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谢代鑫:医患之间也是一种缘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谢代鑫

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神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常务委员,重庆市帕金森病学组副组长,重庆市抗癫痫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头痛防治协会理事。曾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国外医学神经病学分册”、“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重庆医学”杂志发表译文、综述及论著21篇。从医32年,在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他从医32年,是一名神经内科方面的权威专家。因他成功救治了无数病人,病人和家属都对他非常感谢。可他却说,从医生涯中最让他感动的竟是那些能坚持配合治疗的病人,若不是他们,今天的自己或许会少一份成就感。


想做一名让人竖拇指的好医生




“谢主任,又来麻烦你,不晓得我母亲的病情有无好转?”上周一下午2:30,在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神经内科门诊室,李女士带着她的老母亲找谢代鑫看病。李女士的母亲75岁,自从3年前因一次脑梗找谢代鑫治疗后,就一直在这诊治。


“有好转,但要坚持吃降压药、阿司匹林,坚持测血压。”因李女士母亲耳朵听力不好,谢代鑫特意提高了音量大声地对她说,并扶老人家起身。“好的,好的。”一脸笑容的老人颤颤巍巍的边走边回答到。其实,在谢代鑫的病人中,像李女士母亲这样的老病人特别多。他们基本是在谢代鑫这看病后,就再也没想过要换医生诊治。


“能来找我看病并结识,都是一种缘分。”谢代鑫说,因自己从小爱生病,并常听爷爷讲某某医生如何厉害,救活了多少重病患者,因此他高考填报的前三志愿都是医学院,他也想做一名让人们称道的好医生。


病人到处为他介绍病人




大学毕业后,谢代鑫被分配到四川南充地区医院工作,2年后攻读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的研究生,然后成为了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如今,他在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的很多病人都是通过病友介绍,找到他并诊治。


6年前,70岁的许大爷出现轻微手抖等症状,在市内一家诊断为帕金森。可脾气固执的他不愿相信,便到北京甚至出国到新加坡诊断。谁知吃了新加坡医生开的药1年后,帕金森症状越来越严重。就在他异常烦躁时,经朋友介绍找到了谢代鑫。原来那位朋友也是帕金森患者,自从2003年患病以来就一直在谢代鑫处看病,效果很好。


“谢医生,认真又负责,找他看病2年,我现在的病情很稳定,还经常出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真是太感谢他了。”许大爷这样评价谢代鑫。


感谢病人能坚持配合治疗




从医32年,谢代鑫感触颇多,他说,最让他感动的是那些能坚持治疗直到痊愈的病人。


1996年,因莫名原因持续发热、昏迷的李先生,在市内一家大医院用了大量的消炎药都没效,家人无奈将其转到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主治医师谢代鑫为尽快明确诊断,立即行腰椎穿刺检查确诊,亲自将脑积液标本送到检验科。但检验医师迟迟下不了诊断,谢代鑫便去请当时检验科快退休的老主任,最终确认是隐球菌感染。


明确诊断出是隐球菌脑膜炎后,谢代鑫制订了一套积极治疗方案。可由于疾病顽固、反复,李先生在8个月里前后做了108次腰穿,非常配合。“当听说以后只需要吃药,不需要再做腰穿检查时,李先生惊讶得都不敢相信。”20年过去了,谢代鑫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李先生病情好转时的情形。


“现在李先生早已完全好了,还打拼了一份事业,每次路过医院他都会来看望我。”谢代鑫感慨地说,有些疾病看似没有希望,只要措施得当,病人配合,也会有好的结果。


同问同答:

健康人报:从医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是?

谢代鑫:1984年11月,我还是四川南充地区医院的一名内科医师,某一天我听见一名护士在病房大声尖叫我的名字。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难道我又忘了在医嘱上签字?”来不及多想,赶紧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她看错了治疗单,给病人静脉注射了氯化钾而导致病人心跳骤停。在医学上,氯化钾只能静脉滴注或口服,不然就是剧毒,而由此引起的心跳停止,当时还没有成功救治的病例。


了解情况后,赶紧给病人注射了50%的高渗葡萄糖液、胰岛素,再注射了5%的碳酸氢钠。就这样,病人被我们成功抢救过来了。其实,抢救高钾血症只是病理生理基础知识,是一名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很多医务人员认为临床经验最重要,但过硬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同等重要。


健康人报:行医生涯中最遗憾的一件事是?

谢代鑫:2003年,我接诊了一位20岁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经过治疗,1个月后他康复出院,不过这个病要完全治愈还得坚持继续打针3个月,吃药1年半。可年轻的他不遵医嘱,不听父母劝,既不打针也不吃药,没隔2个月病复发了。还好家住医院附近,他赶紧跑来住院治疗,但一见病情好转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任凭医生、父母怎样好心相劝,他就是不坚持打针、吃药……就这样恶性循环反复治疗了七八年,我亲眼见证他从卧床,病情恶化,慢慢走向死亡。这让我非常痛心、遗憾,如果他能坚持打针、吃药治疗1年,可能早已和正常人一样了。这个事例提醒我们,对子女应该严格要求。


健康人报:如何看待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

谢代鑫:现在的医疗环境把医疗的作用夸大了。去年黔江一位病人因恐水、呼吸困难被诊断为狂犬病,因救治后效果不好,家人急着转到重庆一家大医院,并被诊断为呼吸窘迫、呼吸衰竭。最后医疗鉴定小组认为以症状描述的医院为主,采信了当地医院的诊断“狂犬病”。其实在医学上,狂犬病只能预防,一旦发作,不管是大小医院,都没法成功救治。因此,病员朋友不要盲目相信医生可以无所不能、包治百病,要客观看待医学、医生。



戳原文,订健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