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慧海法师诞辰100周年活动暨贵州文化学术论坛综述(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文 :赵玉娇   图 :陈正军、刘磊


著名作家何士光先生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讲述自己生命中的重大转折与黔灵山弘福寺一副对联“大慈大悲靠菩萨现身说法,救苦救难在众生自己求心”的渊源关系,其中说到了与慧海法师的缘分,与弘福寺第十一代住持觉崇法师的深厚渊源,说明了对自己人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指出:佛性化生出世界,人最终会回到佛性。心(假心)随因缘而生灭,而真心本性则知道人为何活着,明白生命的意义。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的历史,而人类个体的历史也是如此,佛学本身不是知识学,而是生命之学。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黄万机研究员则从纪念赤松大师诞辰330周年活动的举办,说到慧海法师为贵州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安徽大学钱耕森教授在发言中说慧海法师遭遇若干人生磨难,其艰苦卓绝、白手起家,经历30年的牢狱之灾,仍然不忘初心,矢志不渝追求事业,重振贵州,这充分说明了慧海法师的确是一代高僧,是个非常自信的人。这份自信来自其坚定不移的正见正信,对照慧海法师的一生,其信仰与践行是完全契合的,慧海法师的一生就是一个信、寻、证、成的历程。

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坚教授从生态学的角度,讲到的中国化和地方化,他认为“本无树”,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转变的,什么地方都可以修行,每个地方都可以有树,关键在于人的修行。生活和“人间”都是讲这样的道理,无情有性,人人都应有自己的树,处处皆可以为佛山。贵州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要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生态和绿色。

来自广东佛山大学的宁新昌教授从哲学的角度作了题为“境界说”的发言,他认为佛品即人品,佛不是虚无缥缈的,他在人心,是人对自我的内在超越,成佛是一种理想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上,是人从超越层面审视世界,人不能陷入一种无尊严的现实中,去信仰权力、金钱,而缺乏一种真正的信仰,使灵魂陷落。这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相通之处,只有注重礼,去身体力行的修行和实践,其内心和外在才会起变化,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唐嘉博士从小学的角度解释“慈”字的由来:慈,爱也,其同族字为茲,意为草木多也,滋,水多也,下面加一个子为孶,意为汲汲生也,由此表现了“慈”所具有之能生、长养、饶益的特质。唐嘉博士讲到人的本性长期被外物所役,所遮蔽,而佛法仿如一阵大风,吹开乌云,呈现本性。在对治生命的烦恼时,我们不妨试着预先来到5年之后去看待那些烦恼,角度、时空一转换,那些原本存在的烦恼就会不再成为烦恼,而我们也将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快乐。唐嘉博士希望贵州多组织一些学营和夏令营,并多组织这样的研讨会,将论文结集出版,以慈心为基石,与佛学的智慧相结合。


来自湖北经济学院中文系的刘芝庆博士从贵州学大师丈雪通醉的即心即佛来论述佛性,认为佛性遍在,不只在干净处存在佛性,在猥琐处也存在佛性。刘芝庆博士还讲到内地与台湾的一个重大区别是前者世俗空间与神圣空间分离得比较明显,而后者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距离很近,表现在寺庙建筑与民俗建筑交错分布上。

研讨会分论坛设两个组同时进行。第一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唐嘉博士和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的栾成斌博士分别主持上下半场。总体来说,上半场热烈,下半场圆满。

从澳洲留学回贵阳的行愿法师总结了慧海法师的唯识思想,认为离苦得乐的核心在于转依。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邬锡鑫研究员在论唯识宗的转依说的发言中说道:人的一生充满磨难,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经济不发达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人在精神上的折磨和苦难使得人的生命无所附着,如孤魂野鬼般到处飘零,、、拜金主义、腐败之风使人的精神迷失,这才是最可怕的东西。慧海法师一生历经磨难,却一直坚持弘法度众,彰显了其顽强的生命力,他的论文《唯识学上转依义》就讲到人的精神生命如何在转依中得到圆满的解脱,准确理解和把握了唯识宗的转依理论,认为转依是对治二障(烦恼和无明)的良方,唯有经过转依,才可以转烦恼为智慧,转无明为开悟。


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石祥建副研究员认为慧海法师为贵州的发展准备了基本的条件,如:师资、道场、经验,慧海法师是世间的佛子,也是一名学者,对佛学在贵州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贵州省委党校的孙娟博士对清镇巢凤寺的历史做了研究,她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寺庙建筑的格局和布局究竟要恢复到什么年代的风格?二是在寺庙造像风格上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自由讨论环节,有学者提出如来藏、唯识学和的问题,巢凤寺通植法师用本来面目、空与不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给予了回答。

下半场来自重庆綦江博物馆的周玲馆长从綦江早期传入綦江留下的摩崖石刻等来论说“南方丝绸之路”,表明渝黔文化之间存在的关联和互动。

原九三学社贵州省委调研处的辛秀明处长认为兴衰的根本在于三个因素,一是文化的宣传;二是有一个文化发展的平台;三是有一支致力于文化发展的弘法队伍。

清镇市委统战部吴筑蓉部长在发言中介绍了清镇市文化资源概况,说明清镇市有打造文化旅游的规划,表达了要使精神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愿望,希望与会专家特别是王路平院长能够对清镇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出谋划策。针对此,贵州文化研究院院长路平教授总结出“十六字真言”,即:顶层设计、学术引爆、远交近攻、中心开花。王路平教授的建议旨在让清镇市通过顶层设计,依靠现有的特色文化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并且走出局限,博采众长,在学术会议的带动和引爆下,实现清镇市突破重围的发展。


学术讨论会第二组由山东大学陈坚教授和湖北经济学院中文系的刘芝庆博士分别主持上下半场。来自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彭建兵副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布依族的宗教信仰形式、信仰空间、信仰群体及其信仰状态对于生态的意义。

原铜仁统战部副部长刘先和先生由大见小,讲到学界跟教界的异同,认为学界和教界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有着不可隔断的渊源关系。当前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学界注重版本、语言的考证,修持显得不足,而教界只关注切身体验,难以言说,缺少学术思辨。

贵州财经大学的张绪元教授讲到了文化在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正面作用,提出高僧如何学佛、成佛,指出不能仅仅是将佛学知识装点门面,玩弄风景,认为应该潜心读经,并将佛学的智慧去与人生相结合。

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山东大学陈坚教授做出了回应,认为天台宗开创以来,教观并重,强调教理的修学,也强调实践的重要,不满足于“做观念的人”,更要做“行动的人”。同时,陈坚教授还讲到中国化的问题,认为传入中国以来,与原始差异很大,但是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未完待续)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