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故乡招魂的科尔姆·托宾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我可以算是科尔姆·托宾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粉丝了,爱尔兰的小说作者,几乎可以说是生来就合我的脾味。好多年前去过那里,从伦敦的希思罗机场出发,飞越了那片海域,降落在那片乡土气十足的土地上。



                                    爱尔兰的乡野。


对,就是乡土气。那边有格外的绿油油的草坪,有在那些草坪上悠闲反刍的牛羊,还有海岸公路,海风刮得人缩起脖子来,然后进屋去,可以看见那些壁炉烟熏火燎的,像是经年的砖窑。那样的暖烘烘的柴火旁边,有时候就可以吃到这世上最娇嫩欲滴的三文鱼片。

那样的乡土,还是荒野之中,以及并不高耸,仅仅像是女性身体曲线那样轻微起伏的山峦间,月光照耀的公路上面,并没有多少车辆,更不要说行人了。那样的一切,都会成为爱尔兰人追忆的故乡,他们的乡愁所在。

一个亲切的,对我全无距离感的小国,一个不需要抱有多大雄心的旅行目的地,却屡屡地成为那些爱尔兰小说家,歌手,诗人反复歌咏的生长地,梦之乡。

是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流离,离开那可爱的,又太过乡土了的故园。那样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法容纳太大的才华,以及稍微出格一点儿野心的,当然还有现实的逼迫,比如一场因为土豆的瘟疫而蔓延了整片国土的饥荒,那片土地上的生民就会不得不流离,投奔光辉灿烂的美利坚。

托宾的那部《布鲁克林》,讲的就是这样一位推开纽约大门的爱尔兰美少女,这部小说2015年被改编成了好莱坞大片,正在收获属于它的感动。

十二月那个寒冷的星期天,托宾突然降临到阴郁的重庆,讲的最多的,也是这本小说。那几乎可以说是爱尔兰人,还有爱尔兰的文艺作品难以逃脱的命运,劫数,那些出走他乡的爱尔兰人,总是无可避免地,让自己身处两地或多地,让自己的身心一分为二,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又被那如影相随的乡愁所追赶。

我关注着这个爱尔兰的写作者,他的体量高大,几乎相当于一匹马儿那样,朝我们这些相对矮小的人种倾压下来,他的脸庞却十分宽阔,眉眼之间又有某种巨型犬的忠厚,朴实。他确实是爱尔兰土裔无疑了,但是这个国际文坛上的游荡者,游走于英国,美国,西班牙,还有中国的城市之间,又是那样的热切和好奇,热爱恶搞,对比如方所里的一条写满了中文草书的围巾,会毫不犹豫地瞪大了他孩童似的双眼,直至那条围巾如愿围上了脖颈。

这一次,他是应他的中国出版人,还有方所书店的邀请,来和他的读者面谈的,当然会叫卖他的新书,《布鲁克林》,还有《玛利亚的自白》和《诺拉·韦伯斯特》,不出所料,他对我们讲起了这三本小说的源头,更加没有意外的是,源头就是他的故乡,他出生的所座爱尔兰小镇,镇上一万六千个居民几乎人人认识彼此。

他说,十二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邻居们前来吊唁,一位老太向他的母亲致哀后,就讲到了她的女儿去了布鲁克林。布鲁克林,布鲁克林,这个陌生的地名潜入了他的意识,在四十多年后,成了小说当然还有后来的电影《布鲁克林》的缘起。而他的母亲,如何在小镇居民的眼光下,养育儿女,就成了他花了十几年一直在写“诺拉”。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轮回是:那位夫人口中的女儿,在写成小说印刷出版,今年又返回他的故乡小镇拍摄外景。从前的那些邻居争相出演虚构故事里的角色,而电影拍成上映,他们又蜂拥前往镇上一间宾馆改建的首映厅,成了电影的观众。

这当中,我十分同意托宾所说的神秘力量,某种冥冥中的魔法。小说的写作,终归要去往你的生命体验,你的记忆深处找寻源头,无论现实的人世之中,你究竟身在何处漫游,当你顺从写作的冲动展开书写,关起房门,叩问,联想,唤起,那神奇的虚拟世界终会在幽暗之处萌生。

托宾就此谈到的另一件诡异小事是:后来,在纽约,一位女人曾经找上了门来,坚称《布鲁克林》的女主角就是她的母亲,并且已经去世了……

哎哎,虚构创作就是这样,又一次成功地为现世招魂。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写作的人,一个吟唱的诗人,歌者,千里万里,终究也是走不出他的故乡的,终究的一天,他都不得不踏上回家的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