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二)|Cultralist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行走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楼层间,就仿佛瞬间穿行于上海、河内、达喀尔、福岛、月球、2030年由艺术家建造的太空飞船和许多其他无法预期的小道、地窖与车站间……




终端站


波浪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门栏,谭丽萨


此次双年展的主题展“终端站”,共由92组来自亚洲各地的艺术家组成,其中包括了32位女性艺术家,作品跨越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1至3楼。由4位艺术家领衔,展览架构中折叠、附生着7层“复策展平台”,延伸项目“理论剧院”探索思考与感知的关系,另一延伸项目“51人”深入城市肌理探索人与城市的关系。


劳动者之歌|夜,胡向前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何不再问”既提出了一个问题,又发出了一个号召,它并不给出标准答案;观者来此与双年展相遇,带着问题的能量离开。中转站、发射台、链接中心。在这里,艺术家受邀进行实践,通过不断巩固、不断演进的艺术创作拓展出星群式的问题、议案与叙述。

 

猪与数字的交换


“终端站”是本届双年展的关键特色,也是策展人识别艺术家的独特方法,通过它,策展人识别出艺术家独有的特质,那就是:在当代艺术的世界中,能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去促成对话、去激发想象并为其引航。“终端站”即是终点站,也是起飞点,它就像一个插座,各种对双年展的设想在此连接、获取能量。“终端站”也可以看做补给站,在这里,艺术家实践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片由问题、命题和叙事组成的星云。

 

《马尔殊·暴风神》,维沙·达尔


来自北京的艺术家双人组孙原和彭禹,问道:力量之间的平衡究竟能保持多久?


现居纽约和台北的中国台湾艺术家李明维,用作品探讨好客与慷慨之间的平衡。他问:生活是不是由一系列的聚合与离散构成?上海的杨振中带来艺术作品,让我们反思被视为静默的声音或影像的潜力。他问道:面具或伪装,是否是种揭示,而非遮蔽?而它们揭示了什么?他带领我们反思一切无法解码之物的力量。我们追问面具之下、神秘之处,那像谜一样挥之不去的面孔,它所具有的效力。跟随现居北京和重庆的艺术家王海川,我们进入一个团体的来世,他们曾在一个逐渐消失的区域生活和工作过——重庆铜元局。王海川与这个团体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满目辛酸地目睹了这些人拆迁、迁走的居民留下的废旧家具和生活垃圾。看到这些风格迥异、形状混杂的残留物品,我们不禁会问,残留物有什么样的生命力?物件和生活方式是如何遭到遗弃、得以重生和留存的?

 


状态的改变,可以导致身份的瓦解么?——当我们最可靠的关系融化、流走或蒸发掉,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么?这是现居上海和美国加州的艺术家郑重宾带来的问题。


迷失站台,伊凡娜·弗兰克


来自阿根廷、现居德国柏林的建筑师/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邀请我们聆听蜘蛛的歌。来自瑞士苏黎世的罗班迈耶,带领我们偷听化石的声音。这两位艺术家共同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听到多久以前的声音,我们何时能听到未来的声音,我们的聆听可以多紧密?乔治阿德阿格伯,来自西非贝宁的艺术家/民族志学者/萨满巫师/哲学家则问:当不同世界在街上相碰撞,会发生什么?我们看着博物馆、艺术收藏和预期翻了个个儿,城市的街道成了全球各种新文化交汇的现场,我们不禁要问:未来的世界会是怎样?

 

《你肚子上的石头,被月亮召唤》,克里斯蒂安·汤普森


张怡(现居纽约)的作品,让我们来到沙漠与海洋的边缘。她问道:荒芜中还会有生育的可能吗?被称为“智人”(homo sapiens)的动物在行程搁浅和继续航行之间能找到方法吗?而在SUPERFLEX的作品中,这个以其对权力持有严谨、投机而幽默的态度而闻名的艺术家小组将带领我们纵观全球经济,揭示动物、哲学家和畜牧业之间不可思议的联系和交流。我们吃的食物,我们喂养的动物、能量供给链及消费以及统治我们的国家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在这个能源、能量、交换及消费网络中,压力点和张力点在哪里?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PSA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改造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南市发电厂,总面积为4.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其建筑不仅承载着上海工业时代的记忆,也是后世博重要文化项目之一,高达165米的烟囱已然成为上海当代文化的象征。2012年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办机构和主办场所。






撰文:Cecilia Chan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