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四)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本节内容主要讨论UC的组织病理学表现。



翻译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科  郭红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CCCF—IBD学习驿站出品)


前情提要:


第三版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二)



本版共识意见摘译特点:


❑ 精要摘译:方便阅读

❑ 新旧版对比:全面了解进展

❑ 译者点评:思索与探讨                        - 编者按



4.1概述


组织病理学检查用于UC的诊断、疾病活动度评估、与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和肿瘤的鉴别诊断。


4.2镜下特征


■ UC是局限在黏膜的慢性炎症,镜下特征可以包括4个方面:黏膜结构改变、固有层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浸润和上皮异常的形态改变。



ECCO声明4A


要得到可靠的诊断,需要在结肠(包括直肠)至少5个位点以及回肠附近各取2个活检[EL 2]


ECCO声明4B


标本送检时,应附有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内镜下表现,病程和现有治疗。标本送出前,应立即固定于福尔马林缓冲液或其他类似溶剂中[EL 5]。


新旧版本的比较


■ 4A:旧版的证据等级是1b。

■ 4B:新版强调随标本应附上患者的内镜下表现。


4.3镜下特征-诊断评估


4.3.1疾病早期



ECCO声明4C


隐窝基底部浆细胞增多是最早的、诊断UC预测价值最高的镜下特征[EL 3]。隐窝结构保存和无穿黏膜层炎细胞侵润在早期并不能排除UC。间隔一段时间后的再次活检,可能帮助进行鉴别诊断,并因发现更多的特征表现而明确诊断[EL 5]。


■ 38%的患者在症状出现后2周内即可发现基底浆细胞增多,其分布模式随病程进展,由局灶性最终转为弥散性。


新旧版本的比较


旧版在声明中提出:对于儿童或表现不典型的结肠炎,即使病理学不典型也需要在鉴别诊断中考虑UC的可能性[EL 1b]


4.3.2诊断明确疾病



ECCO声明4D


UC的镜下诊断需基于以下几点,广泛的隐窝结构改变和黏膜萎缩,伴基底浆细胞增多的弥散性粘膜全层炎细胞浸润,急性炎症导致的隐窝炎和隐窝脓肿[EL 2]。


■ 尚未明确需要几项镜下特征才能诊断UC。以下4项镜下特征达到2或3项,可正确诊断75%的UC患者:严重的隐窝结构破坏;严重的隐窝密度降低;表面不规则;严重的弥散性全黏膜层炎症,并且无肉芽肿。



ECCO声明4E


肠道炎症程度从远端到近端的降低倾向于UC的诊断[EL 5]。治疗可能改变炎症的典型分布。在评估已治疗患者的活检标本时,意识到治疗相关结果,对于避免误诊非常重要[EL 3]。


■ 在未经治疗的患者中,UC表现为典型的连续性炎症,从直肠开始往近端发展,并且炎症的严重程度逐渐降低。然而,也有例外。在病程比较长的患者中,由于疾病的自然演变或者是接受了有效的治疗,组织学表现会变得不典型,例如从连续性炎症变成非连续性(斑块性)和/或直肠黏膜复位(直肠不受累)。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避免误诊为CD。



ECCO声明4F


在疾病缓解期,黏膜仍有与结构的破坏和恢复相关的特征,基底浆细胞增多的消失,穿黏膜层细胞增多。通常不会见到活动性炎症[EL 3]。


组织学的黏膜愈合表现为隐窝结构破坏减少和炎性浸润的消退。然而,黏膜仍然有一些持续性损伤的表现,例如,隐窝密度降低,伴有隐窝分支和萎缩(缩短)。


新旧版本的比较


旧版在此部分的描述更细致。


4.4镜下特征-疾病活动度



ECCO声明4G


组织学愈合不同于内镜下愈合。在内镜下缓解的病例,其组织学炎症可能持续存在,并且与不良结局相关[EL 2]。


■ 组织学缓解或组织学黏膜愈合,尚无标准定义。


■ 一些组织学特征与复发风险相关,例如,与中性粒细胞相关的上皮损伤,持续存在固有层细胞增多:基底浆细胞增多,和/或基底淋巴细胞聚集或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 组织学黏膜愈合不同于内镜下黏膜愈合。组织学和内镜下活动度评分在严重病例和缓解期病例中相关性好,但是在轻度活动性患者中存在相关性差。组织病理学作为评估疾病活动度的主要或次要终点的价值,在临床研究中经常容易被忽视。


新旧版本的比较


旧版在声明中提出,病理学报告应包括疾病活动度评估[EL 5],

新版在声明中明确提出,组织学炎症持续存在,与不良结局相关[EL2]。


4.5镜下特征-上消化道


■ 诊断为UC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非特异性和局部加重的胃部炎症。


译者小结:本节内容在讨论UC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中和2012年第二版UC指南比较并无太多更新内容,新版更加强调组织学炎症持续存在,与不良结局相关,而第二版对组织病理学表现讨论更细致详尽。总体而言新版文字较旧版有所精简,基本内容无太多更新。


(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用途)


编辑及校对:夏璐

审核: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病理科肖书渊教授


译者简介


郭红,医学博士,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青年委员、重庆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医学会消化病专委会委员,炎症性肠病组副组长,幽门螺杆菌组副组长。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IBD专委会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中国IBD联盟委员。2012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肿瘤中心研修2年。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方面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先后发表SCI 10余篇。


更多精彩:




2016克罗恩病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四)

2016克罗恩病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五)

2016克罗恩病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六)

2016克罗恩病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七)

2016克罗恩病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八)

2016克罗恩病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九)

2016克罗恩病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第二部分)

2016克罗恩病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十一)


2016克罗恩病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十三)

2016克罗恩病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十四)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