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关乎灵魂的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教育是关乎灵魂的事

重庆市第七十一中学  张克运

赫拉特利特认为:在人的理性世界里,最实在的东西是灵魂,而灵魂最独特、最重要的属性是智慧或思想。显然,教育是关乎人智慧和思想的事,以致于印度哲学家克里希拉穆提直接就著书一本《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他的最直观的论点就是“学校要培养完整的人”。何为完整的人呢?这就是教育要寻究的事了。


关乎人心灵的教育,怎么做?

哲学家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什么是心灵呢?应该往哪儿转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在生命意义上的心灵和在文学意义上的心灵以及在哲学意义上的心灵是不尽相同的。我的认识和理解,心灵就是人们在千变万化的感知、意识、思想和判断背后那个不变的“我”。从哲学角度讲,这个不变的“我”就是心灵。因为人的感知、意识、思想和判断总是变幻莫测、不可预见的,但不管它如何变幻,却总是离不开“我”的,所以“我”不变。这个不变的“我”,我们姑且叫它“心灵”吧。

那心灵往哪儿转呢?在一般的理解中,人的感知和意识也算是心灵,但对于心灵来说,感知和意识还显得太表层,只相当于心灵的一种功能而已。于心灵而言,最重要的是其所产生的内容,也就是我们说的精神、信仰的东西。柏拉图在他的“灵魂转向论”里告诉我们:灵魂转向的终极目标是看到实在、看到善。任何人,如果一开始就让自己的灵魂转向实在,并坚持终生,那他心灵的学习部分(爱.智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面说的最高的知识(实在)、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


虽然心灵只能产生抽象的精神性内容,而不能产生一个客观的实体,但人的精神和信仰对于人来说却是无比的重要和弥足珍贵。人一旦有了一种精神和信仰,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无怪乎阿拉克萨戈拉说:“过去曾经存在的东西,现在存在的东西,将来会存在的东西,全都是因为心灵的安排。”如此看来,柏拉图思想里“灵魂的转向”之地就在人们早已安排、或者正在安排、或者将会安排好的地方。这个地方,正是他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共同信奉的“善。”尤其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知识就是美德,美德即善。在他眼里,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就是把人先天的知识即美德诱发出来的过程。显然,苏格拉底所说的“善”也是人心灵转向的地方。只是他们两人所言的“善”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善,其丰富的哲学内涵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善”的理念即可。不管怎么说,教育在哲学家眼里更能接近教育的本质,甚至更实在、更具思辨性。

我们的教育做了几十年,教育改革也从未停止过。但从国家层面看,教育的效果和根本任务的落实还是雾里看花。我们培养了那么多的高精尖人才,更是创造了GDP总量世界第二的骄人成绩,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们为世界贡献了数以万计的亿万富翁。可是,在这个世界面前,我们在国民素质上的综合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诸如在思想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在人的创造力和科技原创性方面,几乎更是毫无建树。两年前,。前五名的国家是1日本、2美国、3法国、4荷兰、5瑞士,后五名的国家是164泰国、165刚果、166阿富汗、167中国、168印度(这种调查和排名或许并不真实,我们姑且当成一个纯粹的数据即可)。这种各国国民素质的调查及排名,,它涵盖一个国家国民的思想、修养、礼仪、文化、、体能、道德和教育等118项指标,应该说是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水平的。中国连续几十年排名全球160位之后,而日本国民素质则连续30多年排名世界第一。这种国民素质的综合差距,很多时候是跟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密切相关的。从教育的角度讲,近十年来,我们最多、最热衷于做的就是课堂改革。在技术、手段层面上的课堂改革我们似乎走得太快,而灵魂没有跟上。比如我们的教育哲学、教育理想、教育精神,比如我们的教育发展战略,更比如我们教育体制的顶层设计等等几乎全部停滞不前。直到今天,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以及教育功利化、浮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心态,在教育这片田野上还依然大行其间。分数、升学率、才能、名誉是可以要,也该追求,但将其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乃至一方政府显露政绩的唯一标准,肯定是违背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无视教育的自身规律、背离教育的目的、失去教育的本质意义,一个学校只把眼光放在那些学习能力强、分数高的学生身上,普遍忽视能力弱、分数低的学生;只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心灵的成长,这样的教育谈何提升国民素质?忘掉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分数再高、能力再强也是无用的。

解决之道在哪里?

教育要关乎心灵修炼。只有人的心灵不断得到修炼,才会实现“灵魂的转向”,才会有“爱”的人、有“善”的结果,国民的素质也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第一要修炼智慧。人的智慧从哪里来?传说一位年青人问一个得道的智者:“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精确的判断力。”年青人又问:“精确的判断力从哪里来?”智者回答:“经验。”年青人追问:“经验哪里来?”智者答:“错误的判断。”显然,一个人的智慧来源于生活和教育的反复磨砺。生活中需要去体验、感悟和反思,教育中需要去汲取、学习和借鉴。

在生活和教育中,积累知识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一个十分缓慢、错误不断却意义非凡的过程,快不得,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静待花开。这其实就是人修炼智慧的过程和手段,归根结底,这也是教育的规律所决定的。

第二要修炼爱和善。我国近代教育家夏沔尊先生在翻译亚米契斯的教育经典《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全部就是爱”的教育思想以及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至今都还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人;我国的先贤哲人老子的“上善若水”思想、《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大哲学家培根对“善”的论断:“善在人类的一切德行及精神品质中是最伟大的”无不说明人类修善、行善的主流价值取向。孟子对“善”的说法尤为经典:“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也。”意思是做学问的没有其他的道理,就是找回丢失的善心罢了。显然,爱与善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人类的主流价值观之一。没有爱的教育与善良情怀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教育。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修炼爱与善是教育本身存在的意义。
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处很柔软但却很温暖的地方,这里存有爱与善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育并呵护这样的爱与善良,让它在人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善良犹如机器的润滑剂,有了它,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成为如亚里斯多德说的“是世界诸多动因之一。”如此看来,有了爱与善的心灵,才会给这个世界带来阳光和温暖。

第三要修炼人文素养。什么是人文素养呢?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其核心是人文精神。。”无疑为今天的教育指明了更为确切的育人方向。人文素养从哪里来呢?从最广泛和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以及健康的文化中来,这样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核心价值观,指向于具有道德规范和习惯规范的一切行为。我们教育中每一种具体的活动都不可能撇开其教育内容所涉及的人文要素,所以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不能脱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发展。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修炼,可以使其人格和道德内涵更加丰富和健康。
在人文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对其在三个维度上的渐进性原则,即一是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珍惜生命,有同情心、羞耻感、责任感;有一定的逻辑性、个人见解和自制力,做事较认真,思维清楚,言行基本得体。二是理性。有理性思考和好奇心,关爱生命和自然,目标明确,积极乐观、崇尚仁善、乐于助人;重视德性修养,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制力。三是超越性。拥有丰富的心智生活,关注人的心灵与渴望,有担当、有理想、有信念、懂得敬畏和尊重,能够践行人文关怀。其中,学生人文教育的超越性尤为重要,它涉及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信仰信念等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高度重视人文教育中精神修养的教育也即精神境界、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对于造就一颗美好的心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要修炼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价值观的外面,披了一件“衣服”,叫态度。所以态度决定价值观的内容。人们认识事物很多时候跟事物本身无关,关系密切的是这个人的态度,所谓心态好,什么都好就是这个意思。有个良好的心态,他看待事物都是和风轻清的,心态不好,任何事物在他面前都是乌云密布的。有一颗良好的心态,比分数高、才能大、聪明、成熟要有价值得多。所以,修炼价值观,要从人的心态入手。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优良心态的培育。美国作家梅尔维尔在世界名著《白鲸》里写到:“讲台从来都居于人间之首,其余的一切都尾随其后”。从这个意义上讲,讲台的操纵者——教师,其心态便决定了教育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即教师讲台上讲什么,讲台下学生就收获什么。显然,教师的优良心态就像香水一样,洒在自己身上,同时也香着别人。好心态的价值也正在于此。而学生价值观的修炼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在良好心态影响下的一切修为。
柏拉图在《灵魂的转向论》里提到关于“灵魂转向”的技巧时说:“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显然,我们的教育,就是在做“想方设法努力”的工作,以利实现“灵魂的转向”。教育关乎灵魂的这个过程首要的任务就是让有“视力”但缺乏正确“方向”的灵魂实现转向,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有智慧、有较高人文素质、有良好道德和有理想、有信仰的“方向”。教育实现了对学生“心灵的转向”,才会造就“完整的人”。

 

静待花开的教育

和美育人 育和美人

重庆七十一中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