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没那么容易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由于中资银行走出国门的历史尚短,专家提醒,中资银行当下需要的不是盲目冲动,而是对于风险和机遇进行审慎的把握。

       危机下的并购契机

       欧洲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阴云不散,欧元区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犹如高悬的达克摩利斯剑,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已下调了多家欧洲银行的评级,为了谋求出路,欧元区不少银行开始挂牌转让。

       与欧元区银行的一片萧瑟相比,中国银行业似乎风景这边独好。

       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二季度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26.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2012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616亿元。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不菲的盈利也让中国银行业有了在海外开疆拓土的筹码。

       国内总资产位居第二的中国建设银行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

       建设银行海外机构已经覆盖了13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多伦多分行、迪拜、巴西子行的申请设立工作都在推进中。建设银行2012年半年报显示,2012年上半年建行海外机构总资产已达542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37%,实现利润总额16.23亿元。

       不俗的海外业绩给了建行继续扬帆出海的信心。建行在《2011——2015年海外发展规划》和《落实海外发展规划的工作方案》中提出,力争到2015年完成在新兴市场、重要目标市场和主要金融中心的机构布局。

       上海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陈剑平表示,在欧洲银行业经营状况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传出建行海外并购计划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目前入股或整体收购海外银行,其整体估值会较低,这也是中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的契机。

       不过,惠誉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银行业分析师温春岭表示,欧洲银行业的文化背景、运营环境、、资产负债结构等都跟国内银行业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中国银行业一味贪大求全,要去并购欧洲重要的、主流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业未必有相应的驾驭和操控的能力。

       “与欧洲主流银行相比一些有特色的、有自己专注的市场板块,且客户群体与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客户能形成互补关系的中小银行可能更适合目前中国银行业。”温春岭说。

       绕不开的安全壁垒

       之前,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路径多以新设分支机构为主,不过这种内生性的扩张越来越不能满足中国银行海外扩张的步伐。

       招商银行重庆两江支行行长余小林曾长期关注银行海外并购的研究,他曾指出,从中资银行在美申请设立分行的经验看,从申办材料准备到正式开业,正常情况下要用3年时间,而且一般情况下,分行开业的前三年需净投入3000万美元以上。况且多项研究和实地调研都证明海外华人业务不足以支撑国内银行海外分行的发展,国内银行新设分行与国外本土银行相比基本没有任何业务优势,故而在初期的3至5年内都难以盈利。

       过长的申办周期、高昂的费用成本以及模糊的盈利预期,也让一些中资银行对设立分支机构这种国际化方式颇为谨慎。温春岭表示,同新设分支机构相比,收购不失为中资银行更为快捷地走向国际化的一种方式。

       “收购就可以利用并购对象原有的网络、客户资源等,会更快地熟悉和融入当地金融市场。”温春岭说。

       2006年以后,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的步伐明显加快,而且并购金额呈逐渐增长态势。

       在并购过程中,作为中资银行寄希望通过掌握控股权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我们不做财务投资。”工行行长姜建清就明确表态,工行的海外发展是战略性的,更倾向于控股并经营管理被并购的金融机构。

       不过,在并购过程中,获取控股权并非易事。

       2011年,工商银行斥资1.4亿美元,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截至今年7月,该项收购才正式完成。这也是中资银行对美国商业银行第一次控股权收购。

       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南非标准银行股权,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银行业在海外的最大一笔并购案例,不过受制于当地法律,工商银行仅获得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

       陈剑平说,出于国家金融安全的考虑,很多国家都会对金融业的并购设定门槛。以我国为例,2003年银监会颁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其中就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

       陈剑平表示,尽管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但是对于外资并购仍会设定一定的门槛。在这种情况下,陈剑平建议中资银行业不妨从参股做起。

       “我国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公司治理结构逐渐成熟和规范,但是管理水平同国际上银行业巨头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妨先从参股做起。”陈剑平说。

       温春岭则表示,如果中资银行寄希望通过参股这种财务投资的方式获取一定投资收益的话,则需要对当下欧洲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形势作出理性、清晰的判断。

       冲动并购下的思考

       在强烈的国际化冲动的主导下,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在选择并购对象“饥不择食”,最终将只能独咽苦水。其实在中资银行短暂的海外扩张道路上,已不乏惨痛的教训。

       2007年,美国第二大华人银行——联合银行找到了民生银行,表达了股权交易的意向。彼时,联合银行在美国各地近70家分行,并在香港和台湾设有分支机构,这些都让民生银行对藉此实施国际化战略满怀憧憬。距离双方初次接触不到3个月时间,民生银行就通过了对联合银行的收购计划。这也是中资银行首次在美国本土收购银行类金融机构。

       从2008年3月开始,民生银行先后增持联合银行股份至9.9%,累计投资近9亿元。然而介入其中后,民生银行发现,受制于美国次贷危机,联合银行正面临呆账与房贷亏损问题,对贷款的损失拨备也不充足。2009年11月,拥有35年历史的联合银行被勒令关闭。

       2009年11月10日,民生银行公告称,2008年3月和12月,该行对联合银行的两次投资,累计折合约8.87亿元人民币;截至9月30日,已按会计准则确认投资损失和减值损失合计8.24亿元人民币。

       尽管这对于当时总资产超过1.4万亿、年净利润超过120亿元的民生银行而言,影响微乎其微,不过这也给国内银行业海外并购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

       事后,民生银行行长洪崎用“出去不要盲目上当”来总结这段经历。他表示,我们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够适应全球化。

       国内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说:“其实在金融业发达的西方国家,能够走出国门在海外经营业务的银行比例非常小。银行要海外扩展是非常消耗资本金的,目前我国真正有条件进行海外扩张的银行并不多。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包括一部分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在国内都没有完全站稳脚跟,根本无暇顾及也没有能力进行海外业务的拓展。”

       对于当下中资银行业重新燃起的海外并购热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在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尽管在金融危机期间部分国有化的银行因估值较低而成为较好的并购目标,但目前横在中资银行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很难确认欧洲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实际资产情况,这样就难以对银行的账目价值进行定价。

       温春岭也提醒道,中资银行要吸取以前投资海外银行失败的教训,切忌将此作为进入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捷径,而忽略了各种潜在风险。对于海外并购,银行一定要亲自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如果不熟悉情况,盲目并购的话就会蕴藏着很高的风险。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