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格雅何须时人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雅舍在北碚。


  原来冷清的地方现在很闹热,几十年的变化,已经看不到原有的稻田与远山了,近在咫尺的是小城满目的车水马龙。

  出了西南大学校门,向左直走几分钟就会看见街边突兀的竖起一组峭壁,不算高,迎春花藤从顶上齐齐垂挂下来,覆盖在磨得很平的石壁上,正好衬出几行漂亮的行书:“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事一物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落款即是主人名:梁实秋。一块巨大的山石大书“雅舍”二字立于石阶前,大榕树掩了入户的门,透过重重山石看得到几间人字坡屋顶,砖柱夹薄皮墙的寻常小屋依山就势而建,自马路以上有七八十级的石台阶,很适合主人描述的居高赏月和饭后鼓腹散步消食的闲情。

  我在雅舍外徘徊了好一阵而没有进去,不希望因为冒失的进入破坏了原本宁静的意境。这是依据老舍夫人提供的图样复建的复制品,也按梁公所记,置下一几一桌一榻,贴了窗纸,比起印象中的传统民居多了洁净和清爽。

  其实,雅舍并不在于其在何方,像何模样,更多时候它的价值含义只体现为一个符号,而不是几间老房子而已。小屋承载了若干代传统文人的气息,远离了时代的烙印,为主人避开红尘琐碎而专心品味自然生活之美,寻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回归与避世提供了一方天地。陶渊明也好,李渔也好,沈复也好,他们与梁实秋一般都将精魂都凝在了自己的雅舍中,后来的人们可以完全忘却他们生活时代的颠簸流离,却忘不了那份留在田园诗与《闲情偶寄》、《浮生六记》、《雅舍小品》中的雅致,他们和搏击时代风浪的革命、争鸣、辩驳无关,选择了随天然之性的生活轨迹,那份淡然与超脱的人文情结平静的穿越了几千年的时空,让后来者频频追寻。

  多年前的雅舍,在梁公眼中是这副样子:“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梁先生对雅舍的寒酸毫不避讳,但他真爱这住了七年的小房子:“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虽是陋室,却鸿儒谈笑,满室生春。雅舍是一种淡泊与优雅并存的概念,几间砖柱竹片夹壁墙小屋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被赋予了额外的清雅光辉。

,梁实秋来到重庆,和社会学家吴景超夫妇共住一个屋檐下,地处僻壤,为给邮递通信方便立个标示,梁公苦中作乐,以吴夫人名字命名陋室,手书“雅舍”二字立碑于房前以便辨认,孰料竟引得某些人士抨击,认为是梁公附庸风雅。好在梁公生性平和,并不善于口诛笔伐的营生,虽则被骂作资本主义的“乏走狗”亦不以为意。只淡然应对:“有人拿文艺当武器,这也未尝不可,抓起切菜刀杀人也是常有的事,不足为奇,不过一定要说文艺只有武器的作用,切菜刀只有杀人的效能,那就离谱太远。”或许这就是纯文人与思想家的区别,不一定深刻就是生活的唯一,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态度与尺度。

  梁公的文字是生活化和文艺化的,对散文和译作,他追求的唯一标准就是文学折射出的生活本身的美,,居于简陋难当、并不太雅的“雅舍”,他笔下的寻常日子依然舒展、闲适,一味是陶渊明式的淡远超脱,李渔式的精致闲情,和血与火的时代显得非常不搭调。几十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全是书写生活琐碎细节,似乎大大背离现实——即便是素来以细腻雅致著称的冰心女士也写下了《小桔灯》,梁公具有逃避现实倾向的自由主义风格显得是那么的不懂迎合时代,不合时宜,所以他难免被人所诟病。

雅舍初被发掘的老样子


  其实饱经离乱之苦,?他不过是面对悲怆的现实无能为力转为寻求个人内心的修养罢了,每一个后来读过他文章的人都会承认这是个很真实的文人,有自己的独特的格调,所以他可以和骂他的人一样获得平等的地位,若干年之后我们依然称他是大师。他是用另外一种境界书写了大写的“人”字。

雅舍内梁实秋雕像


  正因为具有一种超脱淡然的中庸之态,梁实秋可以安然于雅舍中的生活,老鼠、屋漏、蚊袭,风凉,多宗不胜其苦的琐碎在《雅舍小品》中都成了诗意的栖居。即便远离大陆居于台湾,众多著作依然以雅舍命名,六十年前真实生活的苦楚其实都被梁公美丽的文字挡在了风雨之外。

  雅舍如今修葺一新,虽立于街边高岗之上,却逼仄的夹在几幢居民楼之间,平常来此地民众还是少之又少,所幸还可以留得榕树看门,迎春护院,保存了一份宁静和淡然,值得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不带任何目的与动机的信步造访。


附:雅舍建筑资料

建筑时间:上世纪30年代

建筑地点:北碚梨园村49号

建筑风格:川东民居风格

建筑人文背景:著名作家、翻译家、。房舍为梁氏与好友吴景超合买,以吴夫人之名命名,以便于邮递通信。梁实秋在此居住七年,为重庆报纸写专栏“雅舍小品”,并于此地完成若干翻译著述。梁氏去台湾之后,以小屋为名写下《雅舍》系列,盛名见于海内外,北碚旧居亦因此而声名远播。原屋已毁,现为在原址上依样重建。旧居极为简单朴素,砖柱蔑墙,涂以白灰浆即成,。


作者与授权:阿衡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赐稿信箱:pinjianzhu@126.com
微博:weibo.com/pinjianzhu
品建筑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