑到蓝坊桥高丰公路那止;第三段从蓝坊老虎山骑至锦惠渠出水口;第四段从去荷岭桥骑至上湖挂榜山。中间还是缺了一小段从高丰公路蓝坊桥那至老虎山的,这一小段因为堤上耕种了作物不好骑行,所在缺了,找个时间补上。

这次从去荷岭桥上至蓝坊高丰公路那个桥止的行程是在2012年11月3日上午十点始,天气蛮好,天空也有点色彩,我和艾凌云、杨秀江三人同行。


这是从去荷岭路上的桥往蓝坊方向的第一座桥,三拱砖结构。渠水很浑,看来象捞过茜草。锦惠渠上基本是这种拱形结构的桥,很多砖看得出是旧砖,甚至是X砖,很显然这是那个激情燃烧年代的作品。


两个拱,可以看出是用石灰抹的灰,不知是不是掺有传说中的糯米。渠里丢有很多塑料小袋子,那是装农药或其它东西的小袋子。喷药时,在渠中取水,撕开药袋子后就随手一丢,唉,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

这... ...很无语。

我外出时会把用后不能降解的塑料袋带回送至垃圾桶,还会提醒同行的人也注意下。

这个拱带点尖形,有点象某种宗教的拱门。恰巧一位村民挑一担空桶从地里回家,在蓝天白云下还有点某首诗词里的荷笠带锄归,不过这时还是上午。

看到水里的水葫芦么,小时候作为猪食引进,现在成了灾难。

这应当是艾家附近了,当时没有用六只脚软件,这些拍的桥哪在哪,已经搞不清了。

这一节分了两块,上面是锦惠渠,下面是三港,穿渠底而过,所以这一节渠用了厚厚的水泥,看得很神奇,驻足了好久,在另一段有更神奇的留到后篇讲。渠也分两块了,干嘛成这样,不得而知,作为乡村管理者应当要知道这处的来历,是因为出现过灾难成这样?还是修渠时工艺问题?还是有特别用途?这对工作很重要,以后补上这知识。


路遇背药水机的妇女,劳动人民最健美呵,看远处房子象是在姜谢村。


这可是一处地标性的建筑了,我说的是靠右的抽水渠,每次经过此地时都会张望一眼。N年前一个春天,这山上油菜花盛开,带着几个亲友在此拍照。现在油菜花也许会有几根吧,抽水机不见了,仅剩一个拱形渠了,其实渠也塞掉了,N年前那次我上去看了。


这是啥?码头么,洗衣的码头啊。看来还好新,几乎没用过样的,长满了草。这水臭得,现在谁还会傻到来锦惠渠修码头。


前面这座桥,正中一颗饱满的五角星一直在向人民诉说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也是一个饥饿的年代。


回望来时路,虚实、明朗又绵长,我很享受这样。


这有几块青石板成规律性的伸出来,不知作何用。这一路的桥基本没有护栏,难道作护栏的底座?不象,期待明白人解释。


那是一个工匠的时代,我们这边叫艺匠。工艺与艺术的匠人,看这桥用的砖,能用一堆乱七八糟的砖头,把桥做得如此规整,历经半个世纪还如此完整,不愧艺匠称谓。


看这拱修得,这砖,都眼熟吧。一位捡棉花的妇女从桥上经过,一脸茫然看着几个恰得没事的人蹲在那闻臭水里。


上连山,一个有故事的村庄,据说曾扎有连山寨,我上去看过,那个扎寨的地方也就一点子。不过相对我们平原地区的人来说,有个突起的山丘也实属让人希罕。

锦惠渠管理局连山站。

这个有点子悬。

三轮摩托飞奔在平整的桥上。

用水泥重新修理桥,简单实用便宜,但中断了传承。

这是个大村子,属蓝坊了,是不是叫燕窝俚?村子大,桥修得也更规整,用的砖也很地道。整个村子树木围绕,太阳光射过来,有一种置身世外桃源之味?是这渠水有味。

蓝坊一个分水闸吧,说起在锦惠渠上和蓝坊的故事还是有不少可讲的。有些干部从蓝坊调至东方红,以前在蓝坊工作时与东方红干架,后来调来东方红反过来与蓝坊干架,当然只是个死口劲,我反正没看过真的动手干过。

看起来这里的水很深,除了草还是草,不仅岸上是,水里也是。

一种亲切感,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虽然只是一点尾巴,但记忆长存。

看清楚哦,男神廟,山河千里国,天子万年春。不知出处,望懂的人详解。

收获,挺辛苦的。小时候一头插两捡还得横扁担挑,参加工作后再也没这样干过了。现在物资丰富,机械化程度也高,这样干的人少了。田地越来越少,作田的人越来越少,粮食反而越来越多,这世道,看不懂。

新时期的总任务 。 二... ...这有点子无语。

蓝天、白天、电线、无路

模仿布列松,看看,中国人的善良,这眼神没有布列松镜头下的凶狠。

同行的兄弟,不是掉链子就是摔跟头,庆幸,一路同行有你我。

下午三点四十六,顺利到达蓝坊。

以上照片是用单反相机拍摄。


杨曙光记于2016年10月7日


本文作者:杨曙光  编辑:高安慢生活


谢华平老师也曾有篇关于锦惠渠的文章,详见:

高安锦惠渠:锦河惠民渠水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