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这个假期大家一起悦读吧—— 10本关于城市的书籍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Duang~今天就是端午节了~

首先,祝大家端午安康~然后,小编想给大家推荐10本关于城市的书籍,这几本书并不像一般学术论著那样枯燥乏味,相反倒还有意思~介样子,不管你是在休闲度假中还是在苦逼加班中,都可以稍微的调节一下了,见识一下不同的城市,足不出户,即可游览世界之城~

说来惭愧,这十本书小编只看过其中的五本,看来小编要立刻补书去了~毕竟有个很出名的关于读书的段子“一天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哈哈~开个玩笑,切莫对号入座~

不说了,小编(jia)补(ban)书去了~


看不见的城市

Le città invisibili



作者 | [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 张密


没错,这是一本小说。它并不是写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历史的,它讲的是马可波罗到达忽必烈的皇宫,对大汉讲述他在帝国游历的城市。作者在书中创造了55座城市,涉及到了当代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用整本书回答了作者关于“城市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像一座迷宫,也像一个游戏。卡尔维诺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


| 关于作者


伊塔洛·卡尔维诺出身于一个名符其实的科学之家,父亲是在大学执教的农学家,母亲是植物学家,弟弟是地质学教授,唯一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卡尔维诺自嘲是“家中败类”。

如果对卡尔维诺的文学造诣你还不甚了解,那么大致可以用一句话来客观评价:卡尔维诺在世时,瑞典文学院没有跪在他面前,求他收下诺贝尔文学奖,是诺奖永久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白色之城(城市与欲望,之五)


蛛网之城(轻盈的城市 之五)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作者|[加]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

译者|金衡山


自1961年出版以来,《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作者强调了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只有具有多样性的城市社区才是有活力的;它发现了社区内部“街道眼”的存在,因为这本书后来产生了一整套城市设计方法,用以增强社区内部关系,使其具有安全防卫功能的;它还号召居民反对大规模城市建设,主动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决策中去。


| 关于作者


简·雅各布斯,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著有《城市经济学》(1969)《的问题》(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郊区国家——蔓延的兴起与美国梦的衰落
Suburban Nation




作者 | [美]安德鲁·杜安尼

          [美]普雷特·兹伯格 

          [美]杰夫·斯佩克  

译者 | 苏薇,左进


本书是上世纪城市规划理论的经典著作,介绍了当时北美兴起的一场运动:停止郊区蔓延,取缔以汽车交通为基础的定居模式,取而代之以更加传统的规划法则。本书介绍了这样一种城市规划模式:既可以容纳蔓延,又能为不同类型、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充满吸引力的生活选择。通过设计手段来清理我们自己所造成的混乱,进而再次创造出人性化的居住场所。


| 关于作者


安德鲁·杜安尼,普雷特·兹伯格,都是美国新城市主义领军人物。

杰夫·斯佩克,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多年来透过他的作品、演讲、文章,不断提出“从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城市变得适宜步行和适宜更多人居住”的理念,他的观点和理念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




落脚城市:

最终的人口大迁徙与世界未来

Arrival City:How the Largest Migration

 in History Is Reshaping Our World




作者|[加] 道格·桑德斯(Doug Saunders)

译者|陈信宏


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从乡村到城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进行最后的大迁移。

作者走访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从重庆的六公里,到孟买和德黑兰的边缘;从圣保罗与墨西哥城的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各种社区。他搭乘地铁和电车,或是深入城市中心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细细观察面前这片由乡村移民构成的城市飞地。并以“落脚城市”称呼这些地区,它们往往位于人们的视线和旅游地图之外,饱受暴力和死亡、漠视与误解,同时又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 关于作者


道格·桑德斯,加拿大《环球邮报》欧洲记者站站长, 曾于1998、1999、2000连续三年获得代表加拿大新闻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新闻奖”。《落脚城市》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并因为在公共事务方面的出色报道,获评为加拿大唐纳奖年度最佳图书。



城市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




作者|[美] 凯文·林奇(Kevin Andrew Lynch)

译者|方益萍 / 何晓军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亦,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 关于作者


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总体设计
Site Planning 




作者 | [美]凯文·林奇 [美]加里·海克  

译者 | 黄富厢 朱琪 吴小亚

一本古老而细致的入门书,其中关于设计的全过程以及对基地、行为、景观、土方及公共管线、社会影响、利益权衡等,会让你对一个完整的设计和设计师该尽到的社会责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都在把自己当做制图机器而忽视了设计的本质。不管是城市、建筑还是景观,设计师都应该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我们理应而事实上也可以做到各方面的利益权衡与协调,那才是设计的本质而不是漂亮却无实际意义的图面。当然,这本书同时也让你看到了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你得拥有多少知识沉淀与社会调查,大部分时间你都是在调查、学习与修改,从最基本的地形土方到社会意识层面的人文精神。


| 关于作者


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明日的田园城市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作者|[英]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译者|金经元


这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知名度很高的书。在它的影响下,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1941年改称城乡规划协会。它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成世界性的运动。除了英国以外,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国家都建设了"田园城市"或类似称呼的示范性城市。在当今的城市规划教科书中几乎无不介绍这本名著。

然而,这本书很少被正确理解。有些人喜欢以田园城市的支持者自居,却很少读,或者没有读过这本书;有些人按自己的主观想象或出于自己的需要,对它误解或曲解。只有少数人认识到田园城市理论对城市规划事业发展的深远意义,一再提醒人们对它的注意。


| 关于作者


埃比尼泽·霍华德,英国城市学家、社会活动家,“田园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之一。他最为知名的著作是其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他提出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田园城市,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即现今的新市镇。



伟大的街道
Great Streets




作者|[美] 阿兰.B.雅各布斯(Allan B.Jacobs)

译者|王又佳 / 金秋野


《伟大的街道》一书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百条街道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一些街道有幸跻身“伟大的街道”之列,而在这些因素中,又有哪些与设计相关,哪些与设计无关。

正文中包含大量的街道平面图、剖面网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此外,作者还甄选了世界上50个不同的城市,分别将每个城市中方圆1英里范围内的街道平面绘制在图纸上,以方便读者比较。


| 关于作者


阿兰.B.雅各布斯,美国20世纪中后期城市规划和设计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做出杰出贡献。1999年获得凯文·林奇奖(Kevin Lynch Award)。1968-1975 年担任旧金山市规划局长,第一次将城市设计与地方政府规划相结合,并于1971年完成《城市设计方案》(Urban Design Plan)。这是全美第一个城市总体设计方案,奠定了旧金山在城市设计中的领先地位,后被其他北美和日本等城市纷纷效仿。



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第7版)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Urban Society




作者|[美] 霍华德·丘达柯夫(Howard P. Chudacoff)

[美] 朱迪丝·史密斯(Judith E. Smith)

[美] 彼得·鲍德温(Peter C. Baldwin)

译者|熊茜超 郭旻天


从印第安人的“普韦布洛”到超级大都市纽约,从“步行城市”到住宅“郊区化”,美国自16世纪初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城市化历程,并于20世纪初,迎来了“城市时代”。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这些曾经荒无人烟的土地,如今已是全球闻名的大都市。摩天大楼、百货商场、中央公园,这些现代性建筑,不仅成为日后每个城市的标配,也塑造了人们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生活。

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实体,为美国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移民涌入、种族隔离、等问题,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难题。当今天回首美国城市四个世纪以来的演进,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去城市生活?城市中不同的人群是如何相处的?人们从城市的发展中得到了什么回报?


| 关于作者


霍华德·丘达柯夫,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美国史和城市史,特别是儿童史,已先后出版多部美国史著作。朱迪丝·史密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校区美国研究的教授。已出版多部有关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历史著作,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彼得·鲍德温,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美国城市史和1877年以来的美国史。目前他正通过马萨诸塞州一个教育家的日记,研究19世纪史和性别史。



城记



作者 | 王军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大屋顶”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整风鸣放”、。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 关于作者


王军,,供职于《瞭望》新闻周刊,北京市政协特邀委员,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拾年》。2011年6月,《纽约书评》以三个版面发表《城记》英文版评论,认为:“这本书与帮助人们改变城市环境思考方式的经典之作——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相似,并成为这个国家新兴的城市保护运动的核心著作。”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欢迎关注~点击“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联系我们~

邮编:710048

电话:86+029-8327 688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金花南路19号

网站:http://www.dna-chn.com/

QQ:2762715081

邮箱:design@sina.com

微博:@西川都市景观研究所

官微:DNA-sxxcdsjgyjs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陕西西川都市景观研究所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