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新声|李幸林:我的转变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摄于台湾某海岸


李幸林

毕业于育才中学
获博雅计划降30分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新生

 我的转变 

从育才到北大这一路走来,回首才发现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得知结果后一瞬间的欣喜,而是在实现目标这一过程中所收获的改变。无论是高考还是博雅,真正让我感激的不是最后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为之奋斗的沉浸。“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结果说到底不过是对过程的评判,无非是过程的附属品罢了,而真正显得珍贵的往往是过程中的成长。无论是在价值观上的塑造,去重新认识我过往所秉持的真理,还是对心态的良性调整,让我能以一颗恬淡之心对待生活的起与落,北大早在与我未曾谋面之前就已馈赠我许多。在此笔录,藉以感怀。

从盲从到认识

在没接触北大之前,我几乎没有问过自己想去北大的真正原因,一直以来都是盲目地接受外界的认知,认为只有考上北大才算有出息。所以当初我的动力就仅仅是为了满足我那小小的虚荣心,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可。可是不久我就发现我错了,北大值得我去追寻的原因绝非如此简单。经过高二暑假的北大之游,我明白北大的标签不是自带的光环,是拿来炫耀和昭示的,北大的标签更代表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诚如谢冕先生所说“佩戴上北大的校徽,顿时便有一种被选择的庄严感”,而这些无一不在那些沉湎于象牙塔的北大教授上体现。北大的标签就如同是官员的职权一样,你可以选择滥用,为自己谋福利,也可以选择接受这一份责任,去为生民立命。而事实证明选择后项的人往往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更能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毕竟构建历史的从来不是功利者,而是理想者。北大之游让我重新审视当初自己不纯的动机,才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这座园子的精神多么格格不入。羞愧,最终化为改变,而这次改变让我更加认清了自己前行的方向,让我迈向北大的步伐更加稳健和清晰,而不是之前的混沌与盲从。我知道有一所园子值得我去追寻,而这与外界无关,而是内心声音的召唤。

摄于9月未名湖

对唯学习论的否定

这个转变发生在为申请参加优生营的准备过程中。最初其实我没怎么上心,认为无非是成绩好就行。可当面对要填写的各种奖项和特长时,我陷入了迷茫。我发现自己从小学到现在基本没接触过什么技能学习,而一直在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起伏“挣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似乎伴随了我大部分的义务教育阶段。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吗?是体制的原因而与个人无关吗?曾经也想过以此为借口,为自己开脱。但身边却又不乏诸如辩论高手,钢琴十级之类的头衔,于是只好无奈地承认是自己眼界太低,只是简单地服从”学习好,考好学校”这种重复的规律罢了。体制只是提供了一个大方向,个人总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又何必拘泥于这一个方向,何必让一个方向黯淡我们其他的闪光点呢。素质教育是自己给自己的,而应试教育只不过是作为一种选拔方式罢了,我们无需对其过多指摘。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适应它,但同时不被它改变。

摄于28楼外

考试心态的的调整

之前的我总是害怕失败,因而对每一次的成绩好坏都格外关注。也正是这样,考试时总免不了提心吊胆,总是害怕哪里又出错,总要反复演算与思考,乞求达到完美。可事实是这样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于成绩的提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虽然我一直遵循着这并不合理的行为,但好在高中前期的知识并不算难,也就平安无事地度过了每一次的考试。可这种方法还是不可避免地显露了它的弊端。在优生营的考试中,我第一次尝试在限时下完成难度突增的试卷,其结果是纠结于一两道无关紧要的题,而浪费了整体的时间。究其根本,无非是我性格中卑微的完美主义和平时早已种下的苦果酿成的。患得患失是我的一个痼疾,可是为了顺应考试,我不得不做出改变。高三时我尝试以能达到的最快速度去完成试卷,希望在速率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其结果明显高于我的预期,提高速度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艰难,反而给了我一种淡然的心境去对待考试,让我不必因思虑结果的好坏而瞻前顾后,而是专注于解题的过程,单纯地享受其中的乐趣。不念过去,不问将来,做好当下亦足矣。


如今的我已来到这片土地,我相信这里还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用四年时间去探索,体会。而我的成长也必将和这座园子构建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期待在燕园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本篇系作者对自身高中生涯的一个总结,未充分考虑观赏性,还请读者海涵。

李幸林|图文

ZHY|编辑


心系燕园
立足重庆
优生经验分享
最新高考资讯
欢迎报考北京大学
未名渝音
微信号:weimingyuyin
网址:www.pku.edu.cn
转载本平台文章请联系主要负责人,注明原文出处!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