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一讲丨不是过去的过去:那些大家不熟悉和没见过的“林奕华”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 写 在 前 面 的 话 】

1/ 完整讲座文字露出,长文慎入;

2/ 公众号后台回复“深圳讲座”,可获得讲座音频下载链接(不是文章底部留言);

3/ 黄字为小频道场外解说;

4/ 导演每次讲座都会在现场放一些视频,请原谅我们无法一一po出,只能靠大家根据前后文自行想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希望您一定要去现场的原因之一);

5/ 重庆、北京和上海的讲座都会有露出,只是没那么快,还请稍等。




我从事戏剧创作,如果要把进念·二十面体也算在里面的话,就不止二十五年了,就要再加个八年,差不多三十几年了。所以林奕华的作品里有明星的作品占有大约1/3而已,以致大家刚刚看到的都是没有明星的。你知道我们在制作一个五分钟的回顾的时候,第一件事情让我很矛盾的是:明星的作品也是作品,没有明星的作品也是作品,那到底应该如何把他们放在一块儿?刚刚大家看到的一些过去的作品的画面品质,跟已经有高清拍摄的近几年的作品放在一起看的话,是非常不协调的,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决定:我们干脆只放那些大家不熟悉的,和大家没有见过的“林奕华”吧。




非常林奕华其实进入到内地观众的视野范围其实只有十年左右,我记得刚来的时候是2007年左右吧,或许早一点点是《半生缘》去北京演出。可是在这十年发生的变化,不管是林奕华作品的观众数量,还是观众的性质,以至整个华人社会和整个世界的变化,都是非常非常大的。因为以前没有网络、手机……但是我们现在什么都有了。所以要在这么大的一个时间和空间范围里去谈“什么是林奕华”是不容易的。所以,我把一部分放在今天晚上,一部分放在第二天的重庆,一部分放在之后的北京。




刚刚我说到,非常林奕华有明星的作品只有1/3,那另外2/3是什么呢?我觉得最好玩的一件事情是,不管是三分之一还是三分之二,加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话,其实就是刚刚视频里有讲到,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关于“成长的困难”。我做了总共有56部作品,但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他们都是一部作品来着,因为作者就是我。所以我呢,就是这个作品。不过这部作品在他还没有关灯,还没有成为过去之前,我们都只能在某一个时间看到某一个部分。可能要等到某一年某一天,我们才可以把这五十几个、六十几个,我不知道最后是多少个,做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呃,就好像一棵树,我们把它切出来就能看到他的年轮是怎样。所以今天晚上,我们也只能分享非常非常少的,非常短的,大概1个小时的林奕华的25年。




我们先回到非常林奕华创团的第一个作品。这个作品的名字非常有趣,叫《男更衣室的四种风景》,名字很长,在那个时候也是一个很难接受的名字。那为什么会有《男更衣室的四种风景》呢?因为我没有去过女更衣室(观众笑)。但是我对男更衣室是有一定的了解的。第二呢,我做这个戏的时候是1991年,就是我成立非常林奕华的那一年。但在这之前还有一部作品,我认为算是自己独立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不是改编,没有剧本,完全是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非常个人风格的作品,名字里边也有一个“四”,在1989年冬天(年轻的我还没出生),叫《教我如何爱四个不爱我的男人》。




为什么是“四个”而不是“一个”?为什么是“四种风景”,不是“一种风景”?因为“四”对我来讲,是一个内在的时间表,就是:春夏秋冬;起承转合;悲欢离合……很多很多中国人对东西的解释都是用四个,所以我并没有一定要说明是哪个四,或者是哪四个,但是“四”,的确是代表了我们对一件事的完整的看法。这个作品有2个多小时,它是一个没有剧本的作品,但是有非常多的小片段,接下来让大家看一个很短的小片段,大概3分钟。这个小片段,今天看和25年前看,当然感受会不一样,但是意义上,我觉得是一致的,因为他是在一个作品当中的一个独立的作品。大家可能看了之后就会理解。

 

(一个男生和一条浴巾的戏,全程无台词)


看这个片段,你会觉得跟看现在的非常林奕华的作品,如果在座有看过的,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其实一样的事情有三件:

第一样就是木头的布景。如果看过我很多的作品的观众会知道,我喜欢用木头做的布景。因为有些东西不用装扮,我喜欢看到纯粹的,他原本是怎样就是怎样,我不喜欢看到比如说,不是一面水泥墙的墙要扮成是一面水泥墙,如果(这面墙)是布的,我情愿他就是布的,然后让观众感受的到那个原材料的感觉,或许可以对这面墙壁产生一些的想象。

第二呢,大家刚刚看得到,(影片里)一个男生,利用一条毛巾,脱了裤子,然后围住,然后让你看又不让你看。我的作品,熟悉的观众应该知道,常常会出现一些可能会让你尴尬,或许是危险的边缘,当中可能会让你有一点点不安或者不舒服。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就到了第三个共同的事情,就是很多人看完会问: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或者是“我看不懂”。但是这个所谓的“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或是“我看不懂”,恰恰就是当你开始思考的那个moment。所以我有很多的作品,其实都是希望观众能用眼睛来思考的。像刚刚的视频,你认为他在表达什么?有观众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吗?




现场智慧型男观众①号:他最后在洗地板的动作,让我觉得他可能是在那里打扫的工人吧,但他想过一下不同的人生,或者说非常羡慕其他人的生活,很想体验一下。

导演:所以他羡慕的“其它人的生活”是什么呢?

智慧型男观众①号:比如说他是那里擦地板的工人,其他人就是来享受的,可能那里面有spa之类的。

导演:所以很像spa对不对?因为他有一个贵妇的包头啊。

智慧型男观众①号:对对对,就是在里面享受服务的,会做美容之类的客户。

导演:非常好!谢谢!我完全没有想到今天晚上会有这样一位观众,请大家给他特别的掌声。

观众:鼓掌。

导演:但是问题是,为什么你会看到这些呢?

智慧型男观众①号:为什么我会看到这些?

导演:对!就是这个念头为什么会跑到你的脑袋里呢?

智慧型男观众①号:我是刚刚看到他最后一个擦地板的动作才知道的,而且他之前的那些动作并没有非常自然,他跟那个环境格格不入的样子,就证明了他不是那个环境当中的人,但他尝试着去变成那个环境里的人,但最后他还是回到了现实中——擦他的地板。

导演:请问你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智慧型男观众①号:互联网。

导演:互联网的范围很大,具体一点?

智慧型男观众①号:我做产品经理。

导演:哦~所以你有些想法。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说创意这件事情,其实并不是真的一定要学过或者怎样,如果你在生活当中能够保持对事情的好奇心跟观察,那个创意真的就会在你身体当中。




像刚刚这位观众他很可贵的是,他刚刚讲到为什么他能赋予这个片段一个意义,主要来讲,他找到“身份”,这个其实是我排戏时没有想过的,但我觉得非常成立。所以非常林奕华的“非常”,其实就是观众要从最平常的东西想到一些也许他平常没有想过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主动地去观察,主动地去给一些我们不懂的东西赋予意义,我们得到最多的就是个人空间可以扩大。这个空间叫做“思维空间”。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生活的时候只会想着自己的问题,我们很少能够通过别人的一些遭遇,或者街上一个小小的什么,比如说有一个乞丐在跟别人要钱的时候,别人对待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你冷眼旁观中会得到一些启发。




所以我几乎从一开始创作,我就觉得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要让一百个观众看到一百出戏,一千个观众要看到一千出戏。因为当你的作品,所有人都只看到同一出戏,同一个结果的时候,他一定是一部非常乏味、没趣、没有想象力的东西,因为大家都只能看到一面相同的墙,他不是反射性的。因为如果是反射性的话,每个观众看到之后都会兴奋,因为观众会觉得他跟这出作品产生了一对一的对话。

但是有趣的是,大部分情况下,观众追求的是“中心思想是什么?”“主题是什么?”“你要表达什么?”“结果是什么?”,原来观众更喜欢看到的是墙而不是镜子。为什么?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是对着那面墙,但却把它看成是镜子;当我们看见镜子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看到墙?

智慧型男观众②号:我觉得大家不愿意看到镜子是因为害怕镜子会反射出你最真实的样子,你内心最深处常常被忽略掉的惶恐。

导演:哇哦,我觉得今天晚上观众的水准都好高哎。是我的问题太肤浅了吗(笑)?


(现场的两位男观众的回答都超给力)



对我来讲,其实我们平常去看戏的要求也很高,我们并没有真的要通过一部戏去发现或者发泄一些什么,我们最主要来讲,是希望通过戏能够有人安慰一下自己。我们愿意拿钱去买票,并不是要去遇见一个更好的人,也不是要去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其实最希望的是: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好像松了一下下。但是那个“松开”也分不同的层次。比如说真的就是松两寸,然后明天又紧回来。就跟我有很多朋友都喜欢去按摩一样,因为他运动量很大,所以他迷上了按摩,可是按完之后呢,只能解决他今天晚上的问题,明天又要变回去。很多时候我们进剧院,并不是通过看东西来思考,但是把“看”看成是“看”,把“山”看成是“山”,但我希望观众能把“山”看成“水”,再把“水”看成“山”,因为你在看的时候,在思考。

 


我做过一个作品,叫《大娱乐家》,其实要讲的就是“娱乐大家”。什么叫“娱乐大家”?今天,我们的生活,整个互联网的那个天文数字,全部都是建立在娱乐上面。新闻是娱乐,人际关系是娱乐,娱乐是娱乐……我们做《大娱乐家》的时候是2004年底,当时我在想说,这个题目,我到底要呈现什么,然后我就想到一个事情,就是我认为“娱乐”对于我们来讲,将会带来两个未来,一个未来叫失忆,就是你将会因为“娱乐”而越来越不记得东西,你看过的电影也记不得电影名字,你喜欢一个人,也记不得他叫什么名字;另一个未来叫做失语,就是你慢慢不知道怎么说话。



(梁咏琪超颠覆,原来女神演舞台剧也是超赞!!)


刚刚这段影片,为什么他不需要台词和对白呢?因为我们知道那两个人在讲什么。对吧?不用台词就可以看得懂啊。就好像我们现在看的那些电视剧一样,你只看画面都OK啊。娱乐为什么会让你失忆,是因为娱乐没有东西要记住,他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去记住的东西,因为你在看之前就已经知道它会发生什么了。你看这个戏,他是2004年排的,你觉得跟现在的东西有什么差别吗,一样都是喝了一碗XX汤,孩子就没了。多少遍了,多少年了!可能再看十年也还是这个样子。再来是“失语”,什么是“失语”?他都没有讲过任何可以让你记得住的东西,但是你就会说:“不会啊,他有很多金句啊。”但是这些“金句”,随着时间,其实也只能成为一种化石,他并没有在你生命当中把你从一个点带到另一个点去。如果金句在这些戏剧里面扮演的是一个路人的话,他其实只是在告诉你:“你就住在这里吧。”并没有给你另外一个方向。(真心赞同导演讲“失忆”和“失语”的这段)


《大娱乐家》不怎么高清的视频截图



其实现在娱乐最大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要我们有一种对于未知的否定,我们都在寻找已知,我们不是要未知。因为“未知”,像刚刚那位观众说的,他会引发你内心的恐惧,因为我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样的,或者我对于我自己的未来,可能也是完全没有掌握的。所以你不觉得真的很无聊吗?这是十几年前啊,十几年前是这个样子,那我们今天是什么样子呢?我做了一个戏,今年做的,叫《心之侦探》。我在做《心之侦探》的时候完全没有记得我做过《大娱乐家》,但是很自然的,我们排出了以下这一段戏。


《心之侦探》认真就输了片段



前面的《大娱乐家》是在讲套路,那这个《心之侦探》你说也是套路,那这两个“套路”的差别在哪?刚刚有一个观众讲到一个词,很有意思,就是“喧哗”。这是一个非常喧哗的时代,我们重视的其实是声音,所以大家才一直听到声音。可是这些声音的背后是什么呢?我想每个观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可能在这些搞笑中,听到里面的空虚,或者孤独。所以“综艺”两个字,如果你把它拿来,放到现实中看是很惆怅的。对我来讲那个“惆怅”是因为综艺节目常常会提醒我现实的不完满。那些快乐和笑声很大程度上对我来讲其实永远都是为了让成功的人站在那边,然后让很多人都替他高兴。但是与此同时就是会有失败者,或者是有比较的存在。




所以综艺节目永远都有一个强大的吸引人的一个地方是,,这主角的情节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是。所以你以为你去看那些综艺节目是会排解你的,电视机关上之后,回到现实,你还是站在原地。问题是,我们在看综艺节目的时候有必要想这么多吗?我们在看综艺节目的时候得到最多的是什么?笑料?麻醉?打发时间?对!所以其实时间是多到要用来打发的,可是我们又常常觉得没有时间?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打发时间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哲学问题。




《心之侦探》有非常多的问题丢给观众,有些观众看完之后觉得很烧脑,但是为什么我们要烧脑呢?你为什么要烧柴?烧脑跟烧柴其实是一样的,其实是要给自己温度,不然的话,你就冷下来了。其实当我们不动脑筋的时候,我们整个人都会冷下来,冷下来之后,第一个会冷到的是我们自己。什么叫做冷到我们自己呢?我在1998年的时候排过一部戏,非常冷非常冷非常冷!这个戏叫做《A片看得太多了》。光是这个名字,当时就有很多人有疑问这会是怎么样的一部戏?以致当时很多人觉得他们买错了票,所以就一直有观众离场,因为他们看不到他们想看的A片,但是我可以跟你们保证,它真的是个A片。



(导演播放这段视频的时候没有用正常的速度,而是调快了2倍。)


今天晚上会有哪些观众因为看过这些片段,会在一星期之后还突然会记得,或许一个月后还记得?这部戏创作于1998年,1998年发生了什么事,会已经能看到今天?过去从来不是过去,其实过去有可能就是未来。1998年台湾出现非常多电视频道,一开始只有三个台:中视、华视和台视。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的时候,我到台湾去,发现已经有98个频道!我每天晚上没有办法睡觉。因为你就是一直拿着遥控器在转台,因为你总是觉得接下来会看到一个你想看的东西,结果我每天都是到凌晨五、六点。他就是控制你了,你自己就变成那个被动,这就叫“上瘾”,Addiction。Addiction他不是药丸,也不是毒品,这个所谓的“上瘾”到底是上哪一种瘾呢?我觉得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可是他们共同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现代人都极度的疲惫。




“看过了都看过了”,其实他在讲的就是“我很累,非常累”。大家有没有觉得自己非常累?平时,起床后多久就会觉得自己没有精力了?所以消耗掉我们精力的是什么呢?这个是非常有趣的!今年我排《心之侦探》的时候忘了自己1998年排过这个戏(《A片看得太多了》),然后《心之侦探》出现了下面这个片段。大家可以看看从1998到2016,经历的是什么变化。


(现场播放的是手机一直滑的片段,想了想po不了视频,但是我们有导演的声音书呀!)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做福尔摩斯,为什么要做《心之侦探》,内心的召唤是很难解释的。为什么人现在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大家为什么越来越觉得自己很被动?比如说手机,到底是我们在看手机,还是手机在看我们?到底是我们在手机资讯当中得到一些力量,还是我们在寻找这些力量的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他们。我们对自己的存在,可以有怎么样的一种掌握呢?掌握和控制的分别又在哪里?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常常在问的问题,只不过有可能我们不会很清晰的把它变成一个句子,最后加上一个问号。我们可能都有这种问号,也有可能我们连这个问号都没有。所以在“有”和“没有”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我们如何才能再往前走一步,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身份,或者是生命的一步路。不然的话,我们都是普通人了。




什么叫做“普通人”?每个人都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你不会长出翅膀,不会突然之间飞天。可是同时我又觉得,每个人有了这样一个身份,他又好像带来了一些枷锁。所以我们想要自由,我们想要成功,我们想要很多让别人注视、关注、注目的自己,但是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付出了什么呢?会不会们并不想要付出什么,可是我又想得到一些不普通的对待?这个矛盾,都是我在身边,或者上网,看到的那些微博啊、朋友圈啊,其实都吊诡的一个表现。表面上是在po一些东西,但是往深层一点一点看的话,里面都是有讯息的。所以我说《心之侦探》做出来,是希望把我观察到的这些东西跟大家分享,以致我们看了之后,可以去了解自己多一点,其实就是:在自己的身上找线索,自己查自己,当你自己的心之侦探。




25年,刚刚用了大概一个半小时跟大家分享了一下。所以为什么我说,一直到今天,我都在做相同的事情,就是把我看到的人生百态放到舞台上,然后跟大家分享那至于它到底是一块墙还是一面镜子,我真的没有办法帮大家决定,但至少,我把它放在这里,然后愿意走到剧场里的朋友,他们可以自己去找那个答案。

谢谢大家。


深圳·第一讲  不是过去的过去







 林奕华文化小频道
跟城市对话  与欲望游戏
长 按 识 别 下 方 二 维 码 关 注 我 们


公众号后台回复“深圳讲座”,获得现场完整录音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