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情书”——潘玉良的绘画世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请输入标题     bcdef

提及潘玉良,你会想到什么?


是她绘画中所体现的西方“印象派”与“野兽派”的色彩张力,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还是各种影视剧中塑造的她的形象?


作为一位女画家,她的情感是如何的炽烈与细腻?她的绘画又如何表达对爱的期许?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3月7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携手安徽博物院主办的《关于爱的“情书”——潘玉良的绘画世界》展在三峡博物馆开展。


同茂君在现场看到,在潘玉良的画笔下,油画、白描和彩墨画成为一封封关于爱的“情书”,诠释了她对艺术、对生活之爱,表达了她情感最美的一面:内心的自我剖白,对艺术的追求,对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渴望……


让我们走近潘玉良的绘画世界,共同打开一封封爱的“情书”,点亮我们心中的艺术之光。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1

  艺术之爱

请输入标题     bcdef

新文化运动以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使一部分女性艺术家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艺术的“失声”与“缺席”走向艺术的“在场”。


潘玉良正是这个时期较为突出的一位。


她是上海美术学校第一批男女同校的女生之一,是第一位油画作品入选意大利国家级展览会的中国人,是第一位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的女性艺术家,是第一位国立中央大学绘画系女教师……


1937年之后,她久居巴黎,并在法国、英国、希腊、美国等地多次举办个人展览……潘玉良炽烈而真诚地追逐着艺术,她渴望世人对自己才华的认同,并将对艺术的挚爱贯穿了人生的始终。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镜中之爱

的自画像

请输入标题     bcdef


潘玉良的爱情是孤独的。在其47年的婚姻中,她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她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追逐艺术。


她热衷于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将探索的目光转向个人经验的陈述和心灵事件的表白,用情感构建出女性的话语。


潘玉良的“自画像”极具个性:端庄大方一身傲骨和豪气,虽姿态各异,但全都面向观众,眉宇间常透出一股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和愤懑。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自画像》

请输入标题     bcdef

这幅创作于1940年的《自画像》,被公认为是潘玉良最美的自画像,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画作弱化了潘玉良脸部五官的缺点,表现出东方女性的委婉含蓄和端庄内敛,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个人风格。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笔墨之爱

她与传统笔墨

请输入标题     bcdef

潘玉良的绘画具有东方的意趣,这来源于她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爱。


潘玉良探索“线”的叙事与造型,笔意介于“写意”的传统笔法与西方速写画法之间,缠绵而富有诗意,具有流畅、简洁、概括的特点。陈独秀评价其为:“合中西于一冶,其作始也犹简,其成功也必矩。”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歌舞艳声图》

请输入标题     bcdef

创作于1956年的大型彩墨画作《歌舞艳声图》塑造了一个莺歌燕语的花花世界,是潘玉良一幅中西合璧的代表性作品。


画面人物众多,轮廓明显者达15位。主体是一群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女子载歌载舞徜徉林间。最为精妙的是树下的“壮士”,这位白马王子居然是一身欧洲人的装扮。


仅仅从画中找到这些跨文化的交流因素并不难,但潘玉良在中国画用色和构图上的独特之处才是其最为高明之处。


她的中国画设色与徐悲鸿的中国画改革有暗合之处,尽管离不开墨,但墨在她的画面中却成为了和其他颜色功能相同的一种色彩。


中国画讲求“计白当黑”,构图中总要留白,给人以遐想,潘玉良却恰恰把这空白全部“充盈”起来。这种充盈,若按传统中国画审美来看犯了大忌,但现代的观赏者面对这些充盈天地的色彩时,却甚为叫好。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2

  生活之爱

请输入标题     bcdef

“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

——毕加索


潘玉良出身卑微,自幼丧父丧母,被亲人收养后又被卖入青楼。坎坷的成长经历未曾浇灭她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


作为一位女性画家,她用绘画表现了女性情感的细腻与人生体验的诗意,怒放的鲜花,和谐的场景,忧郁的脸庞,画面中的一人一物透露着自己的委婉心境与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她为生活绘出的真挚“情书”。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爱的花语

她的田园憧憬

请输入标题     bcdef

潘玉良与许多女人一样喜爱着绚丽多彩的生活。在潘玉良的静物作品中,常有形态各异的花朵,寄托着她对自由和美的追求。


她把真情实感倾注于笔尖,将印象派的色彩气息与中国的情趣意味相结合,用绘画来记录体验的美好,强调情感的永恒。


在潘玉良的笔下,世界是静穆而平和的,一物一景都透着对生活的憧憬。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在遇见丈夫潘赞化之前,潘玉良的人生是昏暗的;在踏上艺术的道路之后,少女时期的经历又让她受到各种非议。


潘玉良在孤独与忧郁中学会坚强,她将崇尚自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转移到创作上,她用绚丽的色彩勾勒出宁静的诗意,给予人安慰,让人忘却生活的烦恼,感受美的欢悦。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3

  献给爱人

请输入标题     bcdef

“一个人对孤独的体验与她对爱的体验成正比,她孤独的深度大致决定了爱的容量。”潘玉良是位贫困孤寂的画家,好友苏雪林曾以“悲剧”来评价她的一生。


正是这样的境遇,决定了潘玉良对于生活有了不同的理解。她按照自己的体验来解释世界,诉说个体的命运,表达内心的期盼。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潘玉良的绘画题材基本没有离开女性主题,她所绘的女人体多是成熟女性,壮实而有生命活力,这种“无邪赤裸”的气息充满了人性化、世俗化的情感。


画面中亲昵的拥抱,难舍的偎依,缠绵的爱意,正是她的真情流露,寄托着她关于爱的诠释与期望,具有“寻找”与“回归”的意蕴。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第二次赴法留学,让潘玉良的油画用笔更加自由奔放、用色更加灿烂强烈、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创作题材更加宽泛,使其在最初的古典主义画风里融进了更具感情色彩的现代主义风格的技法。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 后记-

请输入标题     bcdef

潘玉良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也是较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且卓有成就的中国女画家。新白描、油画、彩墨、版画、雕塑,她无所不精、造诣颇深,尤其是彩墨画更成为潘玉良的一个标志性艺术形式,她将印象派的色彩张力和东方艺术情调巧妙融合,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潘玉良海外求艺40余年,最终客逝巴黎,却依然对祖国与家人念念不忘。

 

此次展览的展品为安徽博物院院藏潘玉良第二次留法期间的创作作品,包括油画、白描和彩墨国画。展览不仅体现出潘玉良绘画作品中融合中西艺术风貌的独特风格,而且渗透出她对艺术、生活和身边所爱之人的真情流露,她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热切追求,意味深长……



撰稿:杨晨

图片:三峡博物馆

编辑:兰世秋 黄琪奥

审核:牛瑞祥




同茂大道416号是《重庆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关注文化热点、挖掘巴渝文脉、汇集展演信息、弘扬城市精神,欢迎踊跃提供线索,转载请获取授权。

联系方式:kjwtzx@163.com

邮件标题请标明“同茂大道416号”

by.同茂君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