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部分道路护栏都在添堵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作者|李牧谣

编辑|太喜

文章为网易「上流UpFlow」栏目(公号ID:heyupflow)原创,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转发。


护栏的诞生源于对车辆的管控和对行人的保护,于是许多城市装上了绵延几十公里的防护栏。可你们是否知道,20.8%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都与交通护栏相关


由于护栏材料及使用方法的不科学,在中国,城市道路中的护栏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一、护栏是怎么出现的?

如果把城市比作家,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就如同家中的家装,比如路灯、座椅、垃圾桶、电话亭等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交通护栏一定是较晚出的“街道家具”,因为只有当马路变宽,汽车数量增多以后,政府才会增设护栏。



来自《漫谈城市街道家具之一—城市街道护栏初探》


研究显示 ,公共护栏是2000年左右才出现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用于阻隔通行的水泥墩子,这大概就是护栏的雏形。后来,由于成本和外观的考量,逐渐产生了铁艺护栏、塑钢护栏、锌钢护栏等。


护栏的功能也从最初的“阻隔通行”,逐渐衍伸出“分流”、“警戒”、“美观”等其他功能。



目前,中国的交通护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本文重点讨论横向设置的护栏,即对“车辆分流”和“隔离行人”起作用的交通护栏。其中常见的是“京式护栏”和“圆柱形不锈钢护栏”。分流护栏用于分隔双向车道,车道与人行道。



京式护栏及圆柱形不锈钢护栏示例


事与愿违的是,用于分流的护栏事实上增加了交通拥堵;而用于阻隔的护栏频频成为了“马路杀手”。这多么像,你结婚时希望丈夫给你遮风挡雨,结果风雨都是他带来的。


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二、城市护栏:保镖还是杀手?

长春市政府网发文称,2017年长春市新增隔离护栏53.5公里,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37.8%;;受伤人数同比下降14.6%;财产损失同比下降25.2%。


从数字而言,确实是个惊人的改变,这也让更多地方政府愿意效仿,许多城市纷纷铺起了护栏,在中国基本所有城市道路都能看到各式各样护栏的身影。在护栏浩浩汤汤渗入城市每一个角落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新的交通隐患。


,2005年至2012年,全国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中,,占事故总起数的20.8%。


因此,越来越多新闻开始将这种白色道路护栏称为“夺命护栏”。而纽约、深圳、绍兴等城市甚至纷纷掀起了拆除护栏的大潮。


“夺命护栏”的缘起是什么?其实,很多伤害都是“身份错置”导致的。


马路护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防撞护栏,主要在高速公路上使用,这类护栏必须通过国家防撞标准才可使用;另一类是隔离护栏,不具备防撞性能,主要起分隔功能,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京式护栏”。而城市道路中起分流作用的护栏基本上属于后者。


所谓“身份错置”,就是当汽车撞上隔离护栏时,这种没有防撞功能的护栏,极易发生二次伤害。比如下面这样:



▲粤B车辆东莞闯祸,护栏直插奔驰挡风玻璃。



▲2017年6月19日渝昆高速护栏刺穿越野车,1死2伤。



▲2017年8月,贵州铜仁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撞毁的护栏插进了一辆白色轿车的驾驶员的身体。


简单来说,隔离护栏的防撞性差,是交通事件“二次伤害”的元凶。而惯性思维,又让司机觉得所有的护栏就是为了“保障安全”的,所以在产生突发事件时,会选择撞向护栏,而不是撞向路基或者植被。


伤害产生的第二个要素是,警惕意识的下降。所有人都觉得安全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护栏的存在,本身就不足以杜绝一切危险,却让所有人都觉得安全了。


前几年发生过一些案例,孕妇、酒醉者以及一些儿童的脖子卡进“京式护栏”的槽中,窒息而死。



▲2017年11月13日保定老人摔倒头卡护栏。



▲浙江苍南县龙港镇,一女子在人民路与沿河路段过马路,不慎将头部穿进了隔离栏杆夹缝。


此前也有文章分析过“京式护栏”的设计的不合理之处,为什么U型槽之间的宽度,正好和人脖子的宽度相符等等。


或许你的第一反应跟我一样,也是:护栏的高度和成人的高度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为什么人会把脖子塞进护栏里?


调查发现,有些人是酒醉后倒在护栏上,有些人是等公交时趴在护栏上睡觉,脖子在无意识状态下卡进槽中。


大部分人都觉得护栏很安全,于是把自己放心地交给了护栏。酒醉者不会躺在马路的正中间,因为潜意识告诉他那里不安全,而护栏是安全的。如果护栏是尖头的,不会有人趴在上面睡觉,因为他知道尖形的不安全,而U型是安全的。


护栏缘何从公路保镖变为公路杀手?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护栏都具有防撞功能,因此在交通事故中这样的护栏极易导致二次伤害;其次,大多数事故都来自安全警惕的松弛,正如上述例证。


三、治堵还是添堵?

护栏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治堵良器,不但“分流”了双向车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同时还阻隔了行人横穿马路带来的危险。但事物总是两面的,而利弊的界限,永远在于“程度”。如今,中国几乎所有道路都铺满了护栏,与其说治堵,不如说完全是在添堵。


原因一:“分流”从来不治堵,只能缓冲拥堵。

有一种堵叫“拥堵”,有一种堵叫“有秩序”地堵,如下图所示。



Q:城市道路护栏能否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A:基本不能


护栏的主要作用,就是让“拥堵”变成“有秩序”地堵。“有秩序”的唯一好处,就是不会因为磕碰或者争抢恶化堵塞的程度。


但这算不算治堵呢?当然不算。不仅如此,护栏还让所有的拥堵事件集中爆发在路口。


在没有护栏的情况下,车辆或者行人在路段中间就可以分流,比如过马路、掉头等等。虽然这样的行动有可能也会触发拥堵,但是考虑到个体的能动性和灵活性,这种拥堵大部分都会在短时间内自然消化掉。


而某些城市路段,超长护栏的存在,导致所有行人只能集中在路口过马路,所有的车只能在路口掉头。于是,有行人为了早点过马路,在红绿灯倒计时狂奔,没拿捏准灯就已变红,,影响整整一条车队的行驶。


原因二:窄路设栏,失去容错功能

道路是城市的血管。血管有动静脉和毛细血管之分,道路也有大中小之分。在窄路中设置护栏,无异于在毛细血管里搭桥,纯属添堵。



窄路的白色护栏成为了“马路杀手”


由于护栏的分隔,本来就不宽的车道变得更窄,紧急避让的空间受到阻碍;交通事故发生后,也影响救援车辆的进入和事故车辆的疏散。就连狭窄的非机动车道,都会出现频繁的擦撞。


更有甚者像下图这种在窄路段,交通部门还要设置高20厘米的低矮护栏,不仅给道路添堵,也给司机添堵,就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了。





2017年,在四川德阳市区的桂湖街与萧山街经常发生车祸,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车辆都有一定程度的损毁。护栏过低,司机行驶过程中只能小心翼翼地缓慢通行,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车祸,护栏也基本废了。


窄路设栏的不合理性十分明显,但是很多地方政府依然会仔仔细细地在很多窄路段摆满护栏,令人生疑。


、护栏成本并不低

各个城市的道路都在大量使用护栏,这个部分在政府财政支出当中到底花费了多少呢?为了有个概念,。


,中标资金263万元,,机非隔离护栏136元/件。



护栏工程并不便宜,适当减少护栏,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可减少政府开支?


五、护栏该撤还是该留?

很多人说,安全的维护应该依靠人们的秩序意识,而不是护栏的设置。


有国博工作人员就曾发文,斥责中国公民在排队时骑压护栏。这亦或是蓄意破坏,亦或是无意之举。在中国民众的守序意识还未达到完全自觉的情况下,护栏就处于拆与不拆皆不是的难堪境地。


中国的城市道路护栏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作用,很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科学使用。那么,城市护栏的出路在哪,到底撤还是该留?


除了应该拆撤狭窄路段的护栏以外,还可以有以下一些方式,减少护栏的危害


1、某些路段的护栏可以打入路基,而非置于路面,这样在交通事故时,护栏不会四处飞溅,引发二次伤害。(如下图)



2、增加护栏中间的缺口,让行人和车辆,在路段中间有过马路和掉头的机会。


3、设置潮汐可变车道,根据上下班高峰,移动护栏的位置。让高峰路段拥有更大的同行空间。



来自《自走式智能护栏在“潮汐”交通中的应用》


4、护栏的替代品。美国和日本已经做了多样的尝试。让护栏更加具有设计感和艺术性,在管理交通的同时,具有美化市容的功能。


图为纽约的一段城市护栏


总之,事物发展到平衡状态,离不开两股相对力量的牵制。从护栏的发展来说,这两股力量分别是守护安全和破坏安全。


起初,守护安全的需求持续高涨,让护栏在城市中泛滥,直到“破坏安全”的力量开始萌动,而有很多人尚未意识到这股力量的破坏性。


无论护栏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中国城市道路护栏的放置数量远远大于实际需求。



关注我们

微信号:saikang2001

服务热线:025-84499490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