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讨论】石油地质学没有非常规——兼与《非常规油气概念、特征、潜力及技术——兼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一文作者邹才能等商榷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2016-12-09价格涨跌幅
WTI原油(美元/桶)51.50.66
布伦特原油(美元/桶)54.330.44
纽约汽油(美分/加仑)150.730.26


作者 |崔永强 博士,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文章为催博士尚未发表的论文,有点长,感兴趣的慢慢看。



摘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遵循统一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中国石油地质学针对相同的盆地、相同的层位、相同的研究对象,应用相同的石油有机成因理论,却获得了常规油气地质学和非常规油气地质学两种认识,说明两种认识都没有上升到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都没有真正把握石油生成和聚集的客观规律。本文以自然科学最新研究成果为根据,应用幔源油气理论,对邹才能等在《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第4期上发表的《非常规油气概念、特征、潜力及技术——兼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一文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系统剖新,获得了石油地质学没有非常规的结论。





1. 前言

最近与一位我非常敬重的油田老专家交流,他向我推荐邹才能等著述的《非常规油气地质学》一书[1],告知已经列为高等学校教材,并推崇该书作者为学术泰斗。经老专家的推荐,认真地进行了学习。该书编码到463页,内容非常丰富。较之石油地质学理论,该书对勘探发现和勘探技术介绍的更多一些。这似乎是所有石油地质学著述的共同特点,或称缺点。无论作为科学假说,还是作为科学理论,石油地质学都应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法,它更应注重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起源和演化的规律。由此产生了与作者交流的强烈愿望。本文选择该书序言中推荐作者在《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第4期上发表的文章《非常规油气概念、特征、潜力及技术——兼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作为引子[2],望能就石油地质学的理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

石油地质学仍然处于科学假说阶段,因为仅石油成因就存在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个基本假设[3]。至于石油地质学所涉及到的各种概念和模式,又都以各种科学假说作为理论依据。例如,关于泥岩和页岩的成因存在沉积成因、化学成因等不同的认识,关于盆地构造的成因存在包括板块理论在内的至少十几种假说,关于盆地流体成因又包括内生流体和外源流体的不同假设。甚至连含油气孔隙的形成,都有原生和次生的争论,次生孔隙形成又有以碱性流体为主还是以酸性流体为主的不同。

在构成石油地质学的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和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几个基本要素中,文献中更多看到的是关于它的事实基础,而对它的背景理论阐述甚少,这或许是受限于我们的知识结构。由于各种原因,石油和地质院校对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尚缺少足够的重视。这个问题在人们对待“石油峰值论”的态度中反映非常明显。1956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马里昂·金·哈伯特在美国石油学会年会上提出峰值论[4],国内报刊2005年开始有以“峰值论”为题的报道。在表示赞成和质疑的报道中,仅有少数非地质专业的作者[5]提及石油峰值论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及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石油无机成因理论。石油地质专业的作者,非但没有人从理论上指出石油峰值论的本质缺陷,反而将其奉为圭臬[6]。甚至有的院校还成立了石油峰值研究会[7]。石油峰值论就是本文与“邹文”(为简便起见,下文邹才能等《非常规油气概念、特征、潜力及技术——兼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一文简称“邹文”)商榷的第一个问题。

2. 商榷

2.1 关于石油峰值论的颠覆

“邹文”在《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第4期第386页第4自然段写道:“1956年哈伯特提出的石油产量‘峰值理论’已被颠覆,世界油气产量高峰从20世纪60年代可能延续到21世纪30-40年代,石油工业生命周期也很可能会超过300年”。依照“邹文”的交代,石油工业生命从1859年美国第一口工业油井钻探成功起算。在此向“邹文”作者请教:文中所说颠覆,到底是指石油峰值论本身被颠覆,还是石油峰值论预测的峰值被颠覆?

按“邹文”交代,石油峰值产量从上世纪60年代被延续了七八十年,石油工业生命很可能会超过300年。承认了石油工业的生命周期,就等于承认石油有峰值、承认石油会枯竭。所以,“邹文”自称颠覆了石油峰值论,其实不然。“邹文”是非常肯定地承认了石油峰值论,只是把哈伯特当年预测的美国石油产量峰值从1970年推迟到2030年至2040年而已。

那么,正确结论是应该什么呢?应该是:石油峰值论所预测的产量峰值,连同石油峰值论本身一起被颠覆了。颠覆石油峰值论的并不是世界石油产量如何,而是石油峰值论所依据的基础理论——石油有机成因假说。因为这个认为石油来自有机物——来自地球上演化层次最高、存在数量最少的生命物质的假说被颠覆了。这是本文与“邹文“立论基础的本质区别。

石油峰值论到底是什么?据美国地缘战略家威廉·恩道尔先生2011年8月在中国出版的《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一书披露[8]:“1989年昂·金·哈伯特去世前在一次访谈中直言不讳地承认,他用来估算美国石油储量的方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就像竖起手指来测量风速。哈伯特说道:‘他们要求我做的,就是估计石油的最大储量……我必须知道。我别无选择,只能画出石油峰值的曲线,还要让所有人对此深信不疑。这就是事情的真相。相关曲线都是臆想出来的,我只是大概估算了一下,随手一画,如果觉得数值太高,就把曲线画低点,反之就画高点。除了根据曲线本身计算某段时间的石油产量之外,根本不涉及任何数学问题……就我个人感觉而言,当时美国石油的最大储量大约是1500亿桶’。

“如果哈伯特的这套方法听起来缺乏科学的严谨性,那是因为它原本就不是。哈伯特还承认,化石燃料说学让自己的石油峰值论顺理成章。‘这个假设提供了强大的地质学基础,让我们的说法听起来不是信口开河’”。

如今,国内外报刊反对“石油峰值论”的文章很多,但在我们戳破化石燃料说——石油有机成因假说之前,任何就事论事地反对或者“颠覆”石油峰值论的企图都不能在本质上给予揭露和说明。下面谈谈石油有机成因假说的颠覆。

2.2 关于石油有机成因假说的颠覆

根据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教研室编写、地质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石油地质学》教材[9]对有机生油假说的介绍,认为石油是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死亡后演变而成。其中包括:①1763年俄国化学家М.В.罗蒙诺索夫提出的蒸馏说,认为石油是煤在地热作用下干馏产生的。20世纪40~50年代,石油勘探的实践表明,某些地区的油气田并不与煤共生,罗蒙诺索夫假说对这些油气田中的石油成因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②50年代初期,美国的P.V.史密斯和其他学者先后提出了石油有机成因的早期成油说,认为除了现代沉积物中烃类是生物体中烃类选择性富集的结果外,石油主要是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早期生成的烃类汇聚而成的;③基于现代沉积物中和成岩早期所生成的烃类组分与石油组分有显著差别。60年代,一些学者如美国的P.H.埃布尔森等提出了石油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认为石油是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晚期经过热解生成。60年代后,法国的B.P.蒂索和其他学者更倾向于干酪根晚期生油说。

有机成因假说三条主要论据是:①石油馏分具有旋光性。生物有机质普遍具有这种旋光性,而无机质则普遍不具有这种旋光性;②石油中相继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成因标志的有机化合物,如卟啉、姥鲛烷、植烷及甾烷等;③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区,这些沉积岩中都存在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沉积物。

显然,有机成因假说是在科学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对石油成因的猜测。上述三条科学假说的依据已经获得了重新解释。关于石油馏分的旋光性和石油中相继发现的生命分子,人们通过对碳质球粒陨石和地幔岩捕掳体中萃取的有机物质的研究,发现这些有机质同样具有生命物质具有的旋光性[10],同样具有生命物质特有的生命分子[11]。也就是说,先前认为生命物质所特有的旋光性和生物标记物,其实在宇宙中普遍存在,这些有机质的特性并非生命物质所特有。关于99%的石油发现在沉积盆地,是因为沉积盆地对应着上地幔软流层隆起,上地幔软流层隆起愈高,则盆地的油气丰度愈大。因为上地幔软流层中有着丰富的地幔烃碱流体,其中的烃就是油气[12]。

实践上,石油勘探早已经突破了有机成因假说的所有模式和预测,已发现的超深层(埋深超过7500m)油气可采储量占全球总量的3.3%。在墨西哥湾盆地,发现了埋深最大的深层油气藏,埋藏顶深为9661m[13],突破了有机生油模式3500m生油门限。全球已超过30个盆地中发现了基岩油气全球基岩油气藏石油储量为248×108t,天然气储量为2681×108m3[14],突破了石油分布在沉积层中的预测。

此外,科学探测已经在土卫六上发现了液态甲烷的海洋和湖泊,那里的温度是-180℃,没有生命。甲烷来自土卫六的地下深处[15]。这个事实说明,烃类可以离开生命物质大规模存在。

那么,石油到底能否在沉积层或地球浅表层生成呢?2002年美、俄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合作发表了建立在近代原子和分子理论、量子统计力学和众数理论基础之上的化学热力学研究成果: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支持石油有机成因,高压试验证明石油来自地球100km以下的深度[16]。

上述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经验中以葡萄糖分子C6H12O6为代表的动植物分子是C-H-O体系,而石油分子是C-H体系。C-H-O体系的分子链越长,化学势越低、越稳定,而C-H体系的分子链越长,化学势越高、越不稳定。所有生命分子的化学势都低于甲烷的化学势。从C-H-O体系自然演化到C-H体系的过程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所禁止。

早在1911年,俄罗斯科学院士Β·Π·伊帕季耶夫指出[17]:“尽管化学研究已相当完美、充分地阐明了石油在自然界形成的矿物学过程,但人们仍在偏信有机生油说。我们只能从地质学的研究中去寻找这种偏见的原因”。

即使在100年后的今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必须承认:我们的地质学家和勘探家,包括众多有机地球化学家们,仍然在偏信有机生油说。这是因为,我们仍然缺少必要的科学素养。因为不懂物理学,我们大谈“上生下储”、“非达西”、“反重力”、“侧向运移”,因为不懂化学,我们大谈“干酪根”、“有机质”,因为不懂热力学,我们大谈“低成熟”、“未成熟”、“热演化”、“热裂解”。我们迷信Connan的时-温补偿原理,却不知这个原理早已漏洞百出[18, 19]。我们只知道石油是有机成因的,不知道石油和金属、非金属矿一样,统一来自地球深部的烃碱流体[20]。只知道沉积层有油,不知道所有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都伴生沥青质。只知道石油在构造和圈闭里面,不知道这些构造和圈闭的形成是与整个地壳乃至地球整体构造和流体活动息息相关。

为了引起人们对化学热力学的充分重视,在此引用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A.S.爱丁顿(1882年—1944年)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评价[21]:“熵永远增加的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定律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假如有人向你指出,,,更坏的事情也不过如此。假如你的理论被发现是与观测相矛盾的,那好,这些实验家有时候也会做出些错事。但是,如果发现你的理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对立,那我不能给你任何希望;,别无出路”。

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宇宙探测和勘探实践成果已经充分表明,“石油有机成因假说”已经被彻底颠覆了。而A·S·爱丁顿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评价更是明确告诉我们,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有机成因假说”已经被一票否决。

值得一提的是,“邹文”在第391页对常规油气研究进行了经典的总结。作者指出,常规(传统)石油地质的核心研究内容是“优选圈闭”。在此强调,“优选圈闭”并不包括石油成因的内容。这一表述告诉我们,石油有机成因假说对油气勘探并无具体指导意义,没有给出任何提高探井成功率的理论和方法。把以往石油勘探成就归为有机成因假说指导的说法看来并不成立。

2.3 关于“页岩气”

“邹文”所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是在美国页岩气大干快上的背景下提出的,美国页岩气革命有关素材是“邹文”所论非常规油气最主要的材料。本文在此向“邹文”作者请教:“页岩气”的页岩是什么岩?“页岩气”的气是什么气?

按沉积学规定[22],泥岩和页岩指沉积颗粒直径小于0.004mm的沉积岩,其结构呈书页状的称页岩,结构呈块状的称泥岩。形成泥页岩的沉积物质既有陆源的,又有内源的。所谓陆源指沉积物是由母岩经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陆源物质,经机械搬运、沉积、压实、胶结而成的。所谓內源指沉积物直接来自沉积盆地的溶液或沉积场所的溶液,是溶液中溶解物质通过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沉淀的。这些溶解物就其前期历史来说可能来自陆壳的化学风化,也可能来自火山活动或地下热液。所以页岩具有沉积岩和化学岩双重属性。

但“邹文”“页岩气”中的页岩似乎并不符合上述规定,它不仅包括直径小于0.004mm的细粒沉积物,还包括直径大于0.004mm的粗粒沉积物。所以,“邹文”“页岩气”中的“页岩”仅仅是一个工业名词,而不是沉积学名词,与沉积学对“页岩”定义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

至于“邹文”“页岩气”中的“气”,更是毫无悬念可言,就是普普通通的天然气。我们颠覆了石油有机成因假说,也就否定了页岩的生气能力。化学热力学研究和高压实验表明[16],在小于3万个大气压的条件下,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允许有机质生成碳数大于甲烷的烃类。页岩气组成以甲烷为主,含有少量乙烷、丙烷和丁烷。根据上述结论,“页岩气”组分中少量存在的碳数大于甲烷的烃类组分,表明了页岩气的深部来源。所以,页岩气和所有工业气藏中的天然气一样,并没有什么特殊性。

2.4 关于“鉴别非常规油气的两个关键标志”

据“邹文”介绍,“石油工程师学会(SPE)、美国石油地质师协会(AAPG)、石油评价工程师学会(SPEE)、世界石油大会(WPC)2007年联合发布非常规资源的定义:非常规资源存在于大面积遍布的石油聚集中,不受水动力效应的明显影响,也称为‘连续型沉积矿’;认为非常规油气资源与连续型油气概念一致”。“1995年美国的Schmoker等针对致密砂岩、煤岩、页岩等非常规储集层中油气大面积聚集分布、圈闭与盖层界限不清、缺乏明确油气水界面的特点,提出了‘连续型油气聚集’的概念,这是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理论内核”。

据此,“邹文”把“油气大面积连续分布,圈闭界限不明显”的猜测作为“鉴别非常规油气的两个关键标志”之一。现在看来,无论沉积层也好、生油层也好,这些岩层并不生油,也不生气。所谓页岩气大量生成并储藏在原地,“油气大面积连续分布,圈闭界限不明显”不过是一种臆想。

“邹文”提出的“鉴别非常规油气的两个关键标志”之二,即“无自然工业稳定产量,达西渗流不明显”。前者“无自然工业稳定产量”可以理解为页岩必须经过水力压裂造缝,没有人工缝与深部沟通形成供气通道就没有产量。后者“达西渗流不明显”比较费解。达西定律来自水力学[23],揭示出渗流速度或渗流量与水压动力的关系,即:水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速度与多孔介质的渗流系数成正比,与水力坡度成正比。这里的水可引申为流体。试想,天然气在裂缝中由下而上、由高压向低区运移,最后在一个直径不足10cm的井筒日产气上万方、上百万方[1],不是达西流是什么?当然,如果认为天然气生成并保存于页岩的纳米级孔隙,并由纳米级孔隙向外运移,应该是什么样的流动就不得而知了。因为这个假设已经丧失了前提。由于祛除页岩生气,页岩本身的纳米级孔隙研究,已经失去意义了。在三维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到不同级别的断层、节理、裂缝,它们几乎无处不在。在这样裂缝无处不在的宏观地质条件下,奢谈纳米级孔隙、纳米级渗滤通道毫无必要。

“邹文”引用大量来自美国的数据,在此需要提醒,美国的学术机构是为美国石油资本服务的。所以,任何引用都必须加以研究确认后才能使用。例如,美国能源情报署(EIA)2011年4月5日发表《2011年全球页岩气资源初步评估》[24],称中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为36.1万亿方,世界第一。美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为23.4万亿方,屈居第二。其实,美国没在中国钻井,它的储量数据没有根据。1956年昂·金·哈伯特提出“石油峰值论”正是在美国石油学会年会上发表的。人们在获得颠覆“石油峰值”胜利的同时,又跌落到“页岩气”的陷阱。因为“石油有机成因”、“石油峰值论”、“页岩气”乃是一脉相承的。“石油峰值论”鼓吹石油即将枯竭,“页岩气”则把人们引向纳米级的死胡同。

也许,有人会拿重庆页岩气开发成功的实例来提出反驳。在此,可以明确相告,重庆页岩气钻开的页岩并非纯粹的页岩,采出的气体也与普通天然气并无二致。至于美国储量大增、产量大增、能源独立等等,则绝非“页岩气”之功。一是由于美国本土曾经雪藏油气的储量,二是得益于大规模水力压裂、水平井等开采技术的进步。

2.5 关于生、储、盖“三位一体”

“邹文”在第388第6自然段交代:“非常规油气聚集运移距离一般较短,为初次运移或短距离二次运移,其中煤层气、页岩油气‘生-储-盖’三位一体,基本上生烃后原地储存”。关于“生”的问题,此不赘述。但是,非常规思维令“邹文”对储层和盖层的认识发生混乱,在此必须予以纠正。储层要求地层具备储集空间和渗透能力,盖层要求地层的致密性和封盖能力。二者对地层物理特性的要求恰恰相反。将这种对地层特性相反的要求统一于页岩,从任何一种角度都是不可理解的。页岩的塑性和致密性,使页岩地层不具备储集层应有的储集空间和渗透能力。但如果页岩中发育裂缝,可以作为裂缝性储层。早在美国页岩气革命之前,全世界都有泥岩裂缝性油气藏[25]。美国页岩气钻探要求页岩层的脆性,是水力压裂人工造缝的需要。通过体积压裂形成人工裂缝,使页岩层与相邻的深部储层沟通,形成深部储层天然气向上运移的通道。但是,页岩的塑性是永恒的,导致人工裂缝不能持久,所以出现所谓“L”生产曲线,出现页岩气井完井一年之内产量陡跌60%至80%的现象。

“邹文”中不断强调“非常规哲学思想”,同样令人费解。“邹文”在第397页第7自然段写道:“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研究的意义在于要用非常规思想,不断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管理,解决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发展的理论技术和生产需求。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发展对石油工业发展、世界能源格局重构、非常规思想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试问: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的规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的基本状态等问题,并形成了唯物唯心两大派系。哲学本身只是展现思维的不同维度,并无对错可言,可若付诸实践探寻客观世界本来面目即存在科学与不科学的问题。所以,“常规思维”也好,“非常规思维”也好,“唯物主义”也好,“唯心主义”也好,“辩证法”也好、“形而上学”也好,如果它们仅仅存在于思维的领域,本无可厚非。但是,“邹文”要拿“非常规哲学思想”来改造世界,改造中国石油工业,那就必须认真慎重地加以对待。

就“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本身,其所依赖的“有机生油假说”已经被证伪,其所宣称的“连续性油气聚集”概念并不成立,其所谓生-储-盖“三位一体”更是不可理喻。剩下的只是大量新技术名词的堆积。然而技术不能代替理论。

至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邹文”所谓的 “非常规哲学思想”就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思想。“邹文”的“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是中国石油地质学的一次大倒退。

据《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前言介绍,该书2012年在Elsevier出版了英文版。相信英文读者们对待该书会出现两个极端相反的两种态度,一个极端是,国际石油资本家及“非常规”和“页岩气”概念的缔造者们会大加赞赏,因为中国科学家们做了他们想做的事,这本书将影响中国的政策,为国际石油资本进入带来利好。另一个极端是,正直的科学家们知道石油有机成因、峰值论、页岩气并非科学问题,将对此书嗤之以鼻。

3 关于石油地质学的任务

作为科学假说,通过实践和实验的反复检验被晋升为科学理论也好,没有经得起实验和实践的检验被证伪也好,本无可厚非。但中国石油地质学肩负着捍卫国家石油安全的使命,肩负着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责任。只能在前进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而绝不能后退,堕落到和经验主义的泥沼。“邹文”在第395页设计了一个‘中国与北美非常规油气发展层次对比’表,以此表明中国石油工业事事不如人,只能紧跟洋人的步伐。在此强调,中国石油地质学需要以服务本国石油工业,服务于国家和民众为己任,而绝不能自甘为西方某些机构的传声筒、西方石油资本手中的傀儡。

几十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对待石油地质学的发展问题缺少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忽视甚至压制石油无机成因研究,致使科学院、大学、油公司在职的研究人员对石油无机成因问题避而远之,全国范围内从事无机成因研究的人员寥若晨星。我们忽略了俄罗斯的石油理论研究进展,如俄罗斯(包括前苏联)科学院地学分部П.Н.克鲁泡特金院士,А.Н.德米特里耶夫斯基院士等主持召开了七届全苏、全俄地球排气专业会议(1976、1985、1991、2002、2006、2008、2010年)[26]。我们忽略了美欧的石油理论研究进展,如美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学会(AAPG,2005、2007年)、国际地质会议(MGK,2008年)、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PU,2009年)、戈尔德斯密特地球化学会(2010年)都举行了相应的石油深部起源研讨会。我们更无视本国科学家的研究成就,如杜乐天先生发表的《烃碱流体地球化学原理》(1996年)及其有关著述[20]、李扬鉴先生发表的《大陆层控构造导论》(1996年)及其有关著述[27]。所以,当“石油峰值论”、“页岩气”汹涌而来的时候,我们的专家们除了敬畏就是崇拜,甚至附和出“生、储、盖三位一体”的结论[28]。

恩格斯告诉我们:“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29]。科学的任务是化繁为简。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顿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原理,都是在统一的内在逻辑基础上获得的科学结论。所以,物理学不允许有“非常规”的概念,化学不允许有“非常规”的概念,石油地质学也不应允许有“非常规”概念。“非常规油气地质学”这一概念本身意味着石油地质学已经丧失了应有的归纳和演绎的能力,已经不符合作为科学假说的基本要求了。

由此可见,运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来修正和完善石油地质学的任务已经提到日程。把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内容排除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以纯粹的形态形成科学理论,这就是中国石油地质学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4.结论

石油生成问题是石油理论的核心。石油有机成因假说已经被证伪。有机成因假说指出石油来自地球上存在层次最高、存在数量最少的生命物质,给出了石油即将枯竭的结论。

中国石油地质学把石油有机成因假说模式解释不了的勘探新发现划归为非常规,看似创新发展,实则体现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的无能。用新技术名词和陈旧理论糟粕堆砌起来的“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标志着中国石油地质学的理论大倒退、认识大混乱。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所有石油工业发展战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国家发展战略亟待加以修正。

石油有机成因假说正如百足之虫,僵而不死。西方石油资本出于控制世界石油经济的需要,仍然会不断把这个理论推陈出新。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SPE)等力挺“有机成因假说”、“石油峰值论”、“页岩气”,祸水东渐,终于发展成“非常规油气地质学”,这绝不是中国石油地质学的骄傲,这是生长于中国石油工业肌体内的毒瘤。,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战略布局和民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如果说“石油有机成因假说”仅仅是束缚石油勘探开发的思想牢笼,“石油峰值论”则剥夺了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而“页岩气”和“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就是断送中国石油工业的绞索。如果我们继续以“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指导工业实践,则无异于打着创新的大旗自我毁灭。

据《非常规油气地质学》一书前言介绍,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人事部连续主办了“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评价技术培训班”、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部开设了“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生课程。

目前,三大石油公司、、石油大学,甚至中国科学院都成立了以“页岩气”或“非常规油气”命名的研究机构。可谓设备先进,人员众多,投入巨大。“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正在给中国石油工业带来空前深重的危机。

我们对“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的批判,将会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直到中国石油工业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5. 致谢

该文蒙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张之一教授、中石油西北地质研究所张景廉教授指导和斧正,在此深表谢忱。



【公告】由于受到“专业红包抢手”的干扰,有伯网设置的双十二红包序列在短短的十五分钟内被全部抢光,绝大多数石油人都没有抢到,我们在此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有伯网的朋友说声道歉!接下来我们将会在有伯网网站上考虑新的活动方案,敬请关注!


本文来源:阿果石油论坛。

【关注阿果石油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行业主流资讯信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