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古道线路文化是蜀道申遗最重要的文化支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米仓古道是古蜀道的重要线路之一,与金牛道、荔枝道构成蜀道南段的三条主线路。《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汉中入关中之道有三,而入蜀中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中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镜骆道,三曰子午道也;所谓入蜀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道也。”《资治通鉴》记载:“兴元(唐至元,汉中名叫兴元)之南,有大行路,通于巴州。其路险峻,三日而达于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孤云、两角,二山名也。”《辞海》记载:“米仓道,古道路名。今自陕西汉中市南,循汉水支流冷水河谷道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地区,因经过米仓山得名,为汉中入四川的交通要道,南宋宝祐六年(1258)蒙古军分三路入四川,一路即经此道。”米仓古道夏末商初为巴人开通,秦末初始为官道,古称“大行道”,又称“巴岭路”,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米仓古道并非单一线路,在蜀道的大系列中,与金牛道、子午道等相互关联,但自成线路体系,有其自身的主线、支线,陆路和水路,是多线复合的南北交通网络。米仓道穿越时空3000多年,沿线留下了大量文化遗迹遗存,在蜀道几条线路中最为丰富。




一、米仓古道是多条线路构成的复合型古道线路网


米仓古道的线路有陆路、水路,陆路又有主线和支线。


陆路主线有三条,由北向南,主线线路分别是:主线一的走向依次是汉中、庙坝、桃园、上两、南江、巴中、曾口、澌岸、江口、白衣、重庆。到巴中时分支出另一条线路至恩阳、阆中、成都。主线二的走向依次是汉中、小坝、大坝、关坝、上两、南江、巴中、曾口、澌岸、江口、重庆。到巴中时分支另一条线路至恩阳、阆中、成都。主线三的走向依次是汉中、碑坝、河坝、贵民关、关路、大河、仁和、巴中、化成、清江、坦溪、江口、重庆。到巴中时分支另一条至恩阳、阆中、成都。支线有四条,由北向南,分别是:支线一的走向依次是汉中、贵民关、碑坝、楼子、平溪、板桥口、涪阳、草池、瓦室、毛浴、民胜、得胜、江口、重庆。古称汉壁道,是唐代中原通向壁州(今通江)的道路。支线二的走向依次是洋县、竹峪、澌波、沙溪、文胜、瓦室、毛浴、通江、大河、水宁寺、坦溪、江口、重庆。古称洋壁道,是唐代中原通向壁州(今通江)的另一道路。支线三的延伸顺序依次是汉中、黎坪、白头滩、桃园、白杨树碥、两河口、崖房坪、陈家岩、檬子(旺苍)、利州(广元)、剑阁、成都。支线四的延伸顺序依次是巴中、木门、旺苍、尖场子、白水、利州(广元)。古称巴利驿道,是金牛道与米仓道中部最重要的连接线。



米仓古道主要线路走向图


水路共有四条,一是从南江沿巴河至巴中三江口至平昌江口到重庆,二是从旺苍沿正直到恩阳到巴中三江口到平昌江口到重庆,三是从陕西白玉至通江诺水河到诺江镇到平昌江口到重庆,四是从陕西镇巴沿铁溪至通江长胜至平昌江口至重庆。


以上线路虽较为复杂,但囊括了米仓古道的全貌,也不失为清晰完整。综合分析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米仓古道进入南江境内后又向南接巴中、向西接广元至成都、向东接通江,中间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将其串联,自汉中过巴峪关,过南江沿巴江谷道到达巴中的道路是主道中的主道,由此在南江、巴中境内形成了一张路网。上述陆路和水路网格上的城市、地名点位是米仓古道三千多年的行旅中接续形成的,南江、巴中是这条路网上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接点。二是线路走向以陆路为主,随着陆路的逐渐繁荣,水路逐渐兴起,水路基本是沿现大巴山河流水系走向至重庆,可谓陆水并进,共同构成了米仓古道,辐射贯穿巴中全境。在蜀道的几条主线中,米仓古道是唯一陆水并进的古道。二是米仓古道不是一条单一的线路,而是由北向南自陕入蜀的多条线路构成的古道线路网,陆路主线支线的起点都是陕西汉中、终点是成都和重庆,“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从而说明米仓古道“有始有终”,“有线有点”,是大蜀道体系中一条完整的线路,相互关联又独自承载功能。



二、米仓古道的文化遗迹遗存呈多样立体辐射状


米仓古道多年来积淀下总体丰厚又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至今大多保存完好。


一是摩崖造像及石刻。米仓古道上的摩崖造像石刻以“巴州四龛”、水宁寺摩崖造像、二洞桥石刻和蒲涧太子洞石刻等为代表。“巴州四龛”指的是巴州城四周的东龛、南龛、西龛和北龛摩崖造像,巴州城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城周围四方拥有佛龛摩崖造像的城市,有“四佛佑城”之说。享誉中外的南龛摩崖造像石刻造像始凿于隋,盛镌于唐,延续宋代至民国,有唐开元、天宝、乾元年间题记,现存179龛(窟),造像2700余尊、题记15幅、碑刻79通,其造像聚集了各派的造像风格,内容丰富,造像精美,保存完好。北龛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续刻至清代,现有造像34龛(窟)348尊。造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西龛摩崖造像现存造像91龛(窟)2121尊,始凿于隋代,造像刀法洗练、多姿多彩,装饰华丽,工整精巧。水宁寺摩崖造像现存造像38龛316尊。造像始凿于隋,多为盛唐时期的作品,尤以1至9号龛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美,保存最完好,被誉为“水宁寺石窟,盛唐彩雕,全国第一。”除了“巴州四龛”及水宁寺、通江千佛岩摩崖造像石刻外,最有价值的是主线一上的二洞桥石刻。二洞桥石刻位于南江县城12公里的东榆镇战斗村,现保存有二洞桥码头船桩孔、皇柏林及古道路、唐修路移险碑刻等非常典型的文化遗址。现今皇柏林中仍保存约500米完好石板古道路,路下沿十米处的沿河两岸均有大小不等船桩孔数十个。河岸南侧自然石壁上浅刻唐天宝年间修路移险碑记:“天宝四载(745)太守郑子信此南北路移险造阁记”。该石刻是米仓古道上以至整个蜀道上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修路碑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米仓古道阎王碥遗址


二是古遗址。米仓古道上的古遗址及保存下来的古镇众多,有断渠遗址、阳八台遗址、月亮湾遗址、擂鼓寨遗址、白土坪遗址、牟阳城遗址、小宁城遗址、巴灵寨遗址、白石寺遗址、得汉城遗址等。断渠遗址属米仓道的重要节点,分前、后、中、纵四道渠道,各渠洞穴密布。断渠中渠东端有磨制石器砺石场,古人类穴居随处可见。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渠东头巨石构成的缝隙中,发现磨制石斧2件,石锄1件。阳八台遗址在距地表深7米,面积10平方米的堆积层中清理出磨制石器36件,出土器物有刻划纹、绳纹等灰陶、红陶陶片和炭核与烧结土若干件,在西面坝前下方石坡上有7组21处磨制石器的砺痕,东面坝的内侧断面距地表1米处可见烧土文化层,外侧1.3米处可见密集的陶片与烧结土。巴灵台遗址位于平昌县灵山乡,现存东门、南门、北门及部分寨墙。寨门、寨墙均用条石砌成。北门刻有房山县知县吴道凝题写的“巴灵台”三个大字。这三处遗址和月亮湾、擂鼓寨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大巴山西段古人类活动历史,与开造米仓古道的巴人密切相关,是米仓古道兴起早期时的重要文化遗存。以得汉城、白土坪、小宁城、白石县城遗址是米仓古道兴盛时期的文化遗址。得汉城位于通江县永安镇,为历代兵家重镇,西汉建立前,为刘邦沿米仓古道之韩溪河线路“月下追韩信”,从支线到现通江永安镇后山上建立的屯粮之地,城内古迹甚多,尤以历代石刻题记为最,石刻题记内容与得汉城的历史、山川、人文有关,书风各异,诗联文俱全。白土坪遗址位于现平昌县城7公里处,为米仓古道之汉中大道的一段。据《宋史·理宗记》记载:“淳祐三年(1243)闰八月,蒙古军自汉中越米仓山,沿米仓古道南下进攻巴州。”“巴州知县向铨,钤辖谭渊率兵阻击,激战于白土坪,战有功。”四川制置使余玠向朝廷禀报后,“诏铨等十八人各官三转,馀转官有差,其中受创(伤)人各给钱数百,阵没者趣(促)上姓名,赠其家。”小宁城遗址位于平昌江口镇杨柳村,宋淳祐已年(1245)在此建立城池。东、西、北三面临荔枝河,东门、西门、北门及部分城墙保存完好。小宁城和得汉城一样,位居南宋蜀中“抗元八柱”之一。白石寺遗址位于通江县文胜乡白石寺村,是米仓古道上古白石县所在地,现保存有完好的米仓古道支线羊壁道上的碑坡古道,长近两公里。道下古白石县遗址白石寺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和清乾隆三十五年,占地面积823.21平方米。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均为穿斗抬梁式木结构,青瓦屋面,单檐歇山顶,四角微翘。两殿前后额枋上均施平身斗拱,斗拱皆为五铺作。装板、雀替等构件雕喜鹊闹梅、鱼、折枝花卉、镂雕缠枝花卉等,梁、柱均彩绘缠枝花卉及云纹图案,台基面雕动物图案,工艺精湛,风格协调,颇具匠心。



三是古镇。米仓古道上保存下来最完好的古镇当推恩阳古镇,它是米仓古道陆路和水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恩阳古镇系米仓古道通往重庆方向的重要水码头和通往川北南充方向的交通咽喉,米仓古道的商贾客人千里陆路奔波后大多在此歇息,从古镇码头上水路,有“米仓古道上一盏不灭的灯火”和“早晚恩阳河”之称。古镇广布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栈房、祠堂、庙宇、会馆等巴山民居风格的建筑以及唐代的石窟造像、近现代重要史迹红军石刻标语、革命旧(遗)址。恩阳古镇不仅具有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的“山、水、城、镇”的格局,而且空间尺度宜人,屋面错落有致,街道依山就势,宛若迷宫。整个建筑群体现了典型的川东北民居特色的古镇风貌,现为全省十大古镇和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四是古关隘和古道古桥遗址。由于米仓古道系陆水并进,山高河深,且线路延伸支线多,从而建造的古关隘和古道古桥也很多,现保存完好的有的巴峪关(又名官仓坪)、古琉璃关及寒溪河栈道、阎王碥栈道等。巴峪关位于光雾山镇铁炉坝村,是米仓古道从汉中经小坝至大坝川陕交界的必经之地,是历代官方屯兵管理古道、对过往行人收税的重要关隘之一,明、清两代均在此设巡检司。现存维修于清咸丰十年关隘城墙,城墙用规则的条石垒砌,呈弧形,城门正面门匾额横刻“官仓坪”等。古琉璃关位于南江镇元山村,是米仓道从汉中经桃园、上两至南江、巴中的古道路必经之地,岩壁凿刻有宋代、清代、民国时期题记,分别刻有:“绍兴三年(1192)二月十五日金贼犯兴元府弓级任荣记”、“古道边江夏水暴涨则不便往来命道人何永德錾崖栽石以取道焉庶为千古不朽之迹,谨题琉璃关大宋癸亥嘉泰三年(1203)科首侯南基洎当境信士石匠赵忠顺记张刚书”、清光绪年间南江县正堂孙清士题“古琉璃关”、民国元年“云峰石记”等与米仓古道路有关的题刻,十分珍贵,是研究米仓古道不可缺少的珍贵实物资料。寒溪河栈道、桥桩孔分布于米仓古道汉中经庙坝、桃园、上两至南江的古道路区域内,全程约150公里。在南流的寒溪河与西流的焦家河汇流段长约200米,宽17米的河床上(传说萧何月下追韩信处),残留4座桥梁桩孔;在河口段左岸焦家河右岸崖壁上,分布有长约100米的30个人工栈道孔。阎王碥古栈道位于诺水河风景区,距通江县城80公里,为通江至汉中古道,早期为汉中经南江贵民关入通江碑坝经朱家坝、平溪坝、涪阳坝、草池坝(水路经小通江、通河至江口)、小新场、民胜、渡水溪、朽石坎至平昌得胜的米仓道支线部分,唐代为汉壁道路段。阎王碥古栈道现保存约1000米的道路遗迹,依山沿河而建,以险著称,现存有木栅栏、石阶等。以上所述巴峪关、古琉璃关及寒溪河栈道、阎王碥栈道是古代米仓道文化线路的重要实物,尤其是米仓道寒溪河段栈道孔、桥桩孔等遗迹的发现,为研究米仓古道的起始时间、走向、道路性质和各个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为研究西汉时期的米仓古道上发生的历史事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线索。米仓古道现在保存完好的古道路还有400多公里,以平昌的长安古道和通江的阎王碥古道、碑坡古道红花溪古道、渡水溪古道等为代表。长安古道位于平昌西兴镇天堂村,古道上有一处落款为明万历四十二年乙卯(1615)的“长安古道”的石刻,距地面1.4米,是米仓古道上以至蜀道上仅有的一处标示有“长安”和“古道”要素的石刻,是米仓古道最直接的证据之一。平昌县江口镇通巴两河交汇处王家沱背岸的崖壁,处于汉中大道的咽喉路段,上面光绪癸未年间刻的《石峡颂》,全文64字,直接点出了“汉中道北边连接到秦省,南边通到三峡”,并且沿途的风光、险要都描述得非常到位。位于通江县诺水河风景区的阎王碥古道,为汉中经南江贵民关入通江碑坝到涪阳坝即支线一的一段,现保存约1000米的道路遗址,依山沿河而建,地势很险要,依然能通行。


三、米仓古道线路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性


以摩崖造像石刻、古遗址及古镇及现代红色文化资源为主,构成了米仓古道的核心区域巴中市的丰富的文物资源禀赋。


米仓古道的核心区域巴中市历史文化资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具有最悠久的历史和使用时间


高大伦在《米仓道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意义》一文中指出:“米仓古道是中国唐代以前内地通往边疆,翻越海拔最高的一条道路,也可能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一条道路。因为秦岭最高峰3000米,它要经过秦岭——太白山、米仓山。”“它的一项工程技术在全世界有可能是最早的。就是烧石开道,因为岩石太坚硬了,开凿道路先烧火,烧了之后拿水去泼,岩石就爆裂了。”从“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些传说看,米仓道最早可以追到秦代,兴旺在唐宋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汉南公路开通。米仓道线路段尤其是汉中至巴中段历来是贫困区域,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前,老百姓要坐一次长途汽车是非常难的,费用也很高,大多数时候都是步行肩挑背扛。著名的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哥就产生在这条线路上,在改革开放初期,米仓道才逐步退出使用功能。


2、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


米仓道是宗教传播之路,从唐代开始,道教沿路往四川这边传。今天巴中、广元、大足、安岳的石窟就是艺术从这条道路传下来的。经米仓道传播的,以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通江千佛岩、白乳溪等石窟造像是米仓古道线路上典型的文化代表,是隋末唐初在中原大地兴起时代,从长安沿米仓古道南下线路的文化印记。红军文物众多,文化资源赋有现代内涵,巴中是川陕苏区的首脑机关所在地,被誉为“红军文物露天博物馆”,全市已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可移动革命文物3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051件,革命文物总量及规模居红军时期各根据地之首。历代文人雅士辈出,有张飞、严颜、李贤、李白、杜甫、李商隐、严武、宗泽、张思训、张必禄及辛亥革命先驱董修武,,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晏阳初等。米仓古道这一文化空间,包含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16个大类169个子项。



3、


米仓古道除了商旅活动十分繁忙外,还应是一条官道。《四川通志》载:“旧设关隘6处,城堡3处,店铺21处。”上文叙之“移险造阁记”和“琉璃关”题刻都是修路纪实内容,米仓古道自古以来负载着战争的粮饷供给保障基地。萧何韩溪河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张郃退兵巴州;抗金名将岳飞率兵巴河东岸;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在得汉城、平梁城、小宁城屯粮抗元等历史都说明米仓道战事多。用于战争的道路养护与建设历代都由官方所统揽,巴江两岸是巴蜀地区之间、、军事、商旅往来、文化传播的要道,是通往东南亚、西亚的国际线路,是一条历史的通道、一条文化的通道,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这个角度讲,米仓古道线路实际承担着连接汉——巴一带各州、郡、县、乡治所在地的交通功能,不仅是民间行旅通商路线,更是官府人员往来和政会文书递送的主要通道,兼县官和官民共用道路的性质。、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内容,文化形态丰厚、完整而清晰。


4、具有独特的实物原真依据性


省文物考古院院长高大伦指出:“在蜀道的所谓金牛道,甚至我认为包括褒斜道、子午道以及阴平道、荔枝道,这些这么多条道路当中,现在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米仓道的文物点最多,遗迹种类也最丰富,保存状况还最好,并且这当中的很多文物点都是与道路直接相关的。”同为蜀道重要线路的金牛道发现的文物遗迹多是三国时代,阴平道发现的文物遗迹为秦朝移民入川的遗迹,而米仓道最早的文物遗迹为新石器时代和汉代。2012年3月的考古调查,在平昌县发现了长安古道、汉中道,在南江县发现了桃园古道、土字坝栈道孔,在通江县发现了红花溪古道,都有汉代遗迹。在通江县渡水溪民胜镇新场村,发现了三通清代石碑,内容提及“上通汉南下达三江”,这是米仓古道线路最直接的文字记载。此外,小宁城遗址、安辑寨、吴家大院等古城、古寨、古建筑群,从其布局、规模、保存状况看,见证了米仓道曾经的繁荣。米仓道的众多遗迹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没有人工修饰、雕琢的痕迹。“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水宁寺石窟、唐天宝年间“修路移险碑记”、巴峪关、古琉璃关及寒溪河栈道、阎王碥栈道,其保存的实物的原真依据性在蜀道几条道路中绝无仅有。


5、具有美学价值


米仓古道巴中境内,有亚洲最大的溶洞——诺水河溶洞,有中国最大最美的的红叶山脉——光雾山,这两大独特生态景观,尤其是由40多万亩冰川时期的植物活化石——巴山水青木冈和20多万亩红豆杉、银杏、槲树、黄栌、枫树、槭树、红桦组成米仓古道上的自然美景,和巴人、秦汉、三国、红军文化及巴山民俗文化集于一体,具有极大的观赏、美学、科考、经济价值,成就了“米仓道是最美蜀道”的美誉。而“罕见的自然美”是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指标,在这方面,米仓古道的优势得天独厚,不言而喻。



鉴于米仓古道丰富的文化遗迹遗存,已于2015年2月与金牛道、荔枝道等一起列入“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名录。巴中市“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提名地为光雾山——诺水河、黄柏林、南龛——恩阳古镇、得汉城——龙舌古镇、红花溪古道、水宁寺、水宁城——白衣古镇7个片区,占整个米仓古道遗产预备清单11个片区的2/3,占整个全省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2个片区的1/3。2016年8月,在蜀道正式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单后,省政府成立了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启了蜀道申遗的“冲刺”之路。


结语


米仓古道辐射的核心区域巴中市既是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米仓古道辐射的核心区域;巴中市既是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市。米仓古道的线路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独特的实物原真依据性在蜀道几条道路中绝无仅有,堪称典范,具有代表意义,是蜀道申遗最重要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米仓道简介》《“米仓道”考略》《米仓道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意义》《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等。(此文为四川省“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市州立项课题)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