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如何创新?听听四位大咖怎么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重庆经信委” 一键关注,欢迎订阅。

微信号:chongqingjingxin


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提出,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创新。面向重点产业攻克一批新技术;瞄准交叉前沿建设一批新平台;聚焦融合渗透发展一批新业态;紧扣技术应用推广一批新模式;引导创新要素向重点区域集聚。



那么问题来了

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创新,

我们该如何去解读呢?


跟着经信君,看看四位大咖的解读……


Q
&
A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表述,一般是均衡、协调,本次全会为什么要强调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呢?



施宗伟
重庆检验检疫局局长

这是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论。有重点才能有全局,遍地开花抓不住工作的牛鼻子,肯定无法推动创新。确立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以此来带动全域的创新,非常符合重庆的实际。


按照“木桶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重庆需要下大力气补足短板。重庆检验检疫局曾经把重庆出口的汽车和摩托车的技术参数和国际通行标准作了一个比对,发现其油耗、操控性、舒适性、安全指标等多项指标,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重庆汽摩的产品附加值,通过管理创新与国际对标,就是我市应该补的短板。


全会所说的重点领域,第一条就是新技术,要集中资源和力量,攻克对“6+1”支柱产业影响大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重点产业升级发展,这种说法极有针对性。

郭坚
重庆市经信委主任 

如何处理重点和全域的关系?我的理解是“以点带面”。所谓面,是全域创新氛围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带动面上的发展,点上的突破尤为关键。


如何突破?首先要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整合资源予以突破,带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其次是要重点支持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建立形成科研仪器、科研设施、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体系,一方面积聚优质创新资源,一方面扩散、辐射,为不具备研发试验能力的企业提供研发外包、检测试验等服务,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


Q
&
A

如何推动重点领域创新?


周少政
大足区委书记

上半年,大足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19%。利润的增长一定是质量和效益提升的结果,而这种提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创新。地处城市发展新区,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主战场的大足,创新的重点领域当然是工业经济。


大足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招商来引进创新要素。例如,我们最新引进的正威芯片项目,就要求对方把研发中心设在大足。培育新兴产业,企业要留得住、能发展,关键靠产业集群的力量。打造产业集群,核心问题是研发,在哪儿研发,哪儿就能聚集起一大批企业。


大足的芯片项目设立研发中心,目的就是以此为载体,集中攻克一批主导产业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业、基础材料的研究开发,形成一批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重点解决关键原材料、重大装备、基础器件等附加值不高、本地配套率低的问题。

刘东燕
重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创新驱动战略主要包括3个层面,一是创新主体提供技术供给,二是创投资金资源集聚,三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生态、氛围等创新文化培育。3个层面共同指向了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资源共享。去年,重庆科技学院参与完成的一项应用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事实上,这是个很不容易拿到的奖项。重庆科技学院并非重点高校,各方面力量有限,是怎么做到的呢?靠的就是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的共享,我们与中海油以及其他几所高校开展了合作。

Q
&
A

全会提出,以两江新区和重庆高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何引导创新资源向重点区域汇集?

郭坚
重庆市经信委主任 
两江新区和重庆高新区是最有条件成为创新的重点区域的,这里集聚了全市最优质的口岸、人才、资本、产业等资源要素,理应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成为全市创新的试验田、要素的集聚地、成果的扩散源、发展的新引擎。
施宗伟
重庆检验检疫局局长

必须要有具体的抓手或者载体。重庆检验检疫局与两江新区共同建设“内陆检验检疫改革创新示范区”,这一载体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改革操作空间大。


两江新区聚集了重庆一大批出口型企业,如何才能让它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更有竞争力?重庆检验检疫局的方法是“技术倒逼”。简言之,就是针对重庆的出口产品,依照先进的技术标准,让重庆企业“对标”生产,从而减少出口障碍。


企业怎么知道自己的产品是否达到先进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局会在两江新区的这个示范区建立检验检测的平台,融入产业链各要素,对接先进技术,特别是从产品的研发环节介入企业生产,让企业少走弯路。借助于示范区这样的载体,重庆检验检疫局推动了创新要素向重点区域汇聚。


刘东燕
重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其实,不管是重点领域还是重点区域,集聚创新资源,最终还要靠人才。正如全会决议中所说,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才的创造热情和潜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靠产教融合。而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要有双师双能型的师资、校企共建共享的实践教学和协同创新基地,以及基于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他认为,要以建立校企双方利益共享机制为动力,以专家教授“双职双挂”为纽带,加强校企人员互动交流,真正了解双方需求,建立起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取得校企双方在企业生产、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共享共赢的成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