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一名老交通,他用无私奉献诠释平凡人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父亲(左1)1954年参加西南劳模座谈会


  我的父亲现年88岁了。从1951年进藏参加康藏公路的建设,到60岁在遵义公路管理局退休,一直在交通系统工作直至退休。

  1951年初父亲在重庆原西南交通学校毕业,履行参军手续后(排级职务)随原第18军进驻西藏,开始了7年修建川藏公路(康定至拉萨)艰苦的工作历程。进藏半年后所在部队转入地方改为西藏公路局施工支队,父亲在支队政治处任宣传干事。当时的西藏刚解放,未通公路,条件非常艰苦,又在那样高海拨、严重缺氧的环境下工作,非常不容易。父亲所在的政治处随施工队驻扎在一起,他们常年住帐蓬,并随着修筑的公路随时往前转移。父亲说当时由于运输不便,吃的、住的、用的都是内地空运或通过修建好的公路运过去,一年最想吃的就是疏菜,特别是四川家乡的青菜,一般只有过年才有新鲜疏菜吃,因为由内地拉到西藏要走一个来月才能到,有时拉到驻地白菜只剩最中间的心了。夏天还好,到了冬天,晚上睡在帐蓬里非常冷,每天早上起来睡袋与嘴接触的地方都会结冰,最恼火的是吃饭,每次吃饭稍微慢一点,饭粒就冻得咬不动,遇到大风暴升不起火就只能吃干粮。



父亲的劳模纪念章、纪念章、西藏夺底电站建成纪念章


  父亲说,当时修筑康藏公路的施工场地很壮观,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在施工场地忙碌,每天修路的战士和当地民工要连续工作八、九个小时,公路的修建基本全靠人力挖掘,有时在挖涵洞的时候会遇洞内塌陷的意外危险,有两件让父亲记忆深刻的事他常与我们讲起,一个是他亲身经历的泥石流事件,一个是雪崩。发生雪崩的时候他们当时驻扎在一个雪山脚下,一个月后前面的路修筑完成准备往前转移,本来上级通知要求他们第二天上午启程,但施工支队领导想提前到达新驻地,就命令只留一个班做扫尾工作,其他大部队当天下午起程赶往下一个驻地。当他随先行转移部队还未到达驻地时,后方传来不幸的稍息,在他们原驻地发生雪崩,留下的那个班不幸遇难。还有一次,他们所在支队某个班的几位同志开车去驻地拉物资,回来遇暴风雪,在过二朗山时翻下了陡坡无人幸存。这些战士为了修筑康藏公路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工地上的简餐


  60多年前,十多万筑路大军用七年之久,修建出当时在世界上最艰苦、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公路,川藏公路是新中国矗立在青藏高原上的历史丰碑。他们为促进祖国边疆的国防安全,为西藏经济建设和民族团结与交流做出了他们的贡献。在老一辈们的身上真正体现了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



途中车子抛锚 路边夜宿


  离开西藏后,父亲随三线大军来到了贵州贵阳,进入交通系统贵阳公路第二工程处,参与了贵州多条省级公路、桥梁的建设工作,经常随公路修建“东奔西走”,驻扎工地,一年半载回不了家。后来到了遵义公路管理局(原遵义公路总段),先后从事过宣传、人事、劳资、党务、文秘等多项工作。父亲是一个工作认真的人,他常教育我们说,不管是干啥,要干就要把它干好。不管是从事哪一项工作,父亲都一样兢兢业业、认真工作,尽心尽责,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就是在几次历史动荡事件中,虽遇波折,下放劳动,也一样坚定信念,毫不动摇。



当时修建康藏公路时的情景


  父亲与千千万万公路交通老前辈一样,用一生的工作历程诠释了认真履职、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真正意义,用他老人家的话说:“工作要尽责,做事要认真,做有益的事,做有意义的人。”



作者:魏鸿莺

编辑:涂冬

编审:王晨娟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